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也不肯离开。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这实在是件怪事。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

②静的不好写,动的也不好写,现在是五月(旧的历法是四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绣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③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龟缸,到了春深,家家有由屋里度过寒冬而搬出来的花。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岛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诲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④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的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的有些像藤萝,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⑤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个吉利。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千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像百货店的货窗相等,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入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⑥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让人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棵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人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一一把它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⑦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的“好年头儿”。在这个门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菇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向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且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也无益何!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__。
【小题3】第④段写”洋槐”与“刺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A.北平“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是因为它物产丰富、生活安适。
B.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最美,而郁达夫觉得故都的秋最美,他们是各见其美。
C.“好年头儿”的五月,故都的妙处无法说尽,使得作者“不能也不愿向下写”。
D.文章思路清晰,从久远的元代一直写到“临近炮火边沿”的当下北平。
E.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将北平五月的“眼前景物”娓娓道来,语言淡雅,别有韵味。
F.本文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加深了对故都北平特点的认识。
【小题5】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理由_________。
【小题6】本文与老舍《想北平》在如何表达思想感情上有同有异,请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7: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

①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

②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③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不分昼夜表达不满,翻译都被吓倒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    卢浮宫举世闻名。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④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但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⑤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⑥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但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我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⑦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

⑧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做设计。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生活安然,环境优美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⑨在我的70多件作品当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

⑩86岁那年,我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

⑪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时的一份认真、执著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 但是
B.而且 不过
C.并且 然而
D.并且 而且
【小题2】第⑧段中,日本人说“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这里的“感觉”指什么?
【小题3】文中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这一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一生建筑设计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享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B.文中提及的建筑设计包括卢浮宫博物馆、东京静修中心、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苏州古典园林等。
C.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家,除了实力,成功更在于他的自信、坚持和执着。
D.就建筑风格而言,作者认为自己属于现代派。
【小题5】试举一例,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尸

石评梅

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日一样。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风吹不干,雪遮不住。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从前是如何庄严灿烂,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字——杨德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地负笈北京,完成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做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显出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往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地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这时候,张静淑被抬下去看伤,用X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自然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声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的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等着。我要最后告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不知觉中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地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流出,她上体都赤裸着,脸上切齿瞪眼的情形,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

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当扶她出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副血尸!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放出野兽来噬人”比喻“三一八”的惨杀,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反动当局的凶残,描写了游行学生的无助与凄惨。
B.“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哀悼,而“懦弱”说明作者感到自己软弱,不敢参加爱国运动。
C.文章最后说“正面写着光荣”突出烈士牺牲的价值,给人激励,受人景仰;“背面刻着凄惨”揭示反动当局的残忍。
D.文章写青年被残杀采用了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逼真,场面惊心动魄,真实再现了烈士临难的情形。
【小题2】文章多处写风雪等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3】同是写“三一八”惨案中被反动当局残酷镇压的学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与石评梅的《血尸》这两篇文章的角度有何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北海浴日

陈学昭

我常在猪市大街摆步,不论午前或午后,总之是颇想走走的时候。一阵大风刮起,飞尘浓郁的转旋,脚下是软软的,眼前是模糊的;我走得极慢,而气力用得极大,一摆一摆地走着。当这时候也不止十来只一群的三四群的猪,必必拍拍的鱼贯入市,驱猪的人拿着竹竿,一前一后的挥着,于是他们在左右绕圈子,发出呀哟呵呼的悲鸣,我避来逃去在猪圈里竟没有站立的地位了!我发恨了的想:它们不乐意于去而被迫着走,我却要走而不得,我与它们怀着同样的悲哀,人事何其不公允?好容易突出重围,重新摆步,不幸又是一队高视阔步的骆驼们,跨着方步,昂然而前。我的躯体比它们短,我的力量比它们小,我不如它们,于是我只有立在一旁,静待它们过去,到这时候,所谓摆步的兴趣也就完结了!

回到室内,不觉又有悔心,北京的矮矮的屋子,闷闷的不通空气的窗户,既不能高眺,又不能远望,这样的拘拘,我终不能自释。

这几天常常经过天安门前,在中央公园的一带,听秋风吹着恋枝的黄叶,未尽的绿意,潇潇然作声。高大的树干所杂列的旁边的平铺的石板,白洁干净而少灰尘,于是我所烦闷而不能自释的开始冰解了:室外的天地很大呢!我很想要在这白洁干净而少灰尘的石板上躺下来安睡一觉,也不须定要月明风清的良夜;也不须定为露薄星闪的静夜,就在这时罢:淡淡的太阳从密树枝头一丝一丝的射入,行人各自奔走他们的道路,谅来也不至惊扰我片时的休息。

我几次这样的想而将睡眠也放弃了,夜来的雨声淅沥,殊扰人悠思!但想到明天的新晴的天气,更不知是如何的畅爽呢!

雨声息了;窗上有反映着淡淡的红色的云彩,我的钟还未上五时,就急急的起来。

匆匆草草的梳洗了一下,穿裙子披围巾,把房门也锁了,走出大门,地上还是湿湿的烂泥,晨风也十分有寒意,胡同口的番芋担也还不曾来呢!

走到沙滩才有零零落落的行人,与三四个黄包车,朝阳还没有一点确实的消息,我也就慢慢地走着,到故宫的城池边,看看慢慢的云彩,倒映着在衬着短短的残荷的绿叶边,平静的水如起了金翻银闪的波动了。

我到北海这不是第一次。过积翠前的石桥,红色而杂着各色的云霞已是弥漫了太空了!我知道朝阳已在那里跃跃欲试,我激动的心不可阻厄,便不暇欣赏两旁的景色而用力往上塔的石极上跑了!

