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影院盛况,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反映。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目前,A股市场共有传媒娱乐、文教休闲类公司近百家,其中不乏影视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有自己的影业,它们为国内影视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这也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基础之一。

(摘编自《影院爆棚折射出的经济新现象》,2018年2月24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4部影片已全部亮相。这些影片延续了柏林电影节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的风格。

《过境》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片中,主人公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马赛,见证了滞留马赛的以德国人为主的其他流亡者的悲惨和绝望。

影片对二战、纳粹等历史背景做了模糊处理,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影评人认为,这种对时间有意的混淆使人联想到当今欧洲的难民问题。

《于特岛7月22日》再现了2011年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枪击事件。电影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借惨案受害者视角,最大限度还原于特岛充满杀戮、绝望和恐惧的一个多小时。

导演波佩在首映后的记者会上说,他想通过电影记录这段悲惨历史。“环顾今日欧洲,极端主义势力日渐抬头。我们需要记住这座岛上发生过什么。”

(摘编自《贴近现实的柏林电影节》,2018年2月25日新华网)

材料三

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影片《战狼Ⅱ》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据——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固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时代向前发展,我们的文艺作品一定要不断创新、更加多元,电影市场才能百花齐放。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要更加重视艺术性,提升筛选电影的品位标准。另外,电影院线应适当增加艺术电影的排片量。

(摘编自《加大对艺术电影的支持力度》,2018年3月11日《光明日报》)

(注)①艺术电影:一般是指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核心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B.全国A股市场共有多家影视类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影业,这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
C.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更需要建立并丰满科学综合评价体系,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D.如果没有《电影产业促进法》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会如此辉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过境》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于特岛7月22日》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艺术电影的基本特征。
B.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近五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总数增速逐年递升,这不仅契合当前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C.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主要以电影消费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D.无论是当下全国电影总票房、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还是影片《战狼Ⅱ》创造的多项市场纪录,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一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3:0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与“+互联网”

一个+号的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这就是工具的特征。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但是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我们再看“互联网+”。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互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十的对象。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并从你的账户扣除相关费用。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小题1】下列对工业3.0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产业依然居于主体地位,其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这一具有革命性工具的加入而改变。
B.这一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工具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和提升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
C.运用互联网,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传递各种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让消费过程变得更有效。
D.工业3.0运用数字手段,延伸了人类的眼睛和耳朵,解决了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改变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
B.工业4.0有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模式,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C.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凭借发达的物联网络,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可以方便地上门服务。
D.“互联网+”可能会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现代汽车制造商将随之替代原有的汽车服务提供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互联网+”的特点。

同类题2

   混子

胥得意

混子——这是刘群的外号。老兵这么一喊,他保准一个响亮的“到”,两脚跟一靠,往你身边一站,挺有素质的。但人名声在外,混子早已大名远扬,所以不了解底细的人差不多都忘了他叫刘群。

其实,混子是个不错的兵,干起活来像个小拖拉机,有使不完的劲儿。美中不足是小毛病太多。队列中不允许讲话,可他总讲。连长眼一瞪,他舌头一伸,闭了嘴,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谁一找他做思想工作,嘿,他保准有说不完的理由,什么“人无完人’’啦,“洁玉微瑕”啦,弄来弄去,不知道是谁在做谁的工作了。拿混子背地里的说话,就是非气气干部不可。

混子要退伍前半年,听说连里要分来一个新排长。得到这个信儿,混子别提多兴奋了,连夜找了几个“小混子”召开紧急会议:哎,我说,明天要来新排长了,咱好好气气他,反正咱们是混子。

排长来了。排长长得特苗条,往队列前一站,像条龙。混子直乐。在大家互相介绍时,混子说,我叫混子,战友们都这么叫,排长你以后也这么叫吧。排长笑着握住混子的手,使劲握了一下。混子痛得一咧嘴,赶忙往回收。排长眼睛盯着他说:“以后你就别混了。”说着用手正了正他的帽子。

全排的兵都喊他混子,惟有排长一本正经地喊他刘群。每当这时,便有老兵笑着提醒排长:“他叫混子。”

自从排长来了以后,混子真混不下去了。一点点小错误在排长眼里都是毛病。排长也真有耐心,说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非得从一个很遥远的话题开始,听着听着就扯到正题上来了。每天晚上不把台灯讲倦了,不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那他不会躺到床上向混子伸出手说那句话:“有信心改正就握住它。”然而混子一次次动情地望着排长在空中的手,却没勇气伸出自己的手。

终于,一个落着雨丝的夜晚,混子握住了排长的手,同时也把排长的心握得一片潮湿。

混子变了,老兵都说。“本来他就不是混子,只是你们叫他混子。”排长说。

当北方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军营悲壮的季节来临了。在那一排排最后一次列队的老兵队伍中,没有领花和军衔的肩膀丛中,哽咽着无数泪水浸透的离别之话。 

上列车时,混子从退伍老兵中挤到排长面前:“排长,你没来之前,我有时都忘记了自己的乳名,每一次听到你和我哥一样叫我乳名,我就感到有一种亲情,因为你从没叫过我大名。” 听着这个被评为“最佳老兵”的士兵的倾诉,排长才想起混子退伍证上“刘群”俩字儿前面还有一个“张”姓。

火车开动了。刘群从车窗中使劲朝连长及战友们挥动着手。排长冲着列车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 混子没有听到。

【小题1】下列各项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请将该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第16题的位置)
A.离别时刻,排长“声嘶力竭喊了一声‘混子!’”这里面既有排长为混子成为“最佳老兵”的欣慰,更包含了浓浓的战友情、兄弟情。
B.这篇小说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并且不乏抒情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也是这篇小说特色,有的细节描写内涵丰富。
C.这篇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刻画得真实而自然。
D.这篇军旅题材的小小说告诉我们,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只要有耐心、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小题2】“混子”之所以成为“混子”,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请简要回答。(15字以内)
【小题3】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请简析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
答:⑴“把台灯讲倦了”
⑵“把混子讲得脸红三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 《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②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而且……所以B.然而……因此
C.尽管……然而D.不但……而且
【小题3】作者在第④段中写到班固及其《汉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C.《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D.因为史传文学的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小题6】《史记》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以《鸿门宴》为例,从一个角度切入简析人物的表现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
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
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
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
(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
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
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
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
【小题2】(小题2)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
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
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
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
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
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C.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