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1)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所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2)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① 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3)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① 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功卓著的武将。
【小题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来概括。
【小题2】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B.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C.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D.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小题3】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汩没,决然舍去”?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小题4】从句式及表达方式的角度评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③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完成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览观江流之 
(2)孙仲谋之所睥睨
(3)楚襄王宋玉、景差 
(4)使其不自得
【小题2】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淼壮阔,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B.“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就在于能借此名表明其“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忧乐观。
C.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也为后面的议论作好铺垫。
D.文章风格雄放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表达了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及对张与苏轼的慰勉之情。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小题4】作者引用宋玉赋“快哉”的文句在文章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B.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C.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D.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酒税:征收盐酒税捐,此处指市场管理的小官。
B.颜子是指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文中引用了《史记》中的故事,孔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谴是指降低官职,被贬职。表示降职的文言词语还有贬、谪、迁谪、左迁、左除等。如文中“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中的“谪”。
D.先人是指祖先,古人。常指已死的父亲。如王安石《伤仲永》中“从先人还家”,“先人”即指仲永死去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规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因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在崤山以东,故“山东”亦代指六国。
B.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改革家,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乘,在古代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的就是兵车。
D.盟、约,战国时,为抵抗强秦,齐、楚、燕、赵、韩、魏订立合纵盟约,这一战略主张由苏秦提出并极力促成。
【小题3】下列对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的比较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他认为六国应该施行的策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提出“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楚三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了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诚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