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可以想见,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使国外读者孤独的精神世界丰盈。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大多包裏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将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摘编自张凡《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中坚和许渊冲的翻译作品让中国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借助另一种语言展现了出来。
B.中国诗词深受外国读者喜欢,他们通过诗词不仅可以学习中文,还可以慰藉心灵、交流情感。
C.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
D.中国文化过去只被少数外国人品读研究,如今借助新传播工具,已为更多外国人所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何中坚、许渊冲的诗词翻译引出“中国诗词可以抵达国外读者心灵”的观点。
B.文章举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给邻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
C.文章第三段运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论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的观点。
D.文章第四段既阐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但仍然可以获得外国人的喜爱,给他们的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B.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是因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交流的开放。
C.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作品不多。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定会有曲折,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优秀作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9:2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陈寿的 《三国志》为总结,却以王璨的《英雄记》为开场。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华异彩纷呈,但其中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夫下为己任,以统一中国为号召,而不甘于割据。
三国之间争夺权力的合法性,相继宣称接受天命而称帝,是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驱动力,后世史学家对极蜀吴特别是魏与蜀何为正统的问題议论不休,开启了中国史学中“正统论”的议题。
就三国时代而言,魏蜀吴接受天命的方式有二,一是根据上天昭示的超自然现象,史称“符瑞”;二是根据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史称“谶纬”。王莽代汉时,只能援引符 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时,则引用了谶纬。他即位后公布了包括《河图》《洛书》和“七经辟”在内 的波纬文献达八十一篇,以此为历代先圣创制、由孔子传授的秘经,与五经相辅为碎从后来 沈约泻的《宋书•符瑞志》中可知,每一种符瑞都必须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运用了高超的春秋笔法,表达了他的天命现念。他在《晋书•先主传》中详细记载了蜀汉先帝刘备即位时的符瑞,并且对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大书特书暗示刘备 承了汉家的正统,在《极书•文命纪》中,记载了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说”,作魏代汉的符球,但没有记我国文帝接受汉家禅让时的诚昨依振,暗示着曹魏代汉不具备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依据。其实魏文帝受禅,举行了大规棋的谶炜论证,群臣劝进所奏,长篇累牍,广引谶书,堪称中国历代命王之最。不过,这只能在一百三十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才能看到有记载称帝的谶纬依据。而“黄龙见谯”和“并言黄龙、凤凰见”的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暗示着东吴的天命更加脆弱。后来吴主孙皓佯称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其残石今天仍嵌在南京煦园的壁上。
然而,身处统一中国后的西晋时期的陈寿,不得不顺从“晋受魏禅”的政治统绪。在《技书》 中设“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在《蜀书》《吴书》中设“先主传”“后主传”“关主传”,“三嗣主传”,尊魏而抑吴、蜀。但正如近现代史学家胡玉缙先生所言.陈寿“病乎汉禅已为 丕夺,先主自称帝,史法不能帝之”,这样的政治立场和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賦》是不一样 的。作为蜀汉旧臣之后和经史谶纬学家谯周的学生,陈寿运用符瑞和谶纬的书写,捷秘地确立了尊蜀而抑魏、再抑吴的天命统绪。
《三国志》面对一个与《春秋》相似的乱世,陈寿的史笔再次彩显了中国古代史学理想。

(摘编自徐兴无《分裂时代的英雄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瑞”是上天昭示然现象,“谶纬”是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魏蜀吴君主都试图以此昭示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B.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称帝时的符瑞和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记载得都很详细,这体现了陈寿对刘备继承汉家正统的认可。
C.在《三国志》中,陈寿只记载魏文帝代汉和孙权称帝的符瑞,而没有记载他们称帝的谶纬依据,表明陈寿对曹魏和孙吴的贬抑。
D.曹丕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是在他称帝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才有的记载,不载于《三国志》,这充分说明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莽代汉缺乏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依据,只得借助超自然的现象——符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则引用了谶纬,公布了大量谶纬文献。
B.符瑞和谶纬相较而言,谶纬在易代时作用更大,符瑞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这从沈约《宋书•符瑞志》中可以看出。
C.从对魏文帝、蜀先主和吴主称帝时符瑞、谶纬详略有无的记载中可以窥见陈寿的天命观念,这反映了陈寿秉笔实录的史家态度。
