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从“‘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说起,由浅入深,引出对“礼治”的探讨。
B.第三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为了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本文采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2 12: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享单车企业超过30家。不过,吸引用户和业界大部分注意力的始终是ofo和摩拜两家,以至于部分第三方数据报告中难觅其他共享单车企业的身影。
根据易观数据报告,今年6月ofo、摩拜和酷骑分别以51.9%、45.2%和4.6%的份额占据中国共享单车App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在当月的App活跃用户次月留存率数据上,ofo、摩拜和永安行排名行业前三,分别为57.2%、46.1%和36.4%。
从猎豹全球智库的共享单车榜单来看,ofo和摩拜已经稳稳锁定了市场头羊的位置,周活跃渗透率超过了其他入局者的总和,市场集中化程度可见一斑,共享单车的未来将由ofo和摩拜的决战之局决定。
自今年6月起至今,目前已有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3家共享单车企业被曝倒闭。融资不畅、耗损率太高、无力运营等成为玩家出局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不少用户质疑某些共享单车企业其实就是在变相敛财。的确某些共享单车企业入局的目的并不单纯。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包括町町单车在内的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的背景复杂,经营范围涉及批发、零售、租赁、金融等。如每一个风口行业一样,在后半场竞争中,退出、收购、合并会成为共享单车市场的几个关键词。
(摘编自北京商报《共享单车下半场另类比拼》
材料二:
目前,共享单车成为共享经济中一种最常见的业态形式,因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而逐渐流行起来,同时也给人民提供了方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然而,这种火热背后出现了一系列无法忽视的问题。
河南网友:3月左右开始使用酷骑单车,并在App上缴纳押金298元,我个人还额外充值100。但自今年8月后押金无法退回,现在连App都无法打开,显示络连接失败,退款迟迟未到。光我个人家庭共损失近1000元,身边同事朋友也有这样的遭遇。
四川网友:数以万计的单车占领了成都大街小巷,地铁口、十字路口,但是单车服务商只投放,却疏于管理,现在许多道路、地铁口、重要交通路口全部被单车“攻陷”,横七竖八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单车,而且随处可见一些损坏、有故障的自行车尸体无人回收和修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市容,影响到市民出行安全。
福建网友:共享单车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发生了一些丑陋现象,使人感觉到不吐不快,这就是共享单车的损坏率。散步沿马路不到一公里,就有四辆共享单车损坏,短短300米,7辆损坏的共享单车,如果是质量不过关也就算了,可是看到车子有的车篮子被卸下,有的车链子被卸,有的脚蹬被卸,有的链子盖被卸,明显是有意为之。
(摘编自人民网《共享单车乱象丛生押金难退打水漂你遇到过么?》
材料三:
美国是共享经济的发源地,无论是提供共享汽车服务的优步,还是提供共享住房服务的爱彼迎,均已从美国走向世界。但是,技术门槛最低的共享单车在美国却没有铺开。
对比共享单车在中美两国发展的不同,可以发现决定共享单车发展命运的,并非仅有科技因素,还有公共管理因素。美国并非不具备发展共享单车的技术条件,其主要障碍来自公共管理压力。对中国来说,美国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正是中国“爆炸式”发展中应进一步重视的问题。
共享经济具有商业和公共利益双重属性,还涉及既有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并非是一个不需要外力干预便能实现平稳运行的自发经济秩序。科技和商业创新固然值得支持,但防止共享经济放任发展走向异化,提防创新异化带来的巨大外部效应也应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
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关乎重大公共利益,理应由政府主导。共享单车涉及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关乎城市公共出行效率。因此,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均应服从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全局。
此外,即便关乎公共利益,倘若无监管力量约束,企业具有向社会转嫁成本的天然冲动。共享经济不是万灵药,奢望在不动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单凭商业力量就能缓解城市公共出行压力,是不切实际的。
在美国,共享单车的发展执行严格的事前审批和数量管控。例如,在旧金山,单车企业必须先向政府提交安全性保障和投放计划细节,获得许可之后才能按计划投放。在西雅图,获准进入的共享单车企业也必须按照政府许可的额度分阶段投放单车。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共享单车为何没在美国铺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给人民提供了方便,因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而逐渐流行起来,但出现了押金难要回乱停乱放、疏于管理、暴力用车等问题。
B.共享单车行业竞争如火如荼,ofo、摩拜势头迅猛,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了“寡头决战”和“尾部退出、收购、合并”的格局。
C.共享单车企业失败的原因有融资不畅、耗损率太高、无力运营等,当然也有不少用户质疑某些共享单车企业其实就是变相敛财。
D.美国是共享经济的发源地,但是,技术门槛最低的共享单车在美国却没有开展,美国并非不具备发展共享单车的技术条件,其主要障碍来自公共管理压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和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治共享单车,需要政府多部门协作,也需要供应商、使用者,甚至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够让共享单车真正惠民、利民。
B.共享经济具有商业和公共利益双重属性,还涉及既有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故而共享单车企业必需考虑这些问题,从科技和商业两个方面入手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C.在美国,共享单车之所以没能得到发展,就是因为公共管理压力这一最主要的原因。只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共享单车在美国就会成功铺开。
D.如今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共享单车大规模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已是事实。除了要求企业强化管理,增强社会责任外,政府如何改造公共基础设施、重新配置公共资源来确保单车安全有序使用,也成为共享单车存量管理的关键所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共享单车要良性发展,该如何进行?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B.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C.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大哥

