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修路70年:铸就“超级工程”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员 马晨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年均增长6.1%。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铁路交通成绩单同样令人瞩目。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总里程达13.2万公里,较1949 年增长5倍。高铁总里程2.9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 世界第一位。

70年急行军,逢山开洞,遇水搭桥,用数不清的“世界第一”铸就了诸多超级工程,网友、媒体都亲切地将中国称为“基建狂魔”。

6年前,2013年10月31日,这一天已被铭记于中国的交通史,这是墨脱公路建成通车的日子。

这条全长约117公里、总投资近16亿元的公路,在官方通报中,克服了 “六项之最”: 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筑路工人进藏修路,前后共历时19年,实现了川藏公路北线、南线的建设贯通。这条世界屋脊上的“血脉通道”,被誉为世界公路史上的一大奇迹。

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此前两个月,国产动车组“和谐号”第一次开动,试验最高时速394.3公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运营轨道列车的最快速度。

而在1952年,中国才建成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成渝铁路,就此结束了但凡铁路均要向外国借款和购买材料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车道,在高铁建设方面更是领先世界。有专家总结道:“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蓝图,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将达到3万公里。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1953年至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 累计完成840亿元,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

而在1990年之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 1996年至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仅2018年,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 资额达32235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972亿元,增长7.7%。

2018年底,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既有着经济 结构优化升级为行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的挑战。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绿色安通、智慧交通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实施当好先行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中国修路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是建国时的60倍,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B.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总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铁路总程的二分之二。
C.墨脱公路的建成克服了地形起伏最大、地震力度最高等多项不利条件的阻碍。
D.我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自土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动车组“和谐号”第一次开动试验,便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运营轨道列车的最快速度。
B.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可以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八纵八横”的高速铁 路网。
C.青藏公路、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是由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建设 完成的。
D.交通运输要当好国家战略实施的先行者,就必须提髙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绿色智慧交通。
【小题3】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3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或许有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美,文学应以美为最大特征,而非公共良知与社会责任。不错,美的确是艺术的首选,但何以为美?词语外壳吗?文本装演和雕饰吗?当然不。“准确”就是美!闪电般捕捉到事物的核心价值、灵魂的真相和生命不轻易泄露的秘密就是美!为何会准确?是因为你真实到了一定程度,下潜到了足够深沉的位置;是因为你用诚意和责任换取了事物的真,并挽留了它;是因为你顽强地靠近并守住了距离真相最近的点。表达准确不仅需要才华,还需感受的勇气和表达的责任,后者甚至更重要。像童话《皇帝的新衣》,最美的一句话是那个孩子说的,这就是诚实的功劳,是童年的属性在帮一个人实现生命之美。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真实,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能否对心灵和精神不撒谎。我发现,凡让我怦然心动的,无不是高度准确的句子,它准确地击中了你的某个精神部位,感动和惊讶着你,你才觉得它美。它惊醒了你体内某种东西,帮你恢复成你的样子。读者往往对某个作家有一种固执的信任,逢其文即读,遇其书则购,因为预支了一份信任在里头。大家相信他的精神是诚实的,都愿意相信他又-次要把真诚而重要的东西告诉大家。尽管他的故事未必每次都精彩,未必每个观点都卓尔,但人们已养成了一种恭候他的习惯。这样的精神印象,无疑乃一个作家最大的荣誉和成就。

(选自王开岭《当代散文的精神惰性》,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文段中“准确”的内涵。
【小题2】文学创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准确”?
【小题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学作品要“准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职

许行

布拉沙是一个荒僻的小城。这里的冬天阴沉潮湿,没有阳光,风像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

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

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在列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一天夜里,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海尔曼的三次手术,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以及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行为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B.“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C.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突出,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小题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小题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材料三
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图瓦卢可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要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
(取材于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容量:“热”部首是“灬”,它的含义是火
B.耸人听闻:此处可以替换成“骇人听闻”
C.濒海:“濒”读作bīn
D.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是
A.海岛陆沉B.植被破坏
C.海岸退缩D.风暴海潮
【小题3】“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  园
陈从周
(1)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因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的见闻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2)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坂,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3)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
(4)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
(5)中国园林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竞寓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6)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写作层次。
【小题2】文末以圆明园、寄畅园、殿春簃为例,分别表达了哪些“预想的境界”?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具有哪些“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