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这是苏轼为唱和朋友章质夫所写扬花词而作。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②从教:任凭。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阐开篇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用比喻的手法,写杨花坠离枝头,“抛家”而去,看似无情却“有思”。
B.“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作者将杨花勾魂摄魄、飘忽起落的状态比作少妇的愁肠百结、娇眼迷离的样子,细致而生动。
C.“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写闺中思妇梦里寻郎却被莺儿惊扰。
D