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把往事调成花色
王 健
很多日子是随阳光一起开放的,很多心情也是随花朵一起明媚的。
闲暇的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背着相机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在一个乡村古老的街道上,我看到了一堵石墙上花开烂漫,眼前一亮,我知道那将会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小院。
主人是一个戴着眼镜的老者,正用放大镜认真地看着报纸,他坐在门口,身体有些蜷曲,像棵老藤。很难相信,在这样的村庄里会有这么一个学者一样的老人。他的文雅、淡然,安静和自若的神态,让我感觉他和这些花、这个小院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耳聋,面善,和蔼可亲,很善谈,他生活在自己沉静的世界里,却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通过那些花,我知道了他是个95岁高龄的老人,以前做过教师。难怪他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味道呢!
他告诉我,墙头上这些艳丽的花是凌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去年有人想花1 000元买走,他没舍得。他继而又补充道,如果多点儿我就卖掉它,卖些钱好给老伴治病。
他数落起这些花,就好像数落着自己的子女。这些是兰,这些是莲,这是栀子,这是何首乌……我突然就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诗情画意里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然后他便开始数落那些子女,仿佛在数落着自己院里的那些花草。
我很想从这个高寿的老人口中知道幸福的定义。我问幸福是什么,他听不清:什么?后来他告诉我幸福是“什么”。
我没懂,他笑:什么都是幸福。小时候想上学堂,以为那就是幸福,后来就去了。后来想当教员,以为那就是幸福,后来真就当了教员。退休了,想安养晚年就是幸福,于是有了这满院花香相伴。现在有人能欣赏我的这些花,我也很幸福。
那么你幸福吗?他回答,我满足于我人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成败得失。就像我养的这些花,花开花谢,它们不会长开不败,却能在最美的时候开放……
终于明白一个无私、无欲的老人的幸福观。能够像他院中的花一样,顺从自然、与世无争、坦然处世,就是一种美丽和幸福。
他,何尝不是开在这尘世间的一朵浮莲,甚至是一棵开满花朵的老藤?
他把我当作客人,我把这里当作我内心的家园,仿佛一杯茶汁泼出的茶园,至今梦里尚带几分茉莉香。而且他的花香弥漫的脸,是媚人的,沧桑中写着“生活”两个字。如果你仔细地去读,会读出更多的内容。
赏过凌霄,闻过栀香,也饮过菊花,愿意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喝醉。感觉阳光、童年、往事和爱,还闪亮在老屋的深处。在多年后,10年或者20年时给它浇水,叶年年青翠,花年年明艳,而眼睛却暗了……
人生莫过于此:头发掉了,牙齿没了,眼睛花了,耳朵聋了,内心却十分明亮。如今,往事皆调成这满院的花色,花开了,年年更新,心就是不老的,还有爱和希望,快乐和幸福。
我突然看到那暗淡的老屋里,窗台上竟然摆放着一瓶栀子花!一个年迈老人对生活之爱,远远浓于这满院的花香,我要告诉你那是心香呵!是生命之香!
我独自走在乡间,一位蜷曲的老人,一座破旧的老屋,一些美丽的花,美好的事物走在我的前面,我记得那老人的话:“我要把我的那些花安放在冬天的前面……”
(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作者用较多笔墨叙写了老人的幸福观,你是否认同这种幸福观?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9: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实”与“历史”“未来”形成对应关系,尽管历史和未来题材创作同样可以表达现实意蕴,但现实题材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更为直接,更容易对社会现实产生显见的作用,因而,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创作,这是很自然的,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的本意包括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写照现实的要求。肯定这一要求,表现了国家的自信。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声誉,正说明现实主义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发达的主要途径。当然,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样态,近年来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特别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方面,具有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现实主义的力量,体现于其深厚的美学价值。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在文学阅读中随便迁就作者的教化,更以真实感作为审美感觉的基础,这些都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
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两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从来都是互有补充的,人们不仅需要真实的观照,也需要理想的想象。正由于主流文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现实主义定为一尊,忽视了身旁一大片荒芜的文学土壤,才使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赢得异军突起的广袤余地。最初,青春文学兴起,几乎在一夜间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其本原正出自于浪漫情怀。后来,网络创作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蔚为大观,其内质也来自于浪漫的想象,而这些样式都是以往正统主流文学所不为的。传统文学是倾向现实的文学,网络文学是倾向理想的文学,代表着不同文化气质。传统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幻想文学首先看重愿望,依照理想的面貌制造幻象。网络文学更迎合人的本性,传统文学则无意屈从于人的善良愿望。所以网络文学是一种轻松消遣的文学,传统文学是一种严肃的文学。
理想的写作也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它们满足了人们关于美好、善良、正义、理性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弥补了现实主义的冷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以同时改变两种文学的样态。
(摘编自胡平《刍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创作形式是现实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国际社会所注目和赞誉。
B.近年来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获得了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受众,成了主流文学。
C.国家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肯定现实主义创作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D.现实题材创作比历史题材和未来题材创作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更容易作用于社会现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因而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
B.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都是文学发展的样态,但是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C.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这两个方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浪漫主义创作无法比肩的巨大优势。
D.青春文学和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的网络文学,分别以浪漫情怀和浪漫的想象征服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创作能表现人们对美好、善良、正义、理性的追求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它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可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相得益彰。
B.我国文学创作既要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又不能排斥浪漫主义的创作,否则,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文学就不会全面繁荣发展。
C.现实主义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其作品适合高层次文学读者阅读;浪漫主义依照理想的面貌创作,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国家都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文学家进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这样,文学创作可以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立意新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着妈妈的教导:“做好自个儿的事”,赢得人们一致的称赞,因为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所以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B.作者对主人公外貌、心理都没有作描摹,连对话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本质。
C.老板说“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个人才干更重要。
D.小说常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开头用本家哥与强进行对比,中间用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与之进行对比,后面用助手来进行对比。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强”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强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定为“高等教育”,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摄影和绘画都是通过平面描绘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它们解脱了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压缩为平面来表现,作用于欣赏者视觉感受习惯。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作品中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因而能唤起欣赏者相似相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欣赏者的联想,造成超越对象以外的道德力量和艺术意蕴,使有限的瞬间形象收到了无限的效果。

