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成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小说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因而,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不是务实的,而是审美的活动。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它与绘画、音乐、舞蹈又不同,它是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又与诗歌不同,它的本质特征也正表现在与诗歌等其他语言艺术的区别上。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作了诗和小说。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诗中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小说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中理想的现实世界。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更不像新闻和历史文献掌掌可考。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像詹姆斯所说的“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个运用环境和人事构筑起来的艺术世界,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按照生活的逻辑创造出来的生活。虽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它具有具象性、可感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者也总是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而至于跑进小说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最近。它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都是诗歌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叙事诗,它的形象塑造也远不及小说具体,而且诗的韵文语言也远不如小说的散文语言贴近生活。

所以,我们这样说,如果诗歌是主体审美情感的直接宣泄,那么小说则是在主体和生活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如果诗歌是表现的艺术,戏剧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小说就既是再现又是表现的艺术。

(摘自《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一种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形象的、审美的活动,是对世界的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B.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实现,这一点与小说不同。
C.小说在作者审美情感统治下重铸的现实世界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新闻等掌掌可考。
D.小说的真实是因为它有“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生活是具象的,可感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四段得出结论,指出了小说的本质,本文重在分析问题。
B.第二段既指出同为艺术样式小说与绘画、音乐等不同,又指出同为语言艺术小说与诗歌不同。
C.第三段详细论述了小说与诗歌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是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D.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语言简洁有力,结构清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6:5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

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追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

相关链接

①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

(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

②1957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

(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
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
C.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
D.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C.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
【小题3】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2)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5)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为陶渊明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不已。
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 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
B.小说画横线的三处都是写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执着,第三次是感动于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尤其突出的是语言描写。
D.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既是为了改善环境方便顾客,也表达了一种希望,希望国民认真读书,汲取知识和智慧,提高修养和素质,把心灵之灯的“灯光调亮”
【小题2】“‘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其意蕴。
【小题3】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能够坚持下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D.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C.中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交响曲

张渺

(1)失事沉没的船只静静躺在海底,成了中小型鱼类的庇护所,这是人类“制造”的“暗礁”。鲨鱼常常来这里觅食。令人诧异的是,作为猎物的小鱼,聚集在一起,紧紧跟着鲨鱼而非躲避。

(2)这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小鱼们利用鲨鱼保护自己,躲避金枪鱼或其他掠食者。当它们要穿过一片海域,从一艘沉船到另一艘沉船,它们选择了一条虎鲨,亦步亦趋。我们通常难以相信,鲨鱼的存在,也可以成为其他海洋生物的福音,但事实正是如此。于是又出现了在虎鲨身上搭便车的亚口鱼,这些中型鱼类可以在这段危险的旅程中找到食物,虽然一个不小心,自己也会成为食物。

(3)海洋深处各个物种之间的平衡关系,往往是互换的。物种与物种之间,很难说清彼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里的每一种生物,从微小的玻璃鱼,到凶猛的虎鲨,都必须互相依靠才能生存。

(4)大鱼吃小鱼,就是海洋的生存规则,如果你足够强大,可以像一只加利福尼亚螳螂虾一样展开身体,露出所有强而有力的钳子,警告或吓走那只居心不良的章鱼。如果不幸很弱小,也会有自身独有的生存法则。例如,在海洋深处,成百上千条玻璃鱼总是聚集在一起。成群的玻璃鱼正在曲折行进,每一条只有三四厘米长。它们通体透明如水晶,像水银一样闪闪发光。一条石斑鱼躲在礁石后面,试图从中捕捉到一条玻璃鱼作为晚餐。它蓄谋已久地扑过去,惊动了鱼群,玻璃鱼迅速分开又聚拢,躲开了石斑鱼的突然袭击。玻璃鱼们已经十分习惯于这种生活——因为弱小,处于随时可能被掠食的地位。它们不得不聚集在一起,摆动身躯发出微光,这些使得掠食者很难辨认出其中一条单独的小鱼。

(5)如果不能移动,那么安全便成了问题,就像珊瑚礁和海葵面临的那样。当大法螺蜗牛吞食辣冠星鱼海星的时候,它从海星口中救下了不能移动位置的珊瑚礁,这不能不说是对珊瑚礁的一种保护。太阳花海星也保护了管状海葵,并在海葵林里逍遥地觅食。以海胆为食的狼鳗,控制了海胆的数量,使海葵的种群不至于灭绝。

(6)掠食的过程也是一个保护的过程,生态平衡的控制在这里得到体现。一个生命的消逝,竟然意味着另一个或两个生命的安然。

(7)大海浑然一片,深海生物在随着海水自由流淌的同时,永远面临着朝不保夕的生存环境。掠食者与被掠食者,都需要公平的生存机会。海洋深处的生态循环是自然的,最自然的生存方式往往是最公平的,虽然这种公平近乎于残酷。生存与死亡,取决于每个个体乃至物种的强弱。其他能够打动人的因素,诸如“保护濒危物种”、“尊老爱幼”,无法想象这些美妙的词语能打动一只正在捕食的乌贼,尤其是,这只乌贼非常凶暴,甚至偶尔会攻击自己的同类。能够打动这些海洋鱼类的,只有生存的需要。生存,一向是个难以定义的命题,最自然且最残酷的生存,并不仅仅是捕食与被捕食,还有彼此之间生死的牵扯,互相之间生活的渗透,从食物到日常清理。对海底所有物种来说,这是用上亿年的时光才打造出的、完美的相处模式,在以适者生存为原则的同时,也常常水乳交融,形成两种甚至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就像虎鲨放过小鱼们那样,它在等待小鱼为自己吸引猎物。海洋生态圈这种奇妙的平衡关系往往让人叹为观止,至于谁才处于食物链的底层,更是无法回答。因为,大家都置身于同一个错综复杂的莫比斯环中,环上充斥着的,是物种与物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响。

(8)海洋生态,在这种掠食和被掠食的过程和循环中,得以维持和保护。“所有物种对彼此都很重要,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命运和它们的命运,是相关联的。”

【小题1】第二段的“共生关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中对于玻璃鱼的描述,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六段说“掠食的过程也是一个保护的过程”,是否矛盾?作者是如何加以解释的?
【小题4】为什么说“我们的命运和它们的命运,是相关联的”?
【小题5】本文题目是“深海交响曲”,请结合文意,解释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