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燕昭汉光武之明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破隗嚣,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咸知毅、异之为名将,然非二君之明,必困谗口矣。田单复齐国,信陵君败秦兵,陈汤诛郅支,卢植破黄巾,邓艾平蜀,王濬平吴,谢安却苻坚,慕容垂挫桓温,史万岁破突厥,李靖灭吐谷浑,郭子仪、李光弼中兴唐室,李晟复京师,皆有大功于社稷,率为谮人所惎,或至杀身。区区庸主不足责,唐太宗亦未能免。营营青蝇,亦可畏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人有言异威权至重    ⑵异上书
为谮人所惎 ⑷率为谮人所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乐毅燕破齐 率谮人所惎
B.或谗昭王曰 今人咸知毅、异为名将
C.欲久仗兵威服齐人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南面王耳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非二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⑵区区庸主不足责,唐太宗亦未能免。
【小题4】“燕昭汉光武之明”句中的“明”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主要运用充分的________论证和鲜明的__________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6:5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小题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
【小题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小题3】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例,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E. 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小题2】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