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①
去新城②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④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⑤。其上有乌,黑如鸲鹆⑥,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⑦,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筿⑧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⑨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⑩,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⑪突鬓⑫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⑬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鸡肋集》)
(简注)①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神宗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都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因多次上书主张收复被辽侵占的幽蓟十六州,就被懦弱昏庸的北宋朝廷一贬再贬,从而回家隐居。他的文章流畅简洁,很为苏轼欣赏,在当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新城:地名,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地界。③幢:古代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④沮洳(jùrù):低湿之地。⑤蚖(yuán):蝮蛇。⑥鸲鹆(qúyù):鸟名,俗称信哥。⑦介然:形容道路的界线分明。⑧篁筿(huánxiǎo):大竹小竹。这里指竹林。⑨铎(duó):大铃,古代的一种乐器。⑩摩戛:摩击。⑪离立:一个个孤零零地立着。⑫突鬓:鬓毛怒张。⑬迟明:将近天明的时候。A.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 B.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
C.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 |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