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而发囊,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小题1】解释加点字。
①然独好人急    ②人之 ③君不取 ④其数而封识之
【小题2】翻译句子。
①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②人用是多疑
【小题3】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得粟自给    二子米馈
B.疑日刮摩浣涤 恐他人得
C.人殆 非有奇伟壮烈姿也
D.疑遂求里人偕往 举所封囊寄里人家
【小题4】大家欣赏李疑的具体原因有:① (用文中的话)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6: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如镛者。”帝乃特镛姓名,授饶州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特镛姓名   署:签署
B.以示励 劝:劝告
C.俊秀入学宫   俾:让
D.一不其所欲   厌:满足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B.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C.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D.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小题3】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国子,即国子学,晋朝开始设立,与太学并立,为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古代学校的名称,在商代称为“庠” ,而在周代则称之为“序”。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也是宋代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元代,路下一般设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单位。
C.“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四书”则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
D.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小题4】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按照制度他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了韩镛的奏言。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韩镛任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时,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D.韩镛在处理政事的空闲,经常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2)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是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枢字子明。父天安,全甫,秉直仲子也。岁癸酉,从秉直降。太师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己卯,从地关右,生擒鄜州骁将张资禄号张铁枪者。乙酉,武仙杀天倪于真定,天安率众来会天泽,并力攻仙,败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帅府事,抚治真定。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声言为仙援,遣其徒赵和行间城中,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壬辰,从伐金乙卯卒。

枢年二十余,以勋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甲寅,初籍新军,天泽以长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枢为征行万户,配以新军,戍唐、邓。乙卯,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戊午,宪宗伐宋,入自蜀,从天泽诣行在,朝帝于大散关。帝劳之曰:“卿久镇东方,兹复远来,勤亦至矣。”枢对以壮言,遂命为前锋。宋立剑州,侨治于苦竹崖,前阻绝涧,深数百尺,恃险而不备,帝使枢侦之。枢率健卒数十,缒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翼日,大宴,帝顾皇后,命饮枢酒,且谕新附渠帅曰:”我国家自开创以来,未有皇后赐臣下酒者,特以枢父子世笃忠贞,故宠以殊礼。有能尽瘁事国者,礼亦如之。“