D.东吴的天命是非常脆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帝位更具有合法性,吴主孙皓假借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平印的一项是
A.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王璨的《英雄记》、左思的《三都赋》和陈寿的《三国志》都与这个时代有关。
B.陈寿在《魏书》中称“帝",书》《吴书》中却称“主”,这种“帝”,“主”的不同差异,真实反映了他尊魏而抑吴、蜀的立场。
C.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魏文帝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进行记载,这是对陈寿《三国志》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D.同记符瑞,陈寿记载曹魏代汉时是“黄龙见谯",记载孙权称帝时赴“里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这种记载貌同而质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明确地将大自然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在中国,是从刘先平开始的。大自然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更是文学的时代反映。漫长的农耕文明使中国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曾经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山川壮美、江河澄澈、风光旖旎曾是中国人的骄傲。反映在文学创作上,那便是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还有散文和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然而,是不是文学作品里描写了大自然,就是大自然文学呢?并非如此。大自然文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文学的一种自觉,是当代文艺家对人类自身生存危机认识和反思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结果。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深切地感到自身生存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自觉地投向大自然,他和科学家们一起考察山川河流,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创作了大量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目击性、纪实性著称而独树一帜,而他被誉为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文学自觉的体现。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的,这是文学理念的自觉。长期以来,文学就是人学,似乎成了一种定律。大自然文学对这个概念是一次颠覆。大自然文学强调的是生态道德。在大自然文学中,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不再是宇宙万物一切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不复存在,人与大自然的其他万千品类相生相荣。刘先平认为“人只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必须迅速从‘大自然属于人类’的传统误区中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文学,也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以目击性、纪实性和现场性为标志。这是文学创作方法的自觉。大自然是奇妙的,也是美妙的,对于人类、对于作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陌生的,不亲临大自然之中,便无法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妙,更写不出有价值的大自然文学作品。欧美的大自然文学作家,如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自造木屋,住了两年多,才写出了《瓦尔登湖》。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真实、生动而奇特。在刘先平笔下,相思鸟花样翻新的沙浴,各种姿势的蹭痒,梅花鹿箭一般出行的一刹那,还有植物界的各种奇观,野百合每长一岁增开一朵花,箭竹则用竹叉的变化来纪年,这一切都不是靠读几本科普读物得来的,而是靠实地考察得来的。刘先平曾一连几个月不畏严寒酷暑,深入那些荒山野岭之中,伏在岩石上观察各种兽类的生活情景;两去西沙,更是体现了他的执着。深入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去,熟悉大自然、理解大自然,然后才有他的大自然文学,这是刘先平的文学实践的自觉,也为其他文学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文学。这是文学价值的自觉。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危机,而其中的许多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来袭……大自然文学作家们用自己的作品,真切地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关怀。人类应当始终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地球上大自然中的物种消失殆尽,即使高科技、现代化再美妙无穷,只有人类孤独地享受现代化,那也是一种极可怕的景况。
(选自唐先田《文学的自觉》,有删改)
下列关于“大自然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作为一种文学的自觉以及文学的时代反映的大自然文学,一直没有独立的地位,是刘先平最早把大自然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确立起来的。
B.大自然文学不是简单地在作品中描写大自然,也不是农耕文明中的山水诗、田园诗,它体现了当代文艺家对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C.大自然文学对“文学就是人学”这一固有定律是一次颠覆,它强调的是生态道德,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就是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的,是文学理念的自觉。
D.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文学,如梭罗、刘先平等作家都是深入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去,才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茵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景超幼年目睹农民颠沛、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立志于兴农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爱思、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  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  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他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  能力培养。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粤、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茵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
