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自己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主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螽斯和蟋蟀,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它们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
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口瞿口瞿、口瞿口瞿……”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宇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一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2007年第4期《大自然探索》)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B.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C.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D.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增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技术已有相当发展。
【小题2】(小题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有了。
B.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C.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D.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生动地描写养斗蟋蟀的例子。
B.养斗蟋蟀在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基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流雅士,喜爱者不乏其人。
C.蟋蟀格斗所表现的顽强拼博的精神,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今天,我国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小题4】(小题4)说说什么是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琴《<老子>的年代》)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B.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C.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德,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产生比《论语》早。
D.《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创新”的悖论
唐科
当代中国,“创新”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于是,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加大,而过分的干预对创新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以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对创新的大力鼓吹和干预,恰恰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
为何如此呢?根源在于,创新活动作为人类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作独特的性质,它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而非政府的集中控制。自由主义的大师哈耶克认为:“创新往往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人类不断摸索和试错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目标时常会发生变动。推动人们从事未知事物研究的,常常也不是明确和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政府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因此,对于创新的集中计划与指导,恰恰违背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近年来,种种所谓“创新计划”,都有极为具体的目标,并有对成果的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全力集中于发表论文这一极为明确的目标了。往往是被冠以“创新”美名的低水平的“成果”自然遍地开花,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无法办到的事。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概括“创新”悖论的具体表现。
【小题2】从本文看,应该如何创新?
【小题3】有学者视创新为一种“软实力”,你如何理解“软实力”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跟风与克隆,是当前文艺创作的一大顽疾。时下,文艺上炒剩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做法还较普遍,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还相当多。一些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选角不从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性出发,单纯考虑“流量”,这就是随波逐流、缺乏个性的典型表现。近几年来,《智取威虎山》《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等电影作品做出创新突破,叫好又叫座,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趁势推出更多题材、类型、风格作品,进一步拓宽我们的主流文艺。毋庸置疑,一个时代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大家不断涌现,以及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佳作大量被创作出来。而缺乏艺术性是文艺创作危机的突出表现。解决跟风与克隆、缺乏艺术个性等问题,是筑造文艺高原、造就文艺高峰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引起文艺创作者的重视,蓄力突破、开拓新境界。

文艺重要职责在于创造美好明天,由或然创造出必然,保存人类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呈现人类对世界的希望憧憬,引领人类建构生存的意义。对生活有独特发现,深具思想穿透力和表达冲击力,是艺术创造个性的体现。有自己创作根据地和艺术主见的作家艺术家敢走他人未曾走过的路子。比如,金宇澄作为编辑看到过大量“打扮很不一样,文字很一样”的作家,他写作《繁花》时便有意要“显示文字的自我,把自己跟别人分开,改变通常的叙事”,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方式有着巨大的特异性,中国小说自身有传统,我们一旦在艺术表达上无力,就需要到传统里去寻找天感。《繁花》有意打破翻译体对当代小说创作影响深入骨髓的现实,显示出中国气派的不同气质与力量,这部小说成为一个独特存在。作家、艺术家的文化积累、修养底蕴、文化自觉是达成艺术个性的重要条件,而艺术创造的个性也需要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