己未,从天泽击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世祖即位,改赐金虎符。中统二年,从天泽驾北征。三年,李璮叛据济南,复从天泽往讨之。枢一军独当其险,夹涧而城,又命作苇炬数百置城上。逮三鼓,贼果至,飞炬掷之,弓弩齐发,贼众大溃,璮就擒。至元六年,高丽人金通精据珍岛以叛,讨之,岁余不下。七年,进枢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枢至,与战,大破之,其地悉平。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伯颜伐宋,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十四年,移疾还。二十四年,卒。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卯,从地关右  攻取,夺取
B. 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 投诚,表示投降
C. 侨治于苦竹崖 借助他处为治所
D. 从天泽驾北征    带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而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
B. 中统、至元,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按照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
C. 三鼓,即三更、夜半,相当于现在的23点一一(次日)1点。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总称五更、五鼓,或五夜。
D. 移疾,意同“移病”,指官员上书称自己有病,请求辞官,多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婉辞。类似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乞休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天安有勇有智,先后跟随部队生擒骁将张资禄、讨伐金军,曾率众会合天泽合力敗走金将武仙,也曾识破宋朝的反间计。
B. 史枢二十岁时就因功任中山府知府,又因政绩卓著受到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征行万户,驻守在唐州、邓州,后因功被赐金虎符。
C. 史枢跟随天泽到行在所拜见宪宗时,得到了宪宗的慰劳。在盛大宴会上,宪宗特意命令皇后向史枢赐酒,给予了他特殊的恩宠。
D. 史枢军事才能出众。先后多次击败宋师,曾以万户的身份跟随伯颜伐宋; 曾随天泽讨伐叛变的李璮,还独自率兵大破叛变的高丽人金通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鞠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
(2) 枢率健卒数十,縋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金人迁汴,乃举家南渡河,居汝之鲁山。磐年方,从麻九畴学于郾城,客居贫甚,日作糜一器,画为朝暮食。自是大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涯涘。及河南被兵,磐避难,转入淮、襄间。宋荆湖制置司素知其名,辟为议事官。丙申,襄阳兵变,乃北归,至洛西,会杨惟中被旨招集儒士,得磐,深礼遇之,遂寓河内。
中统元年,即拜益都等路宣抚副使,居顷之,以疾免。李璮素重磐,以礼延致之,磐亦乐青州风土,乃买田渳河之上,题其居曰鹿庵,有终焉之意。及璮谋不轨,磐觉之,脱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入京师,因侍臣以闻。世祖即日召见,嘉其诚节,抚劳甚厚。璮据济南,大军讨之,帝命磐参议行省事。璮平,遂挈妻子至东平。召拜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
出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郡有西域大,称贷取息,有不时偿者,辄置狱于家,拘系榜掠。其人且恃势干官府,直来坐听事,指麾自若。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磐曰:“四万人多矣,何烦他郡!”使者怒,责磐状,期三日尽捕蝗,磐不为动,亲率役夫走田间,设方法督捕之,三日而蝗尽灭,使者惊以为神。
曲阜孔子庙,历代给民百户,以供洒扫,复其家,至是,尚书省以括户之故,尽收为民,磐言:“林庙户百家,岁赋钞不过六百,仅比一六品官终年俸耳。圣朝疆宇万里,财赋岁亿万计,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于府库所益无多,其损国体甚大。”时论韪之。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丞相和礼霍孙为言,诏允其请,进资德大夫,致仕,仍给半俸终身。年至九十二,卒之夕,有大星陨正寝之东。
(节选自(元史·王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B.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C.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D.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最初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后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后来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贾:商人。在古代,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现泛指经商的买卖人。
C.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里穿起来,称为一贯或吊。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文段后“致仕”也是这个意思,此外还有“告老、解褐”等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磐治学勤勉,文辞宏放。他青年时,客居异乡,非常清贫,每天只有一碗粥而已,他勤勉的学习,努力研究经史百家学说,终使文辞豪放大气,浩荡无涯。
B.王磐为民除害,维护朝廷威仪。有个西域商人放债取息,对那些不能按时偿还的人,私设公堂,非法拘禁拷打,而且依杖权势,蔑视官府,肆意妄为;王磐大怒,令人将他拿下,施以杖刑,郡人称快。
C.王磐工作尽责,能力出众,蝗灾发生后,面对使臣的指责,王磐立下三天捕尽蝗虫的期限,他来到田间,想方设法,果真在三天内灭尽蝗虫。
D.王磬敢于直言,保护孔庙。尚书省通过清查户口把孔庙的民户收为一般平民。王磐认为孔庙民户百家每年交纳的赋税,仅相当于一个六品官一年的俸禄而已,这对于府库所增不多,而对国体损伤很大。时论都认王磬的话有道理。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王檝,字巨川,凤翔虢县人。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昊。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给事缙山元帅府。寻用元帅高琪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军,守涿鹿隘。太祖将兵南下,檝鏖战三日,兵败见执,将戮之,神色不变,太祖问日:“汝曷敢抗我师,独不惧死乎?”对曰:“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帝而释之,授都统,佩以金符。从大军破紫荆关,军次雄州。

甲戌,授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从太傅猛安率兵南征,下古北口,攻蓟、云、顺等州,所过迎降,得汉军数万,遂围中都。乙亥,中都降。檝进言曰:“国家以仁义取天下,不可失信于民,宜禁虏掠,以慰民望。”时城中绝粒,人相食,乃许军士给粮,入城转,故士得金帛,而民获粒食。

时河间、清、沧复叛,帝命檝讨之,复命驸马孛秃分蒙古军、汉军三千属檝,遂复河间,得军民万口。孛秃恶其反复,欲尽诛之,檝解之日:“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羊何知哉!歼其渠魁足矣。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杀为俱得全活。

帝命总括归附工匠之数,将俾大臣分掌之。太师阿海具列诸大名以闻,帝曰:“王室抚可任是职。”遂命檝掌之。时都城庙学,既毁于,檝取旧抠密院地复创立之,春秋率诸生行释菜礼,仍取岐阳石鼓列庑下。

癸巳,奉命持国书使宋。至宋,宋人甚礼重之,即遣使以金币入贡。檝前后凡五往,以和议未决,隐忧致疾,卒于南。宋人重赠之,仍遣使归其柩,葬于燕。

(节选自《元史·王檝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主给事缙山元帅府 俾:让
B.帝而释之 义:仁义
C.入城转  粜:卖米
D.既毁于  兵:战乱
【小题2】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杀为/俱得全活
B.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杀/为俱得全活
C.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杀为/俱得全活
D.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杀为/俱得全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檝有捐躯报国的勇毅。在临刑时,王械从容不迫,为能以死报效国家感到荣幸。
B.王檝审时度势,富有智谋。中都投降后,他禁止掳掠的建议使军民各得其所,稳定了军心、民心。
C.王檝有仁爱之心。在平定河间叛乱后,他说服驸马孛秃,使万人免受屠戮,保全了性命。
D.王檝重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他重建毁于战乱的庙学,亲率儒生行释菜礼,使汉文化在元朝得以传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将兵南下,檝鏖战三日,兵败见执,将戮之。
(2)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羊何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