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兵败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遗,于典章制度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疏奏,秦桧追王爵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
B.或其速去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C.群经百氏搜抉遗   夙兴夜寐,有朝矣
D.于典章制度综练   吾实为之,其又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谥文懿,谥号是古人对死去的地位高的人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文懿”是褒扬的谥号。
D.群经,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群经百氏都是科举时代儒生应试考查的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敢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2)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1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邴,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人。中崇宁五年进士第,累官为起居舍人,试中书舍人。北方用兵,酬功第赏,日数十百,邴辞命无留难。除给事中,迁翰林学士。尝与禁中曲宴,徽宗命赋诗,高丽使入贡,邴为馆伴,徽宗遣中使持示,使者请传录以归。未几,坐言者罢,提举南京鸿庆宫。钦宗即位,知越州。久之,再落职,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复徽猷阁待制。逾岁,召为兵部侍郎。苗傅、刘正彦迫上逊位,上顾邴草诏,邴请得御札而后敢作。朱胜非请降诏赦,邴就都堂草之。除翰林学士。初,邴见苗傅,面谕以逆顺祸福之理,且密劝殿帅王元俾以禁旅击贼。元唯唯不能用,即诣政事堂白朱胜非,适正彦及其党王世修在焉,又以大义责之,人为之危,邴不顾也。时御史中丞郑瑴又抗疏言睿圣皇帝不当改号,于是邴、瑴为端明殿学士。邴与张守分草百官章奏,三奏三答,及太后手诏与复辟赦文,一日而具。四月,拜尚书右丞。上巡江宁,太后六宫往豫章,命邴为资政殿学士。以与吕颐浩论不合,乞罢,遂以本职提举杭州洞霄宫。未阅月,起知平江府。会兄邺失守越州,坐累落职。明年,即引赦复之,又升资政殿学士。绍兴五年,诏问宰执方略,邴条上绥怀之略有五,大略谓:“山东大姓结为山砦以自保,今虽累年,势必有未下者。愿募有心力之人,密往诏谕。内有才智可用之人随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已凡诸将行师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善良之人皆从宽贷使之有更生之望。”不报。邴闲居十有七年,薨于泉州,年六十二,谥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

(选自于《宋史•李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有才智可用之人/随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已/凡诸将行师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善良之人/皆从宽贷/
B.内有才智可用之/人随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已/凡诸将行师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善良之人/皆从宽贷/
C.内有才智可用之/人随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已/凡诸将行师/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善良之人/皆从宽贷/
D.内有才智可用之人/随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已/凡诸将行师/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剿戮/其有善良之人/皆从宽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宴,小宴,不同于正式宴会,宋时内苑留臣下赐之宴。
B.逊位,放弃拥有的高官显职,即把自己的职位让给别人。
C.抗疏,上奏章直言其事,也泛指古时臣下封牍上奏帝王。
D.宰执,宰相与执政官的合称,在宋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邴才华高妙,受人激赏。高丽国派使节入朝进贡时,看到徽宗让时任翰林学士的李邴写的诗歌特别好,就请求皇上答许自己抄录后带回国内。
B.李邴坚守原则,做事快速。皇上让李邴草拟诏令时,李邴请求皇上先写然后自己再写;后来与张守一起草拟百官的奏章时,三奏三答一日完成。
C.李邴临危不惧,义无反顾。李邴到政事堂向朱胜非报告事情时看到刘正彦等,用大义来责备他,当时人人都为李邴的安危担心,但李大义凛然。
D.李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李邴曾经被言官弹劾被免官,后来因为兄长朱邺失守越州而被贬官,最后李斌闲居了十七年之久,最后在泉州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谕以逆顺祸福之理,且密劝殿帅王元俾以禁旅击贼。
(2)山东大姓结为山碧以自保,今虽累年,势必有未下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时候,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B.三尺之法, 古人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C.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D.擢,改官,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降职。文中指的是李承之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兄长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辞而不受,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举荐;熙宁年间,因详谈论制置司的情况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集贤校理,察访陕西,发现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B.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C.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D.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B.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C.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D.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B.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C.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D.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⑵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旦日,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  宿:夜
B.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  坐:因为……..犯罪
C.累迁内殿直都知。 迁:升迁
D.未上道,暴得疾卒。 暴:突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如:太宗、高宗。
C.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D.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汉忠才能和力气出众,年少豪放不羁。他膂力甚强,身形魁梧高大,面对高继冲的征召,他却不肯前往应召,最后因为斗殴杀人而跑到京城。
B.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将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杀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D.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并且还能作诗,名声很大,因此骄矜自大,上级将帅都不太喜欢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旦日,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必大字子充。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久之,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权兵部侍郎。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祐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

乞归,弗许。除参知政事,上曰:“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必大曰:“大臣自应互相可否。自秦桧当国,执政不敢措一辞,后遂以为当然。陛下虚心无我,大臣乃欲自是乎?惟小事不敢有隐,则大事何由蔽欺。”上深然之。久旱,手诏求言。宰相谓此诏一下,州郡皆乞振济,何以应之,约必大同奏。必大曰:“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上诸军升差籍,时点召一二察能否,主帅悚激,无敢容私。创诸军点试法。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选自《宋史·周必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B.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C.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D.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宏词科”也作“博学鸿词科”。“博学宏词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B.“教授”原指传授学业,后成为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经筵”是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权”指暂时代理官职,与“摄"“假”“署”“行”“转”意思一样,文中指周必大暂代给事中这一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必大受母教诲,学业有成。年少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娘家抚养,母亲亲自教授他学业,他在绍兴二十年时考中进士。
B.周必大为官刚正,不避权贵。皇上问他治政好坏时,周必大一一陈述,连皇上都赞赏他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
C.周必大治政有方,重视人才。他的建议多得到皇上的肯定,任参知政事期间,还奏请皇上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D.周必大考察将帅,严格有法。对各位统帅呈上的升迁名单,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并考察其才能,统帅们不敢徇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2)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
【小题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吏广所失亡多 判决 四不张  纲纪
宾客 赞扬 民洛汭  慰问
B.将顺其美,救其恶 扶持 三人马步行 没有
五霸之功绩 汝等出入从 交往
C.赏群臣及当者各有差   治罪 而公子亲数之    问候
之为取 给予 乐天顿首  磕头
D.枉车骑之     拜访 其意不厌  满足
古人与探究 直多闻  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