②摄影和绘画要在生活的长河连续不断流动的时空过程中,捕捉带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摄影和绘画可以把彼此交错的事物、多形体的各式形态、流动变幻的动作、人的内心情绪和五色纷呈的风光,通过色彩、线条、影调,在一张平面图上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摄影和绘画作品的这种视觉的直观性,使得人们能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目了然地接受下来。

③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是科技文明的产物,摄影艺术对科技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绘画不同,它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颜料、画笔和画布(纸),科技含量低。画家的画笔没有直接成像的能力。照相机可以将形象直接摄取下来,而不必经过描绘阶段,原因在于摄影有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作为支撑,而绘画却没有,这样就造成了摄影家与画家在技术内涵上的分别。画家的技术是一种“手艺”,而摄影家的技术则是掌握、控制照相机和暗室处理技术的能力。摄影对设备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摄影对设备的依赖,归根到底是对科技的依赖,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是技术和艺术成功综合的结合。

④一般而言,绘画和摄影都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造型手段去塑造视觉形象。但从物理本质上看,绘画上的“光”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颜料构成的色彩和以色彩表现出来的“光的幻觉”;摄影的光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是光的物理学、化学感应所造成的影调和色彩”。所以,“光”是摄影艺术造型的最重要的材料。

⑤“咔嚓”的瞬间是不可能重复的,摄影是用镜头去看,用“光”去捕捉“真实”,是真正抓住了瞬间的艺术。绘画也是去表现生活的瞬间,而这种瞬间与摄影意义上的瞬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绘画的瞬间是用眼睛去抓取的,留存在大脑中,再用笔去表现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就带有很大的漂移性,与其说是“瞬间”,倒不如说是“印象”。摄影截取生活“瞬间”的速度,迅速而敏捷,而绘画却迟缓。画家将留存于大脑的印象再现出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在表现方法上,绘画灵活多变,可具象、可抽象、可现实、可浪漫;而摄影却不同,照相机只能纪实性地抓取生活中的瞬间景象。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总是松散和偶然的,要使互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或者从一大堆偶然联系的事物中找出必然的联系,让无序成为有序,这就要求摄影家有选择的拍摄。而摄影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就决定了摄影家要去捕捉、去发现、去等待符合自己审美思想的光线,寻找符合自己意图的角度。

