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D.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小题2】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5: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年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也让我们再次想起了安徒生。安徒生是一位童话创作者,他开辟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新时代。安徒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其童话风格也从轻快、舒展走向沉重、感伤。此中变化源自安徒生坎坷的经历与复杂的心绪,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情,又有现实主义的严峻。。

今天,以成年的心境重读安徒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底层的关注、对于社会黑暗的洞察讽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尽管是以童话形式出之,却既不幼稚,也不过时,且作品闪耀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与人的灵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小人鱼的遭遇真是让人黯然神伤,而她的巨大勇气与牺牲精神又让我们心生敬意,她是人类追求理想的永恒象征。安徒生后期的不少作品都沾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可能是严酷的现实生活让他的心灵变得敏感与沉重了吧。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更加投入地热爱人类。因为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反倒从寒冷中燃起熊熊心火,从苦难里升张起希望的旗帜。《光荣的荆棘路》便展示了他高度的乐观与对“人”的自信。在作品里,安徒生描绘了人类历史上诸多贡献卓著的前贤,他们无一例外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直面苦难,用自身的拼搏与坚持鼓舞了后来者的斗志。循着他们的足迹,人们未必一定会收获辉煌与快乐,但却可以“超越时代,走向永恒”,流淌在安徒生童话里的这种精神血脉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安徒生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为世界儿量文学在创作方法、文学语言、诗意想象等方面开辟了路径;他用精心熔铸的富有创造力的话语,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世界的洞察,以童话的形式传递给了读者,从而带给他们欢乐与忧伤、遐想与沉思。他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安徒生也并非不能批评,当我们把安徒生的创作与对他的批评联系起来看,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安徒生当初所倚重的突破与创新,恰恰成为后来者突破与创新的切入点。比如他所擅长的优美的童话语言,在一些后来者看来,恰恰是阻碍了孩子的阅读。他童话中压抑不住的对美好的歌颂、对丑恶的鞭笞,则被认为是沾染了教化的色彩……类似的争论,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探究其理,但若从心理角度分析,倒可见出一些端倪。有时候,这些批评似乎未必真想否定安徒生童话,而更多是要倡导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

文学发展的潮流常常是这样,不管经典多么伟岸,后来者都会有新的追求与创见,后来者的活力与价值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凸显,这是“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的流变,也是生命的诉求。后来者要么选择站在经典肩上继绒拓进,要么选择背向经典而别开新路,这种继承或反抗,都是文学也是生命的一种本质表现,从这个用度可以理解很多对于文学经典的批评,甚至至包括一些求全责备的声音。当然,在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对经典的伟大更具会心:那是一种既可供人瞻仰、也可容人探讨的巨大存在。安徒生童话也是如此,它的魅力显现于对它的重读与揣摩之中,它不断激励我们向善向美、向人类最高境界迈进。

