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犬”在甲骨文里的形象,基本上是狗的侧面轮廓;到了西周金文,狗的形象更加清晰。《说文解字》对“犬”的解释是:“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这个解释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犬”与“狗”当属同类;另一方面,所谓的“悬蹄者”虽然字面意思比较清楚,可是具体指什么,又让人一头雾水。实际上,所谓“悬蹄”,表示的应当是狗的某种特征,而且对这一特征大致有两种解读意见:一种认为指的是狗翘起后腿撒尿这种特性;另一种则认为指的是成年犬的后足比幼犬多了两个不接触地面的脚趾。当代文物专家王世襄在《獾狗篇》中曾说:“十八个脚趾的为‘狗’,二十个脚趾的为‘犬’。犬在后腿上比狗多两个不着地的脚趾。”

“狗”在金文里的字形由“犬”的形象和“句”(“勾”的古文字)形构成。“犬”字旁无疑表示“狗”这个字的意思与“犬”有关;而“句”由于最初原本读作“gǒu”,所以一来标示“狗”字的读音,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它与“狗”的意思也有关联。下面就是两种颇具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句(勾)”与“叩”读音相近,而“叩”原本有“接触”的含义,所以“句”间接体现了狗通过接触物体来闻气味、嗅觉灵敏的特征。另一种更常见的意见则认为“句(勾)”有“弯曲”和“小”的意思,而这些意思都很符合小狗本身就小,而且幼小的时候也常常蜷缩身体的特征。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犬”“狗”一般用来指称同一种动物,若要细分起来,则“犬”专指成年狗,而“狗”则用来表示幼犬。但无论是威风凛凛的大型犬,还是灵动可爱的小狗,它们一直都是人类的良伴和宠物,就连狗的叫声也被赋予了“旺!旺!旺!”的寓意。狗十分通人性,对主人很忠诚,容易讨人喜欢,尽管我们的语言里有不少与狗有关的负面说法,它却仍然是人们喜爱的动物。否则,人们也就绝对不会把“犬”和自身扯上关系了。“犬子”一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人们用来向别人称自己儿子的,主要是为了自谦,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对子女的喜爱。例如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秋夕偶成明日乡试揭榜》:“犬子试初毕,老妻浪惊喜。”说到“犬”与自谦,自然要提“犬马之劳”。到现在我们还会说,为了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甘愿效犬马之劳。

(摘编自《张一清:话“犬”》光明日报2018.04.08)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犬”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是狗的侧面轮廓,到后来,狗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B.从造字法来看,“狗”由“犬”和“句”构成,“犬”表义,“句”表声,是形声字。
C.有人认为以“句”构成“狗”字,既表现幼犬小而蜷缩的特征,也可表现其嗅觉灵敏。
D.无论是大型犬,还是小狗,叫声都含有“旺!旺!旺!”的寓意,所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前两段,分别对“犬”和“狗”两个字从字形和意义方面探求了二字的渊源。
B.通过前两段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犬”和“狗”一般指成年和幼年的同一种动物。
C.作者并不回避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材料,显示了文章论述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D.文末引用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的诗句,主要是为了证明国人一贯谦恭的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说文解字》能知道“犬”与“狗”当属同类,但是人们难以搞清楚二者的区别。
B.“狗”字中的“句”是与“狗”的读音有关还是与其意思有关,不同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C.尽管与狗有关的负面说法很多,但人们仍喜爱它,所以才会把“犬”和自身扯上关系。
D.“狗”和“犬”的含义后来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常含贬义,如“走狗”“丧家犬”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10:4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7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7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非遗+资本,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拓宽空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则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非遗+资本,是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领域。中国具有数量巨大的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国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在现代文化产业不断寻求新的支撑发展的资源背景下,这座资源宝库越发引人瞩目。非遗在诞生之初几乎都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时代的变化,需要创新性转化。“‘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对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会越来越重要,但需要对它进行新的设计,使其与当代人的需求形成关联,这也是现代文化产业与非遗在资源价值上的契合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材料四:

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只有让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因此,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非遗,应当成为当下工作的重点。主流媒体应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借助网络、电视,推出以非遗为主题的节目。鼓励非遗走进校园,相关院校开始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人才,让非遗和科技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B.《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国家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如正视传承人老龄化问题,部分高校开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宣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呼吁大家引起重视,注意创新,与时俱进。
B.材料三提出了“非遗+资本”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期望逐渐过渡到文化产业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互相促进,彼此提供动力和支持的局面。
C.年轻人是否参与是“非遗”传承成功与否的根本。让年轻人参与,“非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吸引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非遗,成为了当下工作的重点。
D.四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都指出了非遗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小题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小题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C.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D.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D.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 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 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 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60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具有影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使他此后的笔墨更是辛辣更带讽刺意味。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 文章写“文革”中,一次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把丁聪乐坏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
【小题2】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义及作用。
【小题3】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