我为了要看日出而不顾虑及疲倦了!是的,我相信,凡人都有向上的雄心,如我看日出一样的决意而勇为!以这种向上的雄心的开扩而成为大事业家,而成为大学问家,这些都是不难待我们去发现的!不能使这向上的雄心开扩,无形的消逝于铜臭,无形的消逝于肉欲,成为残废,成为颓丧,虽然是社会的恶力,但是社会没有知觉的,社会决不能对你说“不要上进!”或者是绝对的阻止你,只有自己不爱上进的人们,甘于自弃的或满足暂时的!

在塔上尽情的俯仰:只有在北方被高伟的白塔碍我的视线,我周围的审视,全城的房屋都隐遮在树丛中,四围的城楼都浮在晨气中,多少的高爽清明的天空呀。雨后,看着近塔的松柏如针般细小的无数的松针,更如孔雀毛的花纹的一丛丛,在初晴时更加纯绿了!地下的小草,在它残余的生命,也微微的笑了。我顾视东北角,只见鱼白色的一片高出于淡绿的平野,完全不与西方的蔚蓝相似,也不能辨别是群鸦或是别种的鸟,它们就在这鱼白色的一片里转辗翻飞,这情景几乎使我疑心是在海边看日出,潮过后,白浪未退,是海鸟们欢乐的翱翔!

这时候朝阳初出在景山之巅,晶莹的正映着我的两肩,不久它惭渐高升,高出我的头面了!

走出北海,阳光已照到了屋顶,照遍了大地了!行人虽已多,却还不见有如我一样的第二个游人进门去。他们掉首不顾地来往,可怜,寂寞的北海!北海的寂寞,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寂寞罢?

(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主要写“北海观日”,可第二段却写“北京的矮矮的屋子,闷闷的不通空气的窗户,既不能高眺,又不能远望”,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作为一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性作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丰富且富于变化。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这样写的意义。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描写了日出后所见之景,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小题4】探究文章结尾“他们掉首不顾地来往,可怜,寂寞的北海!北海的寂寞,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寂寞罢?”这两句话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巴扬寺的微笑

蒋勋

①柬埔寨古称高棉。高棉吴哥王朝时代(公元802年一公元1432年)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还是空间较小的寺院,都方方正正,有严谨的规矩秩序。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到另一层,阶梯都更陡直,最后逼近于九十度仰角。缘级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这让人觉得在通向信仰的高点时要万分精进专一,才能使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心灵的朝圣。坛城最高处五座耸峻的尖塔,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那是佛教中诸神所在之地。

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③我一直记得吴哥古城中巴扬寺的阶梯。

④我攀爬在巴扬寺越来越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四十九座尖塔上镌刻的一百多面静穆的佛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清晨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我在修行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的动力,似乎已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是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佛像静穆的沉思与微笑。

⑤巴扬寺是阇(shé)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当时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的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⑥印度教把人性的种种异变刻在了吴哥寺石壁的浮雕上:罗摩的妻子被恶魔抢走了,天上诸神因此加入了这场大战;因陀罗骑着三个头的大象,大翼神鸟载着大神降临;猴王也率徒众赶来,咧张着嘴唇的猴子,圆睁双目,露出威吓人的牙齿。这就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里的故事。

⑦晚年的阇耶跋摩,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让大乘佛教的思想引领他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战争消失了,横尸遍野的场景消失了,嗔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沉静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⑧阇耶跋摩七世把这个微笑留在了巴扬寺的佛塔上,一百多面,令人动容。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⑨在以后所有的岁月中,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⑩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

⑾他们是新近战争的受难者,可能在田地工作中误触了战争时到处胡乱埋置的地雷,炸断了手脚,五官被毁。缺眼缺鼻,但似乎仍庆幸着自己的幸存,拖着残断的身体努力生活,在毁坏的脸上认真微笑。

⑿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残疾者组成的乐班的演奏,乐音飘扬空中。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有八、九个人,席地坐在步道一旁的树阴下,西斜的日光透过树隙映照在他们身上。一个男子用左手敲打扬琴,右手从肩膀处截断了。拉胡琴的较年轻,脸上留着烧过的疤痕,双眼都失明了。一名没有双脚的女子高亢地唱着。

⒀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我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所以,在以后攀爬向上的高梯时,每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心里升起。

⒁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哭过、恨过、哀伤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所有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小题1】第①段中□□处应该填入词语的词语是_________(甲、跨越 乙、攀爬),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将歌特式教堂与吴哥古寺作比较是为了_____________
【小题3】第(15)段画线部分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吴哥寺的建筑特点起笔,意在引出作者攀爬巴扬寺的描写。
B.第④段将静穆的佛的微笑比作“莲花”,形象地表现出精神的力量。
C.写第⑥段印度史诗中战争故事,是为了与阇耶跋摩的微笑作对比。
D.第⑾段写乞讨者和残疾者只因为庆幸自己是幸存者,才有如此笑容。
E.第⒀段写自己修行“精进认真”,缘于从幸存者的微笑中得到启迪。
【小题5】虚实结合是本文描写的一个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微笑”,从虚写和实写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小题6】本文与《世间最美的坟墓》都写出了陵寝的特点,但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川江号子
蔡其矫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
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
回答你的呼吁。
1958 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游历长江,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将“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船夫悲壮地搏击激流的英雄气概的敬仰与赞美。
B.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凸显了船夫们身处环境的艰险。
C.第一诗节画线句采用了比喻、反复、化虚为实等手法,形象写出号子的穿透力,突出了川江号子带给我心灵震撼的持续不断。
D.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抗争精神。
E. “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作者后来把它删去了,你是否同意这种改动?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