摘编自张健《重读安徒生:他的童话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坎坷经历与复杂心绪使安徒生在创作方法、主题和风格上发生较大变化。
B.对真善美和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乐观和拼搏精神是安徒生童话里的血脉。
C.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探究后来者对安徙生作品的批评所蕴含的道理和心理。
D.后来者对经典的赞扬和批评、继承和反抗都是文学在发展中必经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两篇童话作品,主要论述安徒生的童话在思想价值方面的伟大之处。
B.文章从创作和批评的联系出发,举例论述后来者批评安徒生童话的切入点和意图。
C.文章以文学发展的潮流为背景,论述安徒生童话受到批评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围绕创作者和作品、创作者和后来者的关系,论述安徒生童话属于未来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安徒生奖”以安徒生来命名,可见其童话的艺术价值及影响力已经举世公认。
B.《海的女儿》和《光荣的荆棘路》分别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情和现实主义的严峻。
C.如果没有安徒生在童话创作方面的创新,就不会有后来者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突破。
D.安徒生的童话经久不衰既因为本身的价值,也因为拥有让后来者重读探究的空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韵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20世纪,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黄帝部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炎帝部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中原大地进行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北方文化取得了权威地位。
B.“杏花春雨江南”充满阴柔之美,“铁马秋风塞北”充满阳刚之气,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美学特征。
C.从思想形态上说,北方文化系统更多的是充满先秦理性精神的儒家思想,而南方文化则更多的是充满理想和浪漫气息的道家思想。
D.20世纪,北伐战争和长征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潮流,港台商业文化的进入使北方精英文化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国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对立融合的观点,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总纲。
B.从整体看,文章的论述以时间为经,以文学、美学、地形、思想意识等方面为纬,纵横交错。
C.作者以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元杂剧和南戏、明清传奇为例,论述南北文学的对立和分庭抗礼。
D.文中“暮春三月”等引用、“撒播革命的种子”“一路厮杀”等比喻拟人,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朝起,南方文化之所以受到北方文化的排斥轻蔑,是因为南方诸国被北方视为“蛮夷”。
B.战争在文化的地位归属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胜利的一方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C.一种文化的特质,跟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D.从美学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属南北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因此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分布适当的空白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虚实相生,才能完成一个艺术品。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西方美学曾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发现其具有的空间美感是不同的,而在中国书法艺术里的这种空间美感,同样在篆、隶、真、草、飞白等不同书体里有不同的表现。空间美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对生活的不同体会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②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可以从字形的结构里研究各时代不同的风格。同时,书法里这种不同的风格也可以在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里去考察。
③“唐人尚法”,所以在字体上真书特别发达,当然这也有它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基础。唐人研究真书的字体结构特别细致。对字体结构中的“法”的研究,他们的探讨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突出的。我们知道人类是依据美的规律来进行艺术创造的,而唐人所述的书法中的“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美感和美学思想的好资料。
④相传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这三十六条非常重要,其中戈守智所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对这三十六条的阐述可供研究中国美学的学者参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三十六条开始来窥探中国美学思想里的一些基本范畴。我们可以从书法里的审美观念再通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建筑、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我以为这有美学方法论的价值。但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要灵活运用,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不是“如法炮制”的。何况这三十六条只是适合于真书的,对于其他书体应当研究它们各自的内在的美学规律。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结构不仅包括点画还包括点画中的空白,空白和点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
B.中国书法艺术作品的空间美,直接取决于书法家的经济基础和当时的社会条件。
C.唐人对于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书法美感与美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D.古人归纳晋人行革的风格是“尚韵”,这种风格在晋人的其它艺术中也有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建筑和书法相结合,中西方美学相联系,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不同书体间存在的不同的空间美。
B.作者引用大书法家邓石如“计白当黑”的说法,旨在证明在书法艺术中“虚处”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C.第三自然段肯定唐人对真书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第四段接着论述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重要性。
D.文章谈到了中国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书体,并着重以唐代真书为例去论述研究汉字结构的美学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字的结构称为布白,这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法中虚处的重视,虚处在书法空间美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B.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书法作品以及其它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发现当时社会所具有的时代风格。
C.艺术应该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如果只是一味地遵循艺术中的法,就难以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D.通过对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他书体以及绘画、建筑等中国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规律。

同类题4

(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满,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前尘尽后”微博2018年11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2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年办本杂志。36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8日,有删改)

材料三:

1896年10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接纳新生事物,向往变革与革命。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年7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

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

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如同闪电一般,划破旧世界的黑暗,悄然点亮中国的未来。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2018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00后画像报告》。


(中青在线2018年05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等影响下,北京大学学生拥有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B.陈独秀将国家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在杂志的发刊词中提出理想中的青年的标准,强调了新青年对于新国家的意义所在。
C.高君宇思想活跃,考进北大后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成为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
D.对于“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约八成的00后受访者表示知情,约三成00后受访者表示要“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走上街头抗议,表达愤怒,发出呐喊,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B.高君宇冲破家庭阻碍,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C.绝大多数00后积极向上,认识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一些人也相信个人天赋和良好机遇的作用。
D.前三则都淡及20世纪前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可贵精神,给现代中国的青年树立了榜样。
【小题3】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