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渔 鼓
刘绍英
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岸。
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桐油了。上端系了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那梆梆的声音浑厚铿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
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砍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轻,鼓声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他们就会跟到哪。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糍粑、绿豆皮、米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乎伸长脖子等着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上岸打渔鼓。
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
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门上了锁。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来,她都会给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长哥看她,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
长哥有些沮丧,拿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
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渔鼓差点掉到地上。
“谁来了?”院里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
“我,打渔鼓的。”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再吠。
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裹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哦,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
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了。
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
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
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下,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
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
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眼睛又盯向了电视。
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挲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
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
“唱两只蝴蝶。”
“唱老鼠爱大米。”
……
长哥起身。这些前几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窜高了。
长哥歉意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送恭喜二送财,三送……”
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也听不见了。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8:4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廓,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廓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
C.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无不倡导“居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廓,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D.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②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③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④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沙漠
杨献平
①于我而言,巴丹吉林沙漠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存在。喧露物质在这里消弭,万顷黄沙、浩荡大地,与其对应的永远是幽深如虚的天空。其它如黄羊、毛驴、骏马、骆驼、黑甲虫、红蚂蚁、毒蝎子、红狐、白狐、狼,以及胡杨、蓬棵、骆驼刺、沙枣树、红柳、杨树和芦苇悄然其上,各安天命。积水也可能很多,但在地下蕴藏,消失速度也在加剧。唯有不声不响的河流,才是它的红颜知己抑或精神之母。