⑥在当代造型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同步发展过程中,摄影与绘画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相互撞击、交叉中表现出多方位的艺术交融。

⑦摄影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大量的艺术实践证明,它横向地兼收并蓄他种艺术之长,尤其是绘画之优点,吸取精华,取长补短,通过充分调动摄影艺术表现手段去多方位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实事物的形态,已成为创作中的新因素,其目的就在于使其自身获得更大的包容性与多义性。

⑧那么,艺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互为渗透,是否就会失去自身艺术的特征呢?众所周知,摄影术诞生以后就受到绘画的熏染。除此之外,摄影还从文学、戏剧、音乐、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吸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_______,它_______没有被绘画或其他艺术所同化,_______没有失去自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_______没有产生什么危机。相反这些吸收对于增强摄影生命的活力与生机,丰富和扩充它的艺术手段以及发展它的表现形态,无不产生了有益的作用。绘画受到摄影的影响,但并没有消亡,反而促使自己重新去探索艺术目标。摄影与绘画并存互补,彼此渗透,并不等于泯灭或削弱自身艺术的特征和品质,而且有助于丰富它的美学形态结构。

⑨著名立体派艺术家洛特早在第一次世界摄影展中就写道:“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个机器将会是画笔、调色板、色彩、灵巧、习惯、耐心、锐利的目光、笔触、颜料、透明色、诀窍、立体感、精工、逼真。”由此可见,摄影家所采取的摄影与绘画交叉融合、写实与写意溶为一体,不仅表现了他们新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趣味,而且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矫正它的偏差,从而掌握新的手法和方法,显露出多样的审美品味。

⑩文艺理论家钟本康曾提到,凡艺术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总是根据艺术家所感受到、体验到、认识到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因此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启示、渗透、综合、融化是合乎艺术内在规律的,是不足为奇的。

【小题1】请在第⑧段空格处依次选择适当的词(______________)
然而   虽然   因此   既   更   所以   也
【小题2】第①段中“无限”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中的“比喻”是一种修辞。
B.第⑩段引言“这个机器将会是画笔……”说明机器功能更强大。
C.摄影家和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瞬间”有不同之处。
D.摄影家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要比画家要求更加敏锐。
【小题4】摄影与绘画的共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摄影对科技的依赖是否削弱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请简述理由。
【小题6】上文阐释了摄影和绘画的关系。请你选择一组姐妹艺术,如“戏剧”与“电影”、“散文”与“诗歌”等,按照上文的三层基本思路,进行简述。

