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徐先生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的一面,如交代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徐先生在教学中思想较为开明,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白话文,他的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C.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只剩下筋骨。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D.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独特风格。
【小题2】文章最后写到:“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小题3】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8: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廊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徐先生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的一面,如交代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徐先生在教学中思想较为开明,自己编选教材时既选古文也选白话文,他的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C.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只剩下筋骨。
D.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语言精彩生动不同,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独特风格。
【小题2】文章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小题3】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其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对联(节选)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字不是拼音的,一个字一个音,没有词类形式的变化,所以特宜于制作对联,长联也好,短联也好,上下联字字对仗,而且平仄谐调,读起来自有节奏,看上去整整齐齐。外国的拼音文字便不可能有这种方便。我服务过的一个学校,礼堂门口有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写作俱佳,有人问我如何译成英文。我说,只可译出大意,无法译成联语。外文修辞也有所谓对仗(antithesis),也只是在句法上作骈列的安排,谈不到对仗之工与音调之美。我们的对联可以点缀湖山胜迹,可以装潢寓邸门庭,是我们独有的一种艺术品。
②我的北平故居大门上一联是最平凡的一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是我近年来越想越觉得其意义并不平凡,而且是甚为崇高。这不是夸耀门楣,以忠厚诗书自许,而是表示一种期望,在人品上有什么比忠厚更为高尚?在修养上有什么比诗书更为优美?有人把“久”、“长”二字删去,成为“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四言联,这意思更好,只求忠厚宅心,儒雅为业,至于是否泽远流长就不必问。常看到另一副门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是善颂善祷的意思,不过有时候想想流离丧乱四海困穷的样子,这又像是一种讽刺了。有一人家门口一副对联:“敢云大隐藏人海,且耐清贫读我书。”有一点酸溜溜的,但是很有味,不知里面住的是怎样的一位高人。
③春联最没有意思,据说春联始自明太祖。“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仓促之间,奉命制联,还能有好的作品?晚近只有蓬户瓮牖之家,才热衷于贴春联。给颓垣垩室平添一些春色,也未尝不可。曾见岁寒之日,北风凛冽,有一些缩头缩脑的人在路边当众挥毫,甚至有髫龄卯齿的小朋友也蹲在凳子上呵冻作书,引得路人聚观,无非是为博得一些笔墨之资,稍裕年景而己。春联的词句,不外一些吉祥颂祷之语,即使搬出杜甫的句子如“楼阁烟云里,山河锦绣中”,或孟浩然的句子如“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仍然不免于俗。如果怀有才气,当然可以自制春联,不过对仗要工、平仄要调,并不是上下联语字数相同即可充数。
④幼时,检家中旧笥,得墨拓杨继盛书对联一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字椒山,明嘉靖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是一位鲠直的正人君子,曾劾严嵩五奸十大罪,被构陷下狱,终弃市。我看了那副对联,字如其人,风骨凛然,令人肃然起敬,遂付装池,悬我壁上。听说椒山先生寓邸在北平西城某胡同改为祠堂,此联石刻即藏祠堂内,可惜我没有去瞻仰。担道义即是不计利害的主持正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椒山先生当之无愧。所谓辣手著文章,我想不是指绍兴师爷式的刀笔,没有正义感而一味的尖酸刻薄是不足为训的。所谓辣手应是指犀利而扼要的文笔。这一副对联现在已不知去向,但是无形中长是我的座右铭。
⑤一九三一年夏,与杨今甫、赵太侔、闻一多、黄任初诸君子公出济南,偷闲游大明湖。泛小舟,穿行芰荷菱芡间。至历下亭舍舟登陆。仰首一看,小亭翼然,榜书一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杜甫于天宝四年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里的两句,亭为胜迹,座有佳宾,故云。大凡名胜之地必有可观,若有前贤履迹点缀其间,则尤足为湖山生色。当时我感触很深,“云山发兴”“玉佩当歌”的情景如在目前,此一联语乃永不能忘。
⑥西湖的楹联太多了,我印象深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岳坟的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自古忠奸之辨,一向严明。坟前一对跪着的铁像,一个是秦桧,一个是裸着上身的其妻王氏,游人至此照例是对着秦桧以小便浇淋,否则便是吐痰一口,臭气熏天,对王氏则争扪其乳,扪得白铁乳头发光。我每谒岳坟,辄掩鼻而过,真有“白铁无辜”之叹。白铁铸成佞臣,倒也罢了,铸成佞臣之后所受的侮辱,未免冤枉。西湖另一副难忘的对联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联在平湖秋月,把平湖秋月四个字嵌入联中,虽然位置参差,但是十分自然。我因为特别喜欢西湖的这一景,遂连带着也忘不了这一副对联。
(选自《雅舍人生》,有删减)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者为什么认为“春联最没有意思”?
