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小题1】“定风波”是这首词的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小题3】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1 03:2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 祥刑:同“详刑”,是说慎用刑法。②方命圮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③祉:福,引申为喜欢。遄:快,迅速。沮:停止。④已乱:制止祸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其爱民之深    何其:多么
B.所以广恩也 所以:……的原因
C.罪疑轻 惟:只,只有
D.而爵禄不足以也 劝:劝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所以弃其旧开其新 侣鱼虾友麋鹿
C.故孔子犹有取  积土成山,风雨兴
D.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切入,接着第二段引用体现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论证,深化主旨。
B.苏轼认为赏罚应以忠厚仁爱为出发点,实行赏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劝善是为了使人善始善终,惩恶是为了使人弃旧图新。
C.文章反复说明当赏罚难以确定时,应该做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宁可奖励过当,也不要惩罚失宜,这样才能不违背忠厚仁爱之道。
D.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2)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可 以 赏 可 以 无 赏 赏 之 过 乎 仁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过 乎 义 过 乎 仁 不 失 为 君 子 过 乎 义 则 流 而 入 于 忍 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注①锻炼:打铁。
【小题1】第①段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第①段中引用老子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中“不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下列与王君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牢记并遵循礼义。
B.王君学习《诗》、《书》,并且经常和贫寒读书人比赛。
C.王君在书画方面专心,并建绘宝堂储蓄他全部的书画。
D.王君向苏轼求文是为了用苏轼的经验来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小题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B.开篇三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以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儒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词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
宋·苏 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词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B.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C.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D.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E. “飘堕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小题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