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茵。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曰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
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莱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①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
②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忿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B.魏景超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授课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资助困难学生,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C.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
D.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E. 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B.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C.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
D.在真菌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
【小题3】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许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梨树沟写意
柴福善
①京东梨树沟,或许是燕山山脉从海底隆起时,在南麓不经意留下的一条沟谷。
②不知什么时候,一只乌飞来,衔着一颗梨核,不小心滚落沟里。冬去春来,慢慢长出一棵大梨树。更不知什么时候,谁先走进沟里,就在树下住下来,随口就叫这条沟为梨树沟。随着人家越聚越多,便形成一片村落,人们很.自然就以沟名而命名村子了。
③许多年前,我曾走进沟寻找诗意。踏着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就是石头垒砌外墙、土坯打里的房子,树枝扎一遭篱笆,篱笆上嘟噜着顶花的扁豆、丝瓜、倭瓜,一派田园风光。院子不大,归整得干净利落。主人给我搬个木墩,递上一瓢缸里的凉水。水喝完了,感觉浑身清爽。从此,我记住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也记住这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
④十几年前,我踏着石阶再来寻找。但见那一遭篱笆围着的房子,显得有些破旧,树枝编扎的梢门虚掩着。院里长满荒草,透着几分人去屋空的荒凉。一打听,原来沟里人家由于泥石流或其他原因,迁往沟外了。尽管离开这道沟谷,起了一排排新屋,过上新的生活,可还叫梨树沟,这是一代代人骨子里的记忆。
⑤今春,我又走进梨树沟,像武陵人走进桃花源,贸然间识不得了:平展的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长城一般的垛口。望向沟里,绿莹莹山谷间,一树一树的白,像山间的云,可云没有这芬芳;像冬天的雪,可雪没有这温润。这么想着,也就走近了,原来是一树一树的梨花。梨花三朵五朵簇拥着,伴着清风微微摇曳。细看每一朵,都开得嫩白,仿佛轻轻一缕乌鸣,就会鸣破嫩白的花瓣。多少蜜蜂忙碌着,不失时机地嘤嘤嗡嗡采蜜。这北方的梨花蜜,与南方的荔枝蜜比,应该各有芬芳吧。那些没人居住的房子,一如当初,散落梨树下。
⑥我不知梨树沟究竟有多少梨树,但见大的腰般粗,小的腿般细,大大小小随处可见。我想起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那写的是北方边塞八月的飞雪。又想起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而这写的当是唐玄宗苦苦思念的杨贵妃,诗人只是借梨花意象而言他,并非真写梨花。不过,真以此描写梨树沟,倒也贴切自然,生动传神,那么.就当是唐代诗人为梨树沟而写了。
⑦梨树沟很幽深,转过去,仍不见尽头。梨树间,时有一棵棵犬粟子树,或树干空洞,或主干枯干成一截树桩,旁边酿出新芽围着树桩又长出一棵。这些大粟子树,怎么也得几百年了。沿着平展的路上得山来,一片片一堆堆大大小小黝黝发黑的块石,不是平常山岩崩裂的那种,似是从山底喷涌出来淌落淤积的。怪不得沟里人说这是古火山口。千万年,亿万年,或更久远,我尽情想象着火山喷发刹那吞天吐地的磅礴与壮观。
⑧我上山时,随手拄着拐杖,终究山地不比平地,好在累了就随地歇息。比如沟谷间那座湖水坝上一道风雨长廊,尽管没有风雨,我也可在长廊里小憩一番,顺便欣赏一下山泉如何从沟谷聚而为湖,又如何继续从湖口下流为溪,使梨树沟的诗意平添几分灵气。我终于走上山顶,山顶横亘着蜿蜒的长城。明时这里隶属蓟镇,不知总兵戚继光是否督查至此?我没有考证,可那些残存而相望的空心敌楼,即为戚继光所创造。城墙就地取材,以山石垒砌。一些高低错落的垛口尚在,我这才明白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垛口,原来依长城而修筑。
⑨伫立山顶眺望,沟那边就是京东名胜石林峡,石林飞瀑,自然天成。梨树沟则不同,梨花、湖水、长城及古火山口,融为一体,更具意蕴。曾几何时,山乡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沟谷,如今竞幻化为一道绝妙风景。想梨树沟人在外面一排一排的房子里,应该生活得愈来愈幸福。可我还是想念人家散落、鸡犬相闻的梨树沟,想念那一瓢凉水的甘甜,甚至想把篱笆围着、梢门虚掩的房子简单收拾住下,然后悄悄种下一棵梨树。是啊,梨树经一冬孕育,满沟满谷春天里争先恐后白白地尽情绽放。遥知不是雪,可心底翻来覆去总觉得是雪。怎知这雪,不觉里就有一片飘落我头顶了呢!
(摘编自20 1 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梨树沟的地理特点后,又通过鸟衔梨核的想象写了梨树沟的由来,充满情趣,引人人胜。
B.文章通过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写出了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与下文呼应,侧面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C.作者在不同时期三次造访梨树沟,同梨树沟的梨树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寒冬与挫折,愈见生命的豁达与乐观。
D.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意蕴隽永的游记,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引用古诗,增添了文学意蕴。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为什么写到大栗子树和块石?请简要分析。
【小题3】面对梨树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