【小题3】纵观全文,梁实秋先生欣赏的楹联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散 步
粱实秋
①《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②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据估计:“目前一般都市的空气中,灰尘争烟煤的每周降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五吨,在人烟稠密或工厂林立的地区,有的竟达二十吨之多。”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市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暧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散?
③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碾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④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竹,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⑤散步时总得携带—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地需要策杖。一杖在手,无须舞动,拖曳就可以了。我的—根手杖,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唐玄藏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⑥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阒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履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⑦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取材平凡的日常生活一散步,但作者写作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情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
B.作者认为散步的去处可以是山明水秀之区,亦可以是荒村陋巷,随缘就好。内心清净,观照生命,处处不乏动人之处。
C.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之后需散步。这与“风神肃散,望之如神仙中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认为散步一定要在清晨,因为生活在纷扰的尘世之中,远不如古人远离尘嚣,内心颇有遗憾之感。
【小题2】结合第⑤、⑥两段,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题3】堪称一代宗师的梁实秋的散文别具一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题目。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他说:“不干新朗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万国疗养院。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实在高明之至,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听众无不欢喜。当晚青大设宴,胡先生赶快从袋里摸出一只大金指环给大家传观,上面刻着“戒酒”二字,是胡太太送给他的。
胡先生交游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其实胡先生并不欣赏这交际性的宴会,只是无法拒绝而已。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胡先生写信给我,劝我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
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他做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每星期到吴淞三两次,我每次遇见他都是看到他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密密围绕着。学生要他写字,学生需要自己备纸和研好的墨。他未到校之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一卷一卷的宣纸,一盘一盘的墨汁。他进屋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样子。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
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做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发生了多少效果。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他常说:“说话而教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的说。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Verily,Verily以及Thou  shalt等等的字样。”胡先生说话并不武断,但是语气永远是非常非常坚定的。
胡先生从来不在人背后说人的坏话,而且也不喜欢听人在他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有一次他听了许多不相干的闲话之后喟然而叹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相反的,人有一善,胡先生辄津津乐道,真是口角春风。徐志摩给我的一封信里有“胡圣潘仙”一语,是因为胡先生向有“圣人”之称,潘光旦只有一条腿可跻身八仙之列,并不完全是戏谑。
(摘编自《我的朋友胡适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胡适先生身为徽州人,常在朋友面前提起徽州,那是因为徽州闭塞,地瘠民贫,如果他不介绍徽州,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徽州。
B.胡适先生不带我们去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而是去相当守旧的徽州馆,那是因为胡适先生和徽州馆老板熟悉,这里的菜油大。
C.胡适先生从不闹酒,但在朋友的婚礼上,作为证婚人,他又坚持添酒,还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这让读者看到了别样的胡适。
D.胡适先生虽然并不喜欢交际性的宴会,但是身处其中,又无法拒绝,所以几乎天天有人宴饮。E.胡适先生做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虽然每星期到吴淞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因为喜欢书法,他还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
【小题2】文中说“胡适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他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胡适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胡适先生在“做人”方面给予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