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成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小说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因而,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不是务实的,而是审美的活动。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它与绘画、音乐、舞蹈又不同,它是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又与诗歌不同,它的本质特征也正表现在与诗歌等其他语言艺术的区别上。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作了诗和小说。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诗中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小说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中理想的现实世界。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更不像新闻和历史文献掌掌可考。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像詹姆斯所说的“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个运用环境和人事构筑起来的艺术世界,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按照生活的逻辑创造出来的生活。虽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它具有具象性、可感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者也总是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而至于跑进小说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最近。它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都是诗歌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叙事诗,它的形象塑造也远不及小说具体,而且诗的韵文语言也远不如小说的散文语言贴近生活。

所以,我们这样说,如果诗歌是主体审美情感的直接宣泄,那么小说则是在主体和生活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如果诗歌是表现的艺术,戏剧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小说就既是再现又是表现的艺术。

(摘自《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一种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形象的、审美的活动,是对世界的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B.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实现,这一点与小说不同。
C.小说在作者审美情感统治下重铸的现实世界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新闻等掌掌可考。
D.小说的真实是因为它有“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生活是具象的,可感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四段得出结论,指出了小说的本质,本文重在分析问题。
B.第二段既指出同为艺术样式小说与绘画、音乐等不同,又指出同为语言艺术小说与诗歌不同。
C.第三段详细论述了小说与诗歌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是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D.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语言简洁有力,结构清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6:5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 旋
九水
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新局长曾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这是他这种神探的特点。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则当心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现在里德的视线里。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这个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红头发耸了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始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十分气愤,但没有一点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依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里德觉得深受侮辱。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里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吉米释放了。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多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
现在的里德若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这时,吉米又出现在里德的视线内,还是一看到里德就跑,里德压根就不想理会:“最好把这个红头发带到精神病院去!”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抢劫”,一个年轻女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一个红头发的家伙……抢劫……”
里德赶紧追了上去。里德没费多少劲就抓到了吉米,不久女人也赶了上来说:“就是他!这个红头发的坏小子!”里德终于如释重负,将两人一同带回了警署。
里德喝了一口浓浓的咖啡,得意地问:“我的心理学硕士先生,这回你还有什么要辩解的?”吉米笑着说:“警官先生,您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个疯女人吗!”里德忙问那女人:“小姐,他抢了你什么东西?”“感情!”
“什么?”里德大吃一惊。这时女人又说:“我叫露丝,是吉米的女朋友,他不顾我们三年多的感情,像许多恶棍一样,抛下了我,您说他是不是抢走了我的感情?”说着,露丝就“呜呜”地哭了起来。里德此时抑制不住愤怒之情,他觉得自己受了这红头发和他所谓女朋友的玩弄,便气急败坏地喝道:“小姐,你说的抢劫对象,它应该是金表、皮包之类的财物!”
露丝擦了擦眼角说:“警官先生,这只是您将抢劫的概念局限化了,难道感情就不能抢劫吗?您可要好好处罚他,好好治理我们的城市,肃清我们的风气呀!”说完,她望着吉米又哭了起来。我只是个警官,风气?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这样荒唐的事,里德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把他俩请出了警署。
没想到第二天,闹剧又重新上演了,阳光也依然明媚,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换成了一个叫玛丽的女人,所有的经过一模一样,连台词都如出一辙,只是临走时玛丽加上了一句:“警官先生,要知道这个红头发的家伙可是抢走了不少女人的感情!您可要好好处罚他,肃清我们城市的风气呀!”
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里德坐在咖啡馆里发誓,再发生这类“感情抢劫”的事,我躲得远远的,绝不理睬。
里德在第三天上午耀眼的阳光里,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子仍然被可恶的红头发和他那些感情被抢劫的女人们搅得一团糟。里德又听到有人在喊“抢劫”,随着叫声,他又一次看到了那团红头发从他眼前跑过去。里德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他决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旁边的一家咖啡店。
几天以后,黄金街上换了一位新警官。里德因为前不久的那个上午,黄金街上最大的一家珠宝商店被一伙歹徒抢劫,而他竟然坐视不管而受了很重的处罚,据说为首的是一个红头发的家伙。
第二天上午,依旧阳光明媚,街头人们步态悠闲。当里德去警署领取处罚通知单时,却惊讶地看见红头发吉米正被押上警车,而以前总是趾高气扬的副局长居然也接到了调离通知单,正在对着那个灰风衣哭丧着脸,点头哈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与红头发吉米暗中串通的行为的败露,副局长最终受到了惩罚,被调离了职位,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作品写里德多次将吉米称呼为“红头发”,是用借代的手法反映了里德对吉米的厌恶,从侧面写出了吉米的狡诈和小城警察的无能。
C.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可以看出吉米最终能顺利实施抢劫,也与里德警官的这种想法有关。
D.小说多次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特征,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与五线谱、简谱一样,都是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很复杂的工程,这些乐谱都是伟大的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 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
B.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C.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D.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 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21世纪以来,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工尺谱的流传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岛

“我要出去住一阵子。”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正如她的出身,母亲十九岁时被奶奶从人贩子那买来给父亲当老婆。

母亲说完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然而大家都好像没听到,各自吃着饭。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家里一团糟。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在父亲坚决地反对中,她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邻居玉姑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离我家十公里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锄地呢。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仿佛要把母亲狠揍一番。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

远远的,我们看见母亲在毛竹岛上忙碌的身影,她不断的从木屋里进出,像只忙碌的蚂蚁。我们和母亲隔着三十米左右的河面,可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朝毛竹岛大喊:“妈!”