同类题4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小题1】下列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区别。
B.字的直指的意义比联想的意义更有用。
C.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字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有用。
【小题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依依墟里烟
D.烟笼寒水月笼沙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想的意义难用,但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它,因为它可以使诗文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B.直指的意义固定、明显、确实,它更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都必须做到让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完美结合起来。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地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迷
刘建超
老街人爱听戏,老街人也懂戏。街角旮旯,花园广场,只要支起家什,拉起弦子,就会有人聚在一起开心不开心地都要唱上一段。老街人懂戏,一般的戏班子不敢来老街演出。你的名气不大没关系,只要卖力尽心,老街人也会叫好。你的名气再大,敷衍了事,老街人会把你懒散奸猾不尽力之处宣扬得人人皆知,任你满大街地敲锣打鼓油妆重彩地宣传,老街人就是不买账。据说,当年最红火的常香玉剧团和杨兰春剧团来老街演出,也是格外地小心和卖劲。
丽京门下有一个裁缝店,名字特别,“贵妃醉裁缝店”。而裁缝店的主家,却是个双腿不能行走、坐着轮椅的男子,大家都喊他程裁缝。程裁缝爱听戏,才把铺子安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这里能看到老街的戏园子,能听到来的戏班子啊咦呀的喊练声,能看到桃林里人压腿、拧旋子、踢腿、练小翻。程裁缝剪裁做服饰,还修鞋擦鞋。活做得细致,价钱公道,生意也不错。程裁缝有个规矩,凡是戏服剧装到他这里来剪裁修整,免费。一些让程裁缝办过事的戏班子,会给程裁缝送上戏票,邀他去听戏。
程裁缝听戏听得认真。那日程裁缝听相思古镇的戏班子演《古城会》,散了戏,程裁缝却不走,要见见扮演马童的演员。戏班子有人诧异,这《古城会》演的是关公关二爷,戏迷追的都是演关二爷的名角,还没有见到有戏迷要见饰演个马童的翻扑武生的。演马童的武生叫孙成,长得剑眉高扬,举手投足,英气勃发。听说有戏迷等他,装也没有卸净,一声俺马童来也——,一个跟头从台上翻下,来到程裁缝面前,双拳一抱,敢问这位大人有何见教啊?
程裁缝笑了,说我看你给关老爷牵马那一串跟头翻得不得劲啊。
孙成吃了一惊,自己在这串跟头上是打了折扣。老街人不得了啊。
程裁缝又说,我知道不是你不用心,而是你的服装不得劲,你那裤子兜裆,不舒服。拿来,我给你给改一下就中了。
孙成更是吃惊,的确是新做的裤子不太合体。小戏班子,手头紧,服装布料也是将就,负责服装的是个姑娘,孙成也没好意思提出来。被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可身舒坦,孙成的跟头翻得又飘又稳,台下掌声一片。孙成携了重礼去拜访程裁缝,两人成为挚交。
老街的戏园子始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乱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做大批判的站场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重新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九十年代末,有一家剧团来老街唱戏。戏园子正被老街的戏班子占着演出《花木兰》。要说同行不撬行,没有了台口,你先到别处转悠,等人家演罢转场子了你再来。可是这家戏班子老板很是势张,根本不把老街的戏班子放在眼里,声称要唱对台戏。按老街的规矩,攻擂者只能在新戏楼的对面,那个土戏台子上唱,吸引的观众多,那新戏楼演戏的戏班子就得让位走人。敢与当地的戏班子叫板打擂台,可见人家也是有功夫的。
后半晌,那家戏班子的一个红角儿,拿着一双厚底靴找到程裁缝修理。程裁缝认真地看看,细致地修补。那红角儿也是闲等无事,就哼起了一段戏。埋头走针的程裁缝,抬起头支愣着耳朵听了听,一笑说,您这位先生唱得不得劲,少了霸气。
那红角儿斜睨着眼,不屑地说,你老也懂戏啊。你倒是给我来段有霸气的听听。
程裁缝也不瓤劲,说,我只是个戏迷。来一段也中,你给个调。
那红角儿就嘀个隆咚给了个《铡美案》的快板。
但见方才还木讷低沉的程裁缝瞬间腰板挺直,双目圆睁,双手扎起架势,一脸正气,开口唱道: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字正腔圆,声如鸟鸣,颇有裘派风范,引来围观的人一片叫好。那红角儿也是颇感震撼,接过程裁缝修好的厚底靴,给程裁缝鞠了一躬,说,老街戏迷了不得。
戏班子撤走了,那场对台戏也没有斗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贵妃醉裁缝店”名字特别,反映了程裁缝将店开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的原因。
B.小说着眼点是“戏”,所以作为戏迷的程裁缝,没出现名字;而在戏中饰演了哪怕是马童角色的孙成,也姓名俱全。
C.因为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可身舒坦,所以孙成的才艺才得以充分展现,赢得台下掌声一片。为此,孙成重谢、感激程裁缝。
D.作者写老街戏园子的历史与被毁主要是为表达对当时破坏文物行径的不满,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E. 文中的红角儿对自己的唱功有着很强的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他在听完程裁缝的唱腔后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他还有着较好的自省意识。
【小题2】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概述,程裁缝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3】小说结尾处两家戏班子并没有唱成对台戏,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其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