陈楫宝

朱大哥是我的老房东。

老房东不老,刚过五十岁。套着海军蓝T恤衫,穿着大裤衩,趿拉着一双拖鞋,左手插进裤兜,右手揉搓着核桃。

一个多小时前,接到我要来访的电话。他有些激动,扬言说虽然十年不见,肯定能一眼认出我。 下车走到胡同口,我抬眼一瞄,就看到他了。他的目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有一个仓促的对视,然后一扫而过。待我走到他跟前,喊了他一声。他愣怔住了,睁大着眼,盯着我端详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哎哟喂,这体面劲儿,毛儿嫩,滋润着呢。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哪儿见你挨刀了啊……

他伸出右手顺势绕臂,亲昵地搂着我的肩,迈进四合院。

我搬进来第一天,朱大哥在朱红色院门门口迎接我,开口第一句就是“嘿,这小伙子,精神!” 随之,他上前接过我的拖箱,转身径直走进大院,我背着包,空着双手紧跟其后。

他家在第三间,对面就是小杂房,我的“新居”。他打开小杂房门,里面置放一张床、一张桌子,简陋但干净……朱大哥放下我的行李,帮我铺好床,然后搓着手说:委屈啦,中介说你是一文化人,我就想,这小杂房,也算沾点儿文气了。

父亲去世得早,早年贪玩的朱大哥上到技工学校就出来了。他经常习惯性地捋一下头发,眯着眼,感慨一番:有文化多好。

当时,朱大哥还在北京的一家化工机械设备厂上班。每天6点多钟,他骑上二八款自行车, 每踩一下,脚踏就发出哐当的摩擦声响,但他浑然不觉,哼着邓丽君的《甜蜜蜜》去上班。傍晩时分,我在隔壁斗室,听到“咔嚓”支起自行车的声音,知道房东回了。

我搬进去那年,他年近不惑,孑然一身。亲戚、邻里没少给他介绍对象,都无疾而终。“我就喜欢谈一个知识分子,”聊起婚事,他抬头斜视着屋顶,一片亮瓦透射出一缕阳光,眯着眼补充一句,“宁缺毋滥。”

好运还真是被他撞上了。朱大哥被人介绍了一位,也就是后来的朱大嫂,那时离异带有小女孩子,是一个小餐馆老板。

那晚相亲回来,朱大哥敲开我的房门,一脸喜色:嘿嘿,戴眼镜的,看起来挺有文化。

不久,大姐就搬进来同住,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了朱大嫂。

后来我考取了研究生,要从四合院搬进学校住。搬家那天,朱大哥提前从工厂骑车赶回家,和大嫂忙碌一通,做了地道的北京炸酱面,为我送行。

我搬离四合院不长时间,朱大哥被工厂下岗分流了。

离开工厂那天,他先到车间把车床擦洗得锃亮,把扳手、套筒工具整齐地收集起来,放进铁皮工具柜里,然后摘下白色安全帽,脱下蓝色的帆布工服。朱大哥走到厂门口,转身抬头仰视着斑驳的厂名大字。他朝着厂名大字,深深一鞠躬,告别二十年的光阴。

