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寝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 ),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 ),其效可睹也。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盗贼起    (2)斩首大部至万余级
(3)听从讨为效 (4)其牧守令长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
【小题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及畏愞捐城委守者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以避文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
C.唯蔽匿者乃罪 而武帝
D.但取获贼多少殿最 此二事均治盗
【小题3】下列选项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听群盗自相纠擿B.以避文法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
(2)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
【小题5】根据上文内容,文中括号处应填的词依次是____ 、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4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友堂记

胡铨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将大用,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罢瘵2。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大理。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欲。故曰:‘枨也欲,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1)钓筑间:指隐居生活。(2)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3)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4)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5)陵轹:压倒。(6)骫:盘曲。(7)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8)轩冕:指官位爵禄。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饥,而庐陵特甚  会:恰逢
B.以罢瘵   字:使……休养生息
C.泠风人   薄:浅薄
D.不能屈之使卑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郡大理   对植
B.家猿狖宫鱼龙 小人有所畏
C.枨也欲,得刚 公独有取于松竹
D.盖刚则不夺欲 方公闲簿书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士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
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小题5】有人评价本文“善以化用表己之意”,即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转化,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表达自己的意思。请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并解说“己意”。
【小题6】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请综合文中相关信息和下面的补充资料,概述“古人松竹梅崇尚”的表现及原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丞相留忠斋①书》
(宋)谢枋得②
夷、齐虽不仕周,食西山之薇,亦当知武王之恩;四皓③虽不仕汉,茹商山之芝,亦当知高帝之恩;况蒸藜含粝于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赦某屡矣,某受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今既为大元之游民矣。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世之人有呼我为宋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呼我为宋顽民者,亦可;呼我为大元之逸民者,亦可。为轮为弹,与化往来;虫臂鼠肝,随天付予。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感德,天实临之!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公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注)
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宋时曾为谢枋得的老师。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③四皓:指汉朝的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四位隐士,他们原是秦博土,因逃避暴秦而隐居商山,采芝而食。汉高祖请他们出仕,皆不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皓虽不仕汉,商山之芝 茹:吃
B.若鲁仲连蹈东海而死则不可   效:效仿
C.死于道曰  表:表彰
D.天实之    临:面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死日    而用流俗人
B.若效鲁仲连蹈东海死则不可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C.呼我为宋顽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呼我马者  北冥有鱼,其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伯夷、叔齐、商山四皓来自比,特别强调两个“不仕”,成为一篇立意的主脑。
B.留梦炎是谢枋得的老师,现在是元朝的丞相。十分器重谢枋得,所以举荐他,谢枋得坚决拒绝,作者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有些话没法直接说,所以作者的本意与字面意思未必一致,或反话正说,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C.文如其人,这封信写得恳挚、刚强、沉痛,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谢枋得对留忠斋不屑一顾。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话,表明死有轻重悬殊,关键在于义,接着又引祖辈们的话来扩展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自己已错过慷慨赴死的时候,仍然苟活着是对宋朝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子曰:“呼我为马者,应之以为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为牛。”
②若贪恋官爵,昧於一行,纵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大元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