②一个人在沙漠,所能拥有的,就只是肉身及其喂养品。孤独占据了庞大地位。尤其是常年在沙漠生存的异乡者。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酷冷的冬天,当我在一群歪斜的雪粒中从南太行山区,乘火车,走州过县,幼狼一样落身巴丹吉林沙漠,下车,站在沙砾横生的戈壁滩上,就感觉到一种强大的坚硬与幽闭气息迅速围裹而来。闭上眼睛,便会有一些灿烂与剧烈的景象在内心纷纭。有风尘中的骑士及其跟随者和追击者;有垂帘的雕车以及若隐若现的俏媚、凄楚的面孔;有众多身穿盔甲的人,在黄土夯筑的烽燧和城堡之上瞭望;旗帜上总是有龙,猎猎而边角开裂,剑戟的反光使得四周的黄沙黯淡无光,唯有战士怀乡的叹息与泪水,在月光下寸断柔肠。
③从那时开始,我便成为了巴丹吉林沙漠乃至阿拉善高原、甚或整个西北的异乡者与久居者。慢慢地我才知道,巴丹吉林沙漠是上古神话的组成部分,涉及的人主要有大禹、周穆王、老子、彭祖等人,甚至还有黄帝和他的母亲。而巴丹吉林沙漠最本质的角色是游牧民族出入蒙古高原的孔径与前哨。
④最初的民族大致还有乌孙,以及众所周知的大月氏和匈奴。这三个民族,先后崛起并相互驱逐,形成了发自蒙古高原、波及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徒与融合的壮丽景观。再后来,著名的悲剧人物李陵率五千荆楚弟子、奇才剑客,由弱水河而深入漠北寻击匈奴主力;卫青、霍去病出贺兰山、皋兰山和祁连山,实施了汉帝国对匈奴大部落联盟的精确打击与成功驱逐。著名的将军路博德以移民屯边的形式,修建了蜿蜒至今外蒙境内的亭障、烽燧和驻军基地。现在,这些依旧在浩荡的大漠风中留存,以残缺的方式,向时间及其当中的到来者昭示着一种强硬的现实主义存在。
⑤巴丹吉林沙漠也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的诞生地;“安史之乱”后的丝绸之路回鹘道,以及中央帝国与西域联系的必经之地,深陷于大戈壁之中的居延海芦苇丛生,白鹭和天鹅、骏马和羊群,端的是“居延粮仓”的富庶和安然。千年之后,长风吹送时间,也将万顷黄沙不间断地搬运,额济纳星罗棋布的水泽逐渐缩小、干涸,致使中世纪时期自地中海连绵至额济纳弱水河流域的胡杨树也逐渐断绝了与世界的联系。
⑥沙漠里,秋天的胡杨林是黄金的宫殿。灿烂的叶子覆盖在黄沙之上,将干燥而荒凉的沙漠映照得神魂颠倒。到处都是如饮甘醇的人,连空气中都飘着一种癫狂与迷醉。那种景观,当下已经罕见了,可以想象成为单于的黄金庭帐。斯坦因和他的考古队曾在额济纳胡杨林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提防风暴,也提防四脚蛇,并用它来泡酒,还有毒蝎子。红蜘蛛是他们最怕的,因为它们总是在人的帐篷内外结网捕食。
⑦向南的黑城是西夏王朝的陪都之一,最终成为元的疆域,而不过一百年,就又被明朝将军冯胜以改道弱水河的方式攻陷。科兹洛夫和斯坦因等人也循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在黑城盗掘了三万多枚汉简和西夏文物,使得居延汉简成为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的二十世纪初东方文明三大发现。
⑧一个人在沙漠,首先是生存,尔后才是梦想。要把自己交给风,以及风中的沙尘,甚至如风一样的时间。闲暇时候,我总是在戈壁和沙漠之间游荡。沙海无际,四周以外,人群汹涌、世界繁华。而唯独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在沙漠,被风暴、黄尘、孤独、忧郁、幻想和破灭摧毁、塑造。由此,我变得沉静起来。在沙漠,人变得简单,世界也跟着单一。在巨大的孤独和空阔之中,个人变得庞大而真切。在许多的月夜,坐在戈壁滩上,沙尘及其包括的土腥气从四面包抄。远处的沙海如沉默的母亲,以裸体的方式,用一枚枚硕大的乳房喂养整个天空。坐得久了,会觉得整个人都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脏及骨骼,甚至内心里那些光明和阴暗。
⑨风暴起时,躲在房间,或者来不及躲藏,就像一棵树那样被风暴席卷。在沙漠,一个人像一棵树一样被打击,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沙子在脸上敲出鲜血,黄土深入身体内部,试图将人也打造成沙漠中的固有事物。
⑩每次走出沙漠,融入城市和乡村,我发现,尽管年龄增长,青春在沙尘中被打磨得缺乏棱角,可是我看人做事,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仍旧是单纯的、透明的和不设防的,像是一片落在屋顶上的新雪,纤尘不染。我惊异于沙漠强大的保鲜功能。
⑪沙漠打击和磨掉的是人的肉身,它真正尊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及其灵魂。
⑫我也到巴丹吉林沙漠四周的山地、荒野和城镇去看。只是,在每一个地方,我都能找到异族的遗存、王朝的痕迹,以及宗教在俗世间的种种表现方式。在古堡、废墟、草地和山河之间,河西走廊始终有着一种幽秘而灿烂的光辉,如敦煌、兰州、武威、张掖和酒泉等地。这使我惊异,也对沙漠及其周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了强烈的好奇与热爱之心。
⑬这些都是沙漠赐予我的。即使现在迁徙到成都,一个四周高山、植被丰茂的城市,我发现自己仍旧保留了在沙漠的那些脾性,简单、固执,热切而又满目诧异,对这个世界和人群还有着强烈的陌生和信任感。
⑭我知道,在沙漠,是一种修炼,从肉身到灵魂。
⑮沙漠也是一种自然,人在其中,也是自然。天长日久之后,这种人和自然的交融,便会派生出另一种新的“生物”,尽管他样貌会有改变,而内心及其精神,却始终有着一种精神向度。尽管他会与当下时代有所隔膜,但一个人,最好的东西,是坚硬、向善、审慎和独立的合众意识,以及耽于幻想、不弃庸常的单纯品质。
【小题1】第⑩段中的“保鲜”一词用得精妙,请加以赏析。
【小题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从内容和形式角度分析标题《一个人的沙漠》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C.“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D.“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④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D.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 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