此时,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点从后领处滴落在朱大哥的颈椎上,有些冰凉。

朱大哥从单位辞职,托关系在西单一个新开业的鞋商场租了一个柜台。大嫂提醒他:你这刚下岗,就跑去做买卖,能行吗?朱大哥脖子一梗: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了,这么大的一个北京城,还没有我能折腾的事儿?

朱大哥脾气一倔,大嫂就由着他了。朱大哥把工厂买断的补偿款和亲戚借款,一下子砸进去。结果商场没啥人流,一年下来赔了本。

大嫂没有数落他,倒是怂恿他去饭馆帮忙

生意很好,但是不存钱。嫂子身体不舒服,腰有点儿酸背有点儿痛,朱大哥就给她请中医过来按摩调理;送小孩学英语,请家教,按小时收费,每周五课时;还有她父母,一大帮亲戚,就靠这个小饭馆养着。

大嫂带过来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大嫂不想孩子住回四合院,母女俩做着大房子梦,最好是六十八层的,站得高看得远,望尽北京城。

把梦想照进现实的,就是等待着四合院拆迁了。那样会获得一大笔补偿款,可以买大房子。

“那小杂房不会不计算面积吧?”大嫂就担心临时搭建的、曾经租给我住的小杂房能否补偿。

“哎哟喂,要那么多钱干吗呀?差不多得了,政府也不会亏待我们。我们总不至于开着宝马去扫大街吧?”朱大哥眯着眼幽默了一把。

大嫂笑着白他一眼,就没见过这么整天傻呵呵的。这么多年,就算是下岗了,你还是这副臭德行:做人讲个正,做事局气,图个穷快活。

看似笑骂,只言片语间,冒出一缕人间烟火,弥漫着他们之间的耳鬓厮磨和对生活的韧度。

 (摘自《北京文学》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我约访朱大哥,然后展开回忆,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和朱大哥的交往过程,介绍了朱大哥平凡的生活经历。
B.文中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朱大哥被工厂下岗分流,失去工作后的凄凉心情,也表现了朱大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C.朱大嫂骂朱大哥一副“臭德行”,说他“做人讲个正,做事局气,图个穷快活”,这是对朱大哥一根筋性格以及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的不满。
D.这是一篇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在艰难生活境遇中沉浮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小题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朱大哥虽是一个平凡人,身上却闪耀着许多美好的品质,试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转换角色
侯发山
二娃是“上一当烩面馆”的小伙计。不像正规的酒店,即使小伙计这个角色,也分前厅、后厨,前厅又分传菜的、迎宾的,后厨又分择菜的、洗涮的,等等,多了去。二娃没有具体的工作,却不轻松,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端盘子,抹桌子,扫地,擦玻璃,有时间还要起五更陪着老板去买菜。老板太抠门,大厨也不聘用,自己掌勺,服务员就聘用了两个人,除了二娃外,还有一个女孩子,山桃,她负责择菜,洗刷碗筷,吃饭时辰,还要站在门口招呼人。虽然忙一些,老板给的工资不低,管吃管住,每月两千元,这在同行业中已经是不低的了,有的星级酒店只给一千多一点。当然,这里是说钱不见钱,老板承诺年底一块儿给。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老板承诺开工资,放假,回家过年去。二娃盘算着自己能开多少钱,回家给爹捎个帽子,给娘选件羽绒服,给小妹买个手机……结果一晚上也没睡踏实,老是在做梦,一会儿梦见自己在超市挑选东西,一会儿梦见自己坐在火车上,一会儿梦见自己到老家了。等到醒来,已经是早上八点了。他慌忙爬起来,脸也顾不得洗,就蹬蹬蹬下楼了。面馆在一层,他住在楼上。结果大门没开,老板还没来!若搁往常,老板七点左右就到了。二娃忙打开门,发现山桃瑟缩着膀子站在门外面,山桃在另外一个地方,和一帮乱七八糟的女孩子住在一起。
两个人收拾罢房间的卫生,已经是九点钟了,老板还没来。怎么回事啊?二娃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劲,打老板的电话,被告知手机已经关机。
二娃茫然无措的时候。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都是找老板的:一个是房东,说是要房租的,一年的房租四万八,老板一分钱也没给;一个是杀猪的,是来要账的,说老板用了他大半年的肉,欠了五万多;一个是菜农,也是来要账的……原来老板承诺今天兑付,所以他们才来了。