(选自201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以下不能证明“跟风与克隆,是当前文艺创作的一大顽疾”的一项是
A.炒剩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做法还较普遍。
B.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还相当多。
C.一些题材的影视作品单纯考虑“流量”,随波逐流、缺乏个性。
D.解决跟风与克隆等问题的当务之急是筑造文艺高原、造就文艺高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大家不断涌现,以及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佳作大量被创作出来,这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B.文艺重要职责在于创造美好明天,由或然创造出必然,所以应该保存人类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呈现人类对世界的希望憧憬。
C.金宇澄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方式有着巨大的特异性,我们只要到传统里去寻找灵感,艺术表达就会有力。
D.作家、艺术家的文化积累、修养底蕴、文化自觉是达成艺术个性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艺术创造的个性也需要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哲学从泰勒斯起便开始了它的历程。当泰勒斯说:“水是原则”时,就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这也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绝不是偶然的、外在的,而是哲学家本身自觉的、内在的精神生活。
苏格拉底之前,也就是古希腊的早期哲学是只考察自然的。而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你自己”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知识是关于自己的知识,是至善,只有正确的思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一生的追求,而能使我们产生崇高感的,不正是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吗?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至善的知识,知识是使生命有价值从而也是使生命值得珍惜的唯一理由。
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见证了崇高,那么他的弟子柏图则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行。对于苏格拉底所开始的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由柏拉图来完成了。他在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就是把哲学指向了另一个世界一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它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存在,同时理念还具有伦理价值。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认识理念,对理念的认识是一种回忆,一种深入自身,而对于理念的考察是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的,这就使纯粹的理论生活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我们看到,哲学知识的崇高性完全浸没了柏拉图,“哲学是人的本质,他随处表示了他对于哲学的尊严之最崇高的看法:惟有哲学才是人应当寻求的东西,他对哲学具有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坚决的意识而对于一切别的东西都表示漠视。他以很大兴奋和热情谈到哲学。在他看来,哲学是最高的财富”。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理性精神推上了巅峰。他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分类说,并建立了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为此,恩格斯曾赞誉他为“最博学的人物”。在平常人眼中,哲学被看做是不以实用为目的,纯粹的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而哲学也只应该是这样的,才配得上被称之为“科学的科学”,一切的科学可能都比它更为实用,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但却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使人高尚,因为它是对智慧的趋向,对真理的把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精神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当精神的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高,一种高尚。此外,这种对理论的希求是出自人的本性,并非仅仅为了现世生活的需要,人就是“理论的动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原则”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也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
B.哲学家自觉、内在的精神生活使得哲学家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并非是偶然、外在的,这值得我们关注。
C.苏格拉底一生随求便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他认力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是我们内心产生崇高感的原因之一。
D.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获得至善的知识是生命价值所在,生命存在价值且值得我们珍惜的唯一理由便是知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其伦理价值在于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
B.柏拉图认为,哲学以回忆的方式认识理念,这是哲学的目的,纯粹的理论生活有神圣意 义的原因在于理念的考察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
C.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明确提出了科 学分类说,因此,他把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推上了巔峰。
D.哲学只有如平常人眼中所认为的那样,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一种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才与“科学的科学”这样的称法相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哲学发展经历了认识自然到认识人本身再到追寻理性这三个阶段,其中,哲学研究转向对理性的探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对哲学具有最深刻情感和最坚决意识的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人的本质,是最高的财富, 因此,他从不了解除哲学以外的任何一件亊物。
C.苏格拉底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他最关心的就是关于人自己的知识,这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
D.没有一种科学比哲学更使人高尚,是因为哲学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而当精神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相比以前的更新换代,5G网络是一次更大的飞跃。事实上,高通在其网站上宣称5G的“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一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20倍。而5G网络下的延迟也只有4G的1/10。

5G的到来也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提升—到时候,几乎所有的手机套餐都会提供廉价而且真正不限量的网络流量。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于:5G不仅仅是为手机设计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无论是电子设备、工业机器,还是农用机械甚至汽车,都会接入网络。举例来说,5G协议允许一些数据插队,在其他数据之前进行传输。也就是说,在2023年,当两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通信以避免碰撞时,它们的数据可获得比你正在线观看的《星球大战》更高的优先级。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一方函需要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频段,另一方面也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国,这也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它们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

(摘编自《5G会带来什么》,美国《环球科学》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7600千米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国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校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克特,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息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材料三: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其主导的5G技术无端猜疑、横加指责甚至肆意抹黑安全性是一些西方国家抹黑华为的重点。5G技术将开创“万物互联”时代,与人类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很正常,没有哪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会在此问题上“天真”,对5G技术采取慎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何认识判断5G技术的安全性,还是要用科学和事实来说话。归根到底,安全性是个技术问题,应根据科学和事实做出分析判断。从政治考量或认知偏见出发“扣帽子”“打板子”,制造恐慌心理,甚至施压胁迫,其结果就是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的,只会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错失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损害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损人害己。

网络安全是复杂棘手的全球性挑战,只能通过国际社会合作应对,5G时代更是如此。在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方面,中欧应该保持有效沟通,善加利用联合国系统内和中欧之间的网络安全对话机制,而不受不良舆论的干扰和误导。

(摘编自《让合作成为5G时代的关键词》,《光明日报》2019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G网络较之于以往的更新换代是一次更大的飞跃,其网速更快,流量巨大提升,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虽不会让所有人兴奋不已,但“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B.针对5G网络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量安装基站有其必要性,同时升级现有的小型基站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望解决5G网络覆盖的问题。
C.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其倡导的合作文化也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发,这些因素都有望让该市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在5G即将开创的“万物互联”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坚持从技术角度出发,坚持安全高标准是赢得客户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三则材料,材料一侧重报道5G将会带给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以芬兰奥卢和中国深圳为例,侧重报道加强5G技术创新的积极做法;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国华为公司在发展5G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B.材料一侧重于具体的科学数据报道,材料三侧重于对问题的原因探讨和对策分析,这是由两家媒体的性质和受众群体不同造成的。
C.深圳在研发无线通信历史并不悠久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三则材料在谈到5G网络发展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反映出人们对5G网络未来的发展状况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中国要力争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从非技术层面看,需要实施和改进哪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