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南道北

①地有南北之分,人有南北之别。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委婉细腻。鲁迅先生在他的《北人与南人》一文中曾言:“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②厚重也好,机灵也罢,这似乎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彼此风格迥异的优秀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和震撼! 是地理位置不同,风俗习惯和自然风光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审美意趣表达和观点的不同, 最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相同的。环境影响了艺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为此,南北艺术独立是必然的。

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心中的南方北方。诗人用激情魅力的词汇赞美它,画家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它,哲学家用敏锐的思维剖析它。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所至。

④金庸武侠小说那个聪慧、睿智、细腻的南帝,豪气、威猛、俊杰的北丐,不就是作家笔下绽放出来的南北大英雄吗?虽说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但也不乏是我们精神世界与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一次草莽江湖的演绎和纷争。孰是孰非又是谁真地能够说清楚呢?南少林、北少林,南拳、北腿,南剑客、北侠客,被艺术渲染得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似乎并没见谁傻、谁奸?竟在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⑤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就有南北画派之说,从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后来都承认了中国山水画因为地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风格。

⑥当时,就因为环境集聚个性的外貌特征,更能体现她们所处的风格和特点,才使得画坛涌现一批杰出的南北不同时期的画家、画风、画派,并为谁是正宗而争得互不相让,面红耳赤。唐代末期画坛高手董源《潇湘图》以炉火纯青,淡墨青岚,温雅柔润,平淡之中见天真,飘渺轻逸的画风见长,被誉为南派创始人。唐代末期画坛高手,《匡庐图》的绘者荆浩,他的山水画出手更是不凡,以石质坚硬气势雄伟,大智若愚的笔力开辟了北方山水的新纪元,被公认为北派的创始人。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轻巧,一个笨拙,在画坛上两派高手的比试中永远是一段决不出胜负的青史佳话。

⑦迄今为止,当再次面对南派的柔、润、淡、清、静与北派的刚健、雄浑、气势、豪纵对决时,已不是一争是非曲直的矛盾了,在此已划出一道分水岭,形成南北相互鼎立的两大派系。南派以江苏画派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等为代表。北派以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在画坛的南北方遥相鼎立。他们如一对孪生兄弟,又似一朵娇艳的并蒂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其中的渊源只有造物者的上帝才会知道!

⑧北方平原辽阔、戈壁荒漠无垠,厚实的黄土地在传承着千年的粗犷和文明。一条大河自天边滚滚而来,金灿灿的,奔腾翻涌,一路高歌,一路咆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记录了北方儿女的侠肝义胆,为黄土地书写出来无尽的风流韵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雄魄挺拔,绵延起伏,淳朴而沉重犹如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正张开宽阔的臂膀等待拥有那个水乡到来的南国姑娘,迎接她的是震天动地的陕北腰鼓和北方的大秧歌。

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南方的水,轻盈剔透,明亮如镜。清风掠过,涟漪掠起,娓娓道出无极绿油油的稻田、富庶丰厚的物产,无以言表的愉悦的心情随喜笑颜开的春花秋月就诞生在江南的湖水中。“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的水。”掩映在清澈湛蓝的湖面,恬静迎风轻轻撩起垂在额下的那缕发丝,来回飘摆。多情的向着那个坚强的臂膀北国小伙子款款而来……

⑩北方小伙憨厚朴实顶呱呱,南国姑娘风情万种娇滴滴……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但
B.虽然   但
C.只有   才
D.如果   那
【小题2】第③段中“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心中的南方北方”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北方人因性格厚重而显得愚昧,南方人因机灵而变得狡猾,调和南方人和北方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互取长补短。
B.中国绘画从明代开始就有南北画派之分,南派的柔、润、淡、清、静与北派的刚健、雄浑、气势、豪纵对决,并为谁是正宗而相互斗争。
C.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D.第⑧段和第⑨段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显得精炼、典雅,并在相互映衬中形象生动地点明南北艺术的风格。
【小题4】第⑦段中画线句“他们如一对孪生兄弟,又似一朵娇艳的并蒂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
【小题5】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6】“环境影响了艺术”,除本文提到的外,请你再举一例南北差异明显的文化,并简要概括其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8: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殉情的鲎