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的“创举”,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如此。父亲不敢出门,他怕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

玉姑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母亲的一些消息。前几天母亲和她借三百块钱,买上百只鸭崽喂养。

“我妈到底怎么了?”我问玉姑。玉姑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脸上有种令人担忧的表情,然后叹了口气,朝我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十知天命。

有一天夜里,暴风雨瓢泼而下,听着都令人心悸。父亲把我们从床上叫起来。

我们靠近江堤,在频繁的闪电照耀下,瞬间看见岛上孤零零的木屋笼罩在暴风雨之下,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流卷走。

我们声嘶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

父亲面对翻滚的江面,僵硬呆立着。“你们这些怕死鬼,你们看着妈被水冲走吧。我去找妈……”我终于嚎啕起来,趟进沸腾般的江水中,我从来没像此刻觉得母亲如此重要。

“看,快看,妈那里亮灯了”二哥急切地说。我止住哭和挣扎,睁大眼睛朝毛竹岛看去。果然,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在密集的雨水中若隐若现。这微弱的光亮使我们欣喜若狂。

暴雨过后第二天,我去岛上找母亲。“妈,回家吧。”我恳求说。

“鸭子还好,没死一只。”她在回避。

“我在叫你回家呢,你要在这呆到死呀。”我不依不饶。

“卖完鸭子再说吧。”

母亲卖鸭的时候,父亲吩咐哥哥们把两辆皮卡车开到河边等着,母亲会需要我们帮忙。母亲却没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她联系了几家做烤鸭的老板自己到江边来拉鸭子。那群鸭子卖了差不多五千块钱,母亲拿着一把钱,我发现她竟然眼泪汪汪的。母亲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个在意金钱的女人。然后她给我们四兄妹每人一百,哥哥们都不好意思拿。母亲却笑着说,第一次给你们钱,拿吧。

卖完那群鸭子后,母亲依旧划着竹筏回毛竹岛。

“妈,你不是答应卖完鸭子就回家吗?”我冲母亲喊。

“你们先回。”母亲从水面给我们甩来一句话。

我和哥哥们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大哥说:“也许妈要收拾小木屋里的东西,明早再来接她。”

第二天一早,我们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却看见那张竹筏搁在沙地上。显然母亲已经从毛竹岛上出来了。

小木屋里似乎并不少什么东西,衣物也还在,除了母亲。

父亲也住在了岛上,像母亲那样在毛竹岛上养鸭子挖地种菜。梅雨季节过后,父亲总是把母亲的衣物翻出来晾晒,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选自《当代小小说经典集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的岛”在文中极具深意,它既是指“母亲”离家后生活的毛竹岛,也是母亲个体独立的精神象征,是她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
B.母亲出走后,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当知道她去毛竹岛锄地,就急匆匆带子女们去找,这是为了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
C.母亲拿着卖鸭子的钱,“眼泪汪汪的”,这寓意着从家庭中走出来的母亲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并获得了尊严。
D.兄妹四人在江边大声喊叫母亲,最后“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显然那“灯火”是母亲故意给子女“报平安”的。
【小题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说到“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那么“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两年,“真人秀”非常流行,这些“真人秀”都是由当红明星出镜,让他们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正悄然兴起。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年青一代所喜爱和参与的娱乐方式。而且,网络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网红,一些无名的模特或美女或其他方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走红”了。

其实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正好是对照。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网红则是普通人扮明星。明星真人秀是让明星在没法端着的环境中、在现实的普通竞争游戏中,展现普通;而网红则是以小白领为中心的中产阶级后备军自己扮演明星。明星真人秀和网红都是年轻的中产阶级后备军喜欢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明星下降到和自己一样的位置,后者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成了明星。这都是以年轻小白领为中心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期望和自我反讽。

这里有两个走向值得注意:首先,从这些节目看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真实”的生活,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但对于某种琐碎的“生活流”倾注了很多的关切。这种“生活流”是由大量真实的细节和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所构成的,这种生活的情境是典型的白领式的。这就把中产阶级后备军的生活形态作为所有这些直接性节目的背景,他们与现在的年轻人保持着一种平视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次,这些节目极为关键的就是一种“互动”的生成,网络直播是通过手机的直接互动所产生的效应,而明星真人秀更加依赖电视中的互动和网络的互动,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参与到情境之中的感觉的生成。

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所营造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往往是通过这种真人秀或直播来获得的,这些赋予了他们的平淡日常生活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一种大叙事,而是来自于某种“平庸性”的小叙事。这种小叙事看起来意义极为中性和暧昧,有一些甚至有无聊和消极的因素,但另一面其实也具有某种面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它让年轻人能够面对今天没有大喜大悲的生活,在为追求生活而努力的路上一面能够适应生活本身一面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面对自身社会的认同。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流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因素值得社会的深入认识和深入探讨。

(摘编自张颐武《真人秀与网络直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真人秀”要求明星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从而把明星变成了普通人。
B. 网络直播很容易创造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这是年轻人喜爱和参与的根本原因。
C. 都市白领们非常注重真实、琐碎、具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
D.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兴起,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当前年轻人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当前非常流行的“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明星和网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流行的原因。
C. 第三段从两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问题,明确这些娱乐节目非常流行的深层原因。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现象开始逐层深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受到明星“真人秀”这些节目的启发,网络直播就不可能兴起并流行开来。
B. 网络直播能让普通人扮演明星而深受年轻人喜欢,可见年轻人还是希望被他人关注。
C.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都注重互动性,可见年轻的白领们喜欢交流与人与人的“平视”。
D. 网络直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虽然只是小叙事,但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不同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来,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年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抗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

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通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民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止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略、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
【小题4】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