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数字媒介都已经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现实的感知方式。以至于每当社会上有了突发性事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挺身而出、及时干预,而是拿起手机,拍照留念。在这样一个时代,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切体验,而是对完美表象的不断消费;不再是对爱情与友谊的实际感受,而是对亲密表象的反复炫耀;不再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怎样,而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所谓“无图无真相”固然是网络上流传的戏谑之语,但也最生动、最准确地概括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当图像与视觉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时候,文学作品对现实的书写和呈现方式也必然受到深刻的冲击。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有着悠久传统和深刻影响的现实主义文学,其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的细节、在典型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把握生活表象之下的历史潜流等创作方式,也会因为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曾几何时,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们并不仅仅依靠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以及宏大的主题打动人心,其作品对伦理道德、人情冷暖的微妙体察,对世事沧桑、悲欢离合的兴叹感慨,都无不令读者深受触动。在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曹雪芹、鲁迅、柳青、周立波等作家的作品面前,读者能够明显感到自己对社会、人生、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认识与这些现实主义大师相去甚远,并总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
然而,在这个数字媒介的时代,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选择以屏幕和摄像头作为理解、观察现实生活的手段时,我们的作家其实并不能独善其身,而是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时代的潮流之中。应该承认,伴随着数字媒介的普遍应用,现代人获取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便捷,顺手打开搜索引擎或微信朋友圈,无穷无尽的信息就会奔涌而来,让人目不暇接,这毋庸置疑是时代的进步。而在信息获取途径不够通畅,教育的普及程度也不高的时代,作家拥有获取信息、体验生活、发表作品等一系列特殊的权利,使得他们可以凭借媒介的“特权”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天然地充当普通读者的“导师”。但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屏幕与摄像头在彻底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填平”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差距。如果作家在作品中不能提供更为宽阔的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不能提出独特、富有见地的看法,无法让自己的读者获得新的知识和教益,那么我们很难想象读者为何要阅读这样的作品。
当然,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希望作家放弃使用各式各样的数字媒介,重新回归到现代科技尚未取得突破的年代,继续走体验生活、干预生活这类创作老路。而是,当作家使用屏幕和摄像头观察生活、理解现实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将其看成是纯粹的技术工具、接受信息的透明管道,而是要以反思的态度对待媒介本身,思考媒介自身的特质对信息的筛选、修正、过滤机制,对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改写,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控制与影响等。在数字媒介的时代,或许这种反思的姿态正是以文学的方式理解现实的有效途径。
(摘编自李松睿《以反思的姿态理解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媒介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的感知方式,以及文学作品对现实的书写和呈现方式。 |
B.作家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时代的潮流之中,其作品才会越来越具有现实主义的意味。 |
C.在数字媒介时代,作家已不再拥有获取信息、体验生活、发表作品等方面的权利。 |
D.作家继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干预生活,是以文学的方式理解现实的有效途径。 |
A.文章先指出数字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继而过渡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B.将以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与当今作家进行对比,属于论据方面的对比。 |
C.作者注重文章的脉络,“然而”“当然”等词语的运用使得结构更为严密。 |
D.文章末段既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又重申主要观点,照应了开头。 |
A.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要更加重视对美好生活、爱情与友谊的真切体验与实际感受,而不是对表象的消费和炫耀。 |
B.当今时代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在主题思想层面,都与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有较大的差距。 |
C.数字媒介时代的作家,要给读者提供更为宽阔的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让读者获得更为独特的看法和更为新颖的知识。 |
D.当今作家可以继续使用屏幕和摄像头观察生活、理解现实,只是要对媒介本身及其信息筛选、过滤机制进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