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

宋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小题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小题2】颔联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6 12:4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 “巴蜀”之地虽然遥远,但还能轻易获知妻子儿女消息,让人感到欣慰。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 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囹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释)①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②尾联运用了王徽之的典故,指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问及理由,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向晚时分,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城垣上的积雪,预示一年将尽。这两句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
B.“鸟度醉吟中”,似乎鸟之飞来亦属有意入诗,平添了一种奇趣。颈联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物我交融,互为映衬。
C.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
D.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在感情的流露及景观的表现上神韵天然,清新淡泊。
【小题2】《诗林广记》评“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时说“两句如善画,作诗之妙,至此神矣”,还有人认为这两句的写景更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5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草木泉石渐幽。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乌,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筿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鸡肋集》)

(简注)①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神宗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都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因多次上书主张收复被辽侵占的幽蓟十六州,就被懦弱昏庸的北宋朝廷一贬再贬,从而回家隐居。他的文章流畅简洁,很为苏轼欣赏,在当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新城:地名,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地界。③幢:古代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④沮洳(jùrù):低湿之地。⑤蚖(yuán):蝮蛇。⑥鸲鹆(qúyù):鸟名,俗称信哥。⑦介然:形容道路的界线分明。⑧篁筿(huánxiǎo):大竹小竹。这里指竹林。⑨铎(duó):大铃,古代的一种乐器。⑩摩戛:摩击。⑪离立:一个个孤零零地立着。⑫突鬓:鬓毛怒张。⑬迟明:将近天明的时候。
(阅读指要)
本文是一篇语言剪短凝练、意境幽凄冷怖的记游文字。全文三段,重在第一、二段。第一段写北山的自然景象,其中先写松、泉、藤、鸟等山下景,再写篁筿、僧、屋等山上景。全段现出幽深静谧、寂寞孤清的意境。第二段写北山秋夜,呈现了凄清阴森的意境。通篇的意境与作者当时报国无门、孤寂冷漠的心境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______) (2)犹骑行石齿间(___)
(3)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______) (4)门相值(______)
【小题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去新城北三十里B.不知身在何境也
C.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D.永州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小题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1)上有鸟,黑如鸲鹆。“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语,愕而顾。“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道:“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请简要回答:作者的这一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