到了十一点,老板还没露面,电话还是关机。直到这时,那几个讨账的感觉受骗了,对着二娃和山桃骂骂咧咧的,好像他们是冤的头,债的主。二娃和山桃不敢反驳,也不知道如何反驳,任凭他们的唾沫飞到脸上。
几个债主知道两个服务员也是受害者,欺负他们也没啥意思,便自认倒霉,就又骂骂咧咧地走了。
山桃松了口气,怯怯地说,二娃,咱也走吧?
二娃点点头,转而摇摇头,说,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咋走啊?
山桃说,我、我也没有路费……我身上只有十几块钱。
二娃说,你回家一趟得多少钱?
山桃说,汽车、火车、三轮车,得一千六百块。
咱两个差不多。二娃说,哎,这冰箱里还有肉,还有青菜,咱把路费挣出来再走吧?
山桃迟疑了一下,说你会做烩面?
二娃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把生的做成熟的就中,来咱这小店的,身份跟咱差不多,不是啥讲究人,即使有些差池,不会找麻烦的。
你真有把握?山桃扑闪着眼睛。
想着是给咱的家人做饭吃哩,能错到哪里去?二娃蛮有信心地说。
中!山桃的两只眼睛越来越亮。
说干就干,二娃把火打开,一边烧水,一边去切肉;山桃择葱、剥蒜……当把第一碗烩面端给一个中年汉子时,说实话,二娃的心里还没底,忙让山桃把醋、辣椒、盐拿过去,说大哥您看看合您口味不,需要啥您自己添加。
中年汉子哧溜了一口,头也不抬,说,中,中,中。
二娃和山桃相视一笑,信心大增。接下来,越发操心。还好,一碗接一碗,没有一个顾客说孬的。
忙到天黑,两人算了算账,挣了六百块。
照这个数目,咱再干六天就能把两个人的路费挣出来。二娃掰着指头说。
第二天早上,二娃去市场上进菜;山桃在店里忙活。九点钟,饭店准时开门营业。
这一天,两个人赚了七百块。
……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娃和山桃已经赚了六千块钱。二娃说,山桃,咱回家是不可能了,车票估计买不到了。咱不如不回家,继续干下去,然后把账一撮儿一撮儿还清再做打算,你看如何?
中!听你的。山桃说。
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
由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要关门已是不可能了,两个人也舍不得关门,于是打出广告,招聘三个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
报名者蜂拥而至,当其中一名站在二娃面前时,他愣住了——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板!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
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烩面馆”改为“小夫妻烩面馆”。怎么回事?您自个儿琢磨去吧。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钱不见钱”“承诺年底一块儿给”,巧妙再现、揭示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为后文老板赖账不露面的情节作铺垫。
B.二娃在老板约定发给他们工资日子的前夕都失眠了,他一夜都沉浸在美梦之中,因而第二天也都起晚了。
C.山桃“扑闪着眼睛”“两只眼睛越来越亮”,两次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山桃心理的变化过程,也烘托了二娃的自信性格。
D.事先空口承诺,事后当面赖账,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诚信经营等道德要求,小说借此揭示了违背道德要求必遭失败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转换角色”为标题,该如何理解其内容、寓意?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老板回来应聘伙计,二娃收留了老板,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读梵高
张家鸿
①窗外,几只不知名的鸟雀在高大的木棉树上肆意地欢叫着。屋内,我心无旁骛地品味着手头的书,一本让我陷入沉思的书。这本书就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殴文·斯通所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
②在欧文的文字世界里,我可以倾听,倾听苦难无情地敲打脆弱肉体的声音,滞重、沉闷、摄人心魄。