许钦文

(1)那天从集美到厦门去,在将靠趸船的时候,忽由一个作伴的同事指点我看鲎,随即报告我这种动物的情形,知道是从海边捕来的,春间才有,可以做汤吃,味道很鲜。末了他又这样说:“这种东西很有点奇怪,总是两个接连在一起的,雄的背在雌的上面;渔人去捕的时候,一定捉住下面的雌的,那末雄的也就跟着来,不会逃,好像是舍不得雌的,但如捉着上面的雄的,雌的就滑去了!”

(2)我连忙赶到船头上去察看,果然都是成着对的,颜色好像是甲鱼的,形状也有点像,不过来得大,背壳分成两部分,尾巴尖长而硬,见不到头和脚,因为一对对的被稻草绳缚住,船又已经停泊,拥挤得很,终于不曾看清楚。

(3)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我说不好厦门话,跟着旁人出钱买,四个铜子得到了六只,小的不过铜元一般大,大的也只像个双铜元。放在水中会得游,桌子上面会得爬,尾巴一耸一耸的翘动,很有点像小乌龟,只是不露头脚,其实根本没有显明的头。因为太小,仍然看不大清楚。在碗中用淡水养了两天,死去一只;以后每隔一两天死去一只;较大的一只,却一直活了十二天。

(4)过了些日子,我到厦门大学去参观生物展览会,蒙方君殷勤招待,参观以后同在招待室里休息,看见壁间挂着鲎的标本,是大的,就要求拿了下来观察,这才看了明白: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脚端各成钳形,仿佛是虾所有的,可是长得大。第六对脚较长,末端分裂为五,其中有一支特别长出,另成一个钳形。

(5)照方君的解释,这是归在蜘蛛类的了;做汤吃的是尾部的肉,就是附着游泳器的。 方君也说,这是一种殉情的动物。可是所谓殉情,只是雄鲎对于雌鲎──捉住了雄的,雌的会得自顾溜脱,难道也是殉情么?

(6)雄鲎这样重情,雌鲎却要顾自逃生,好像原是薄情的;殉死于这种薄情的对象,雄鲎好像是痴情了。

(7)但我以为不该随便这样断言;虽然对于鲎,我未作过有系统长时间的研究,可是动物的性同生活的关系,实在是很复杂而多变化的:比如蜜蜂和蚂蚁,雌的都比雄的寿命长,为的是要完成生殖的使命;又如蛾,雄的交尾以后不再进食,不久就毕命,雌的要产完了卵才死去。如果本同蛾类一样,那末雄鲎既经交尾,反正生命就要了结,当然用不着逃,同“爱妻”共存亡,何乐而不为呢?雌的还得产子,所以要图生;有着如此重情的“夫君”,共生死本也是甘愿的罢;忍心生别,苟延残喘,为着“传宗接代”,由于不得已,雌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

(8)据说鲎,平时生活在海中,不容易去捕;春间才到海边的沙滩上面来,为的是生育;可见所谓殉情,根本为着繁殖种子。只是人,无论是殉情也罢,殉种族也罢,总要捉得来吃,连小的都要收罗得来供玩弄。

【小题1】上文(1)-(5)段介绍了鲎的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特点。
【小题2】文章第六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为什么说“雄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请结合文意,加以解说。
【小题4】第七段列举了蜜蜂、蚂蚁与蛾的相关材料,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5】如何理解文章的结束句?它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6】通读全文,综合信息,写一段文字来介绍鲎这种动物。
【小题7】本文的写作很有特点,请从文章的语言或构思角度进行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与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B.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由于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思路,所以很少画“大画”。
C.文中说到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流入民间遭人拍卖。
D.生活中的吴冠中先生身边往往只有夫人相伴,看上去很孤独落寞,这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独特思想有关。
E. 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吴老的怀念及愧疚之情。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小题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小题3】结合文本,概述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8.14)
材料二:

2011-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C.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D.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头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40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2014-12-23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C.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