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在甲骨文里的形象,基本上是狗的侧面轮廓;到了西周金文,狗的形象更加清晰。《说文解字》对“犬”的解释是:“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这个解释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犬”与“狗”当属同类;另一方面,所谓的“悬蹄者”虽然字面意思比较清楚,可是具体指什么,又让人一头雾水。实际上,所谓“悬蹄”,表示的应当是狗的某种特征,而且对这一特征大致有两种解读意见:一种认为指的是狗翘起后腿撒尿这种特性;另一种则认为指的是成年犬的后足比幼犬多了两个不接触地面的脚趾。当代文物专家王世襄在《獾狗篇》中曾说:“十八个脚趾的为‘狗’,二十个脚趾的为‘犬’。犬在后腿上比狗多两个不着地的脚趾。”
“狗”在金文里的字形由“犬”的形象和“句”(“勾”的古文字)形构成。“犬”字旁无疑表示“狗”这个字的意思与“犬”有关;而“句”由于最初原本读作“gǒu”,所以一来标示“狗”字的读音,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它与“狗”的意思也有关联。下面就是两种颇具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句(勾)”与“叩”读音相近,而“叩”原本有“接触”的含义,所以“句”间接体现了狗通过接触物体来闻气味、嗅觉灵敏的特征。另一种更常见的意见则认为“句(勾)”有“弯曲”和“小”的意思,而这些意思都很符合小狗本身就小,而且幼小的时候也常常蜷缩身体的特征。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犬”“狗”一般用来指称同一种动物,若要细分起来,则“犬”专指成年狗,而“狗”则用来表示幼犬。但无论是威风凛凛的大型犬,还是灵动可爱的小狗,它们一直都是人类的良伴和宠物,就连狗的叫声也被赋予了“旺!旺!旺!”的寓意。狗十分通人性,对主人很忠诚,容易讨人喜欢,尽管我们的语言里有不少与狗有关的负面说法,它却仍然是人们喜爱的动物。否则,人们也就绝对不会把“犬”和自身扯上关系了。“犬子”一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人们用来向别人称自己儿子的,主要是为了自谦,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对子女的喜爱。例如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秋夕偶成明日乡试揭榜》:“犬子试初毕,老妻浪惊喜。”说到“犬”与自谦,自然要提“犬马之劳”。到现在我们还会说,为了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甘愿效犬马之劳。
(摘编自《张一清:话“犬”》光明日报2018.04.08)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犬”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是狗的侧面轮廓,到后来,狗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
B.从造字法来看,“狗”由“犬”和“句”构成,“犬”表义,“句”表声,是形声字。 |
C.有人认为以“句”构成“狗”字,既表现幼犬小而蜷缩的特征,也可表现其嗅觉灵敏。 |
D.无论是大型犬,还是小狗,叫声都含有“旺!旺!旺!”的寓意,所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
A.文章的前两段,分别对“犬”和“狗”两个字从字形和意义方面探求了二字的渊源。 |
B.通过前两段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犬”和“狗”一般指成年和幼年的同一种动物。 |
C.作者并不回避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材料,显示了文章论述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
D.文末引用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的诗句,主要是为了证明国人一贯谦恭的品性。 |
A.通过《说文解字》能知道“犬”与“狗”当属同类,但是人们难以搞清楚二者的区别。 |
B.“狗”字中的“句”是与“狗”的读音有关还是与其意思有关,不同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
C.尽管与狗有关的负面说法很多,但人们仍喜爱它,所以才会把“犬”和自身扯上关系。 |
D.“狗”和“犬”的含义后来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常含贬义,如“走狗”“丧家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