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②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③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④“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⑤“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⑥“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⑦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⑧“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⑨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注)本文写于抗战时期,选自作者《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
【小题1】文章开头写了雅舍的诸多不足,这样写的用意是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3】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现在住的“雅舍”有砖柱,有竹篦墙,是具有典型四川建筑特点的房子。
B.第④段雅舍地板“坡度甚大”“饭后鼓腹而出”的描写似漫画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C.第⑥段作者“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主要是因为雅舍简陋,不蔽风雨。
D.雅舍实乃“陋室”,作者却称其为雅的根本原因在于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
E.作者对雅舍的室内陈设之物务求新奇,疏落参差,力求避免如同中国旧式家庭的千篇一律。
F.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当物质形态不尽如人意时,就自找快乐,觅情趣,表现了面对困境释然、达观的态度。
【小题4】第⑧段作者引用刘克庄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的言外之意是
【小题5】通观全文,雅舍之“雅”体现在
【小题6】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从语言风格、句式、修辞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小题1】给文章第8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小题2】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小题3】第7~9这三个自然段文字是怎样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的?简要概括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和演讲特点。
【小题4】第10自然段的反问句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对联(节选)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字不是拼音的,一个字一个音,没有词类形式的变化,所以特宜于制作对联,长联也好,短联也好,上下联字字对仗,而且平仄谐调,读起来自有节奏,看上去整整齐齐。外国的拼音文字便不可能有这种方便。我服务过的一个学校,礼堂门口有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写作俱佳,有人问我如何译成英文。我说,只可译出大意,无法译成联语。外文修辞也有所谓对仗(antithesis),也只是在句法上作骈列的安排,谈不到对仗之工与音调之美。我们的对联可以点缀湖山胜迹,可以装潢寓邸门庭,是我们独有的一种艺术品。
②我的北平故居大门上一联是最平凡的一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是我近年来越想越觉得其意义并不平凡,而且是甚为崇高。这不是夸耀门楣,以忠厚诗书自许,而是表示一种期望,在人品上有什么比忠厚更为高尚?在修养上有什么比诗书更为优美?有人把“久”、“长”二字删去,成为“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四言联,这意思更好,只求忠厚宅心,儒雅为业,至于是否泽远流长就不必问。常看到另一副门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是善颂善祷的意思,不过有时候想想流离丧乱四海困穷的样子,这又像是一种讽刺了。有一人家门口一副对联:“敢云大隐藏人海,且耐清贫读我书。”有一点酸溜溜的,但是很有味,不知里面住的是怎样的一位高人。
③春联最没有意思,据说春联始自明太祖。“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仓促之间,奉命制联,还能有好的作品?晚近只有蓬户瓮牖之家,才热衷于贴春联。给颓垣垩室平添一些春色,也未尝不可。曾见岁寒之日,北风凛冽,有一些缩头缩脑的人在路边当众挥毫,甚至有髫龄卯齿的小朋友也蹲在凳子上呵冻作书,引得路人聚观,无非是为博得一些笔墨之资,稍裕年景而己。春联的词句,不外一些吉祥颂祷之语,即使搬出杜甫的句子如“楼阁烟云里,山河锦绣中”,或孟浩然的句子如“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仍然不免于俗。如果怀有才气,当然可以自制春联,不过对仗要工、平仄要调,并不是上下联语字数相同即可充数。
④幼时,检家中旧笥,得墨拓杨继盛书对联一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字椒山,明嘉靖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是一位鲠直的正人君子,曾劾严嵩五奸十大罪,被构陷下狱,终弃市。我看了那副对联,字如其人,风骨凛然,令人肃然起敬,遂付装池,悬我壁上。听说椒山先生寓邸在北平西城某胡同改为祠堂,此联石刻即藏祠堂内,可惜我没有去瞻仰。担道义即是不计利害的主持正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椒山先生当之无愧。所谓辣手著文章,我想不是指绍兴师爷式的刀笔,没有正义感而一味的尖酸刻薄是不足为训的。所谓辣手应是指犀利而扼要的文笔。这一副对联现在已不知去向,但是无形中长是我的座右铭。
⑤一九三一年夏,与杨今甫、赵太侔、闻一多、黄任初诸君子公出济南,偷闲游大明湖。泛小舟,穿行芰荷菱芡间。至历下亭舍舟登陆。仰首一看,小亭翼然,榜书一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杜甫于天宝四年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里的两句,亭为胜迹,座有佳宾,故云。大凡名胜之地必有可观,若有前贤履迹点缀其间,则尤足为湖山生色。当时我感触很深,“云山发兴”“玉佩当歌”的情景如在目前,此一联语乃永不能忘。
⑥西湖的楹联太多了,我印象深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岳坟的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自古忠奸之辨,一向严明。坟前一对跪着的铁像,一个是秦桧,一个是裸着上身的其妻王氏,游人至此照例是对着秦桧以小便浇淋,否则便是吐痰一口,臭气熏天,对王氏则争扪其乳,扪得白铁乳头发光。我每谒岳坟,辄掩鼻而过,真有“白铁无辜”之叹。白铁铸成佞臣,倒也罢了,铸成佞臣之后所受的侮辱,未免冤枉。西湖另一副难忘的对联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联在平湖秋月,把平湖秋月四个字嵌入联中,虽然位置参差,但是十分自然。我因为特别喜欢西湖的这一景,遂连带着也忘不了这一副对联。
(选自《雅舍人生》,有删减)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者为什么认为“春联最没有意思”?
【小题3】纵观全文,梁实秋先生欣赏的楹联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