③活着,随着时间的分秒逝去,死亡在远方日渐明朗。正因为死亡如日出日落那般平常,所以苦堆才具备永恒的意义。在我眼中,苦难与生命两者之间,是个大大的等号。生命唯有经过苦难与痛楚的洗礼,才能彰显它的伟大!未有任何的生命可以不带有苦难沉重的底色,没有苦难的生命是不存在的,苦难的面目不同罢了。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④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全情地投身艺术势必造成物质生活的难以为继。梵高的生活总是处于极为尴尬与困顿的景况之中,在他的世界里,生活的炊烟总也升腾不起,既没有爱情,亦没有面包。这是一个怎样的冰冷世界啊!唯有提奥的帮助,让他可以偶尔地感受到世俗的暖意与温情。
⑤在困难面前,在面临如何抉择的关键时刻,对艺术的热爱是否能够强力地战胜对世俗的妥协,彰显了一个艺术家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在这个世间,这样的人从来是屈指可数的。毋庸置疑的,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跨越苦难,只在于有一份独特的快乐在呼唤。
⑥艺术于生活,艺术家虽然可以漠视世俗,却不能与世俗完全隔绝。因此,这份快乐并不复杂,像海子的诗歌一样,它根源于“喂马、劈柴”,起源于“粮食和蔬菜”。于是,这份快乐对于梵高的意义,就像在电线杆上的鸣叫对于雀跃的鸟儿,就像拿到糖果对于单纯的小孩,就像收获秋之硕果对于憨笑的农民,就像得到远方儿女的问候对于年迈的老人。
⑦可以想象,梵高用笔描画出满意之作时的如痴如狂,眼神清澈、刚毅,如默默耕耘于田间的老牛,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种不可与外人道的快乐。看见山间云雾的缭绕与迷离,能够激荡起画家的创作灵感;望见海之波澜壮阔,可以激起远航者的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这种快乐既纯粹又彻底,他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厚度,铸成知己抵抗世俗世界的精神堡垒。
⑧在梵高面前,我总是深刻地怀疑自己并且怀疑大众。怀疑自己的浅薄与懦弱,怀疑大众的盲目与功利。在怀疑的同时,我在向梵高表达敬意。人类的文明史上注定只有一个梵高。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在艺术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生活在世俗的虚假与狰狞中,胆战心惊。天才与孩童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梵高短暂的肉体生命,亦构筑了他永恒的艺术生命。
⑨我注定不是梵高,正如我不会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在传送光明与温暖的追索里,却独自承受着冰冷大街上的冬之寒意与心之荒冷。梵高亦用他的向日葵,让一个个与艺术绝缘的人,谛听着艺术带来的突如其来却永恒的悸动。在我的心里,小女孩与梵高均占据着一个隐秘而不可与人言的角落。同样地,在我的认知世界里,梵高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具有一样的意义,即艺术先觉者总要经历世人漫长而无情的冷漠与抛弃。而生之短暂,又注定了献身者的一生之寥落已成必然。
⑩我读不懂梵高的艺术,我感受到的是他肉身给我带来的对苦难的思索,以及他无与伦比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是否也可以斗胆地认为,我的怅惘与叹息,与众多的先哲一样,是在精神的花园里向他默默地靠近?
⑪我读梵高,既读出了他的困难,亦读出了他的快乐,更读出了他对生之眷恋。他的自戕源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因为眷恋与热爱,所以,他毅然地告别这次的生命,期待着来世的重回。在梵高的笔下,生的存在总是炽热、浓烈、升腾不息,以至于让人无法畅快地呼吸。此时此刻,我决意在每个夜晚,热切地仰望星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窗外鸟雀的欢叫,反衬屋内“我”的专心读书、意在表明“我”被梵高深深吸引。
B.第⑥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有气势,凸显出快乐对于梵高的意义。
C.第⑨段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梵高的对比,表现出生之短暂、与献身者一生寥落的必然性。
D.全文以“我读梵高”为线索,串连梵高的艺术探索过程,表达了“我”对梵高的景仰之情。
【小题2】第③段中说:“生命唯有经过苦难与痛楚的洗礼,才能彰显它的伟大!”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题3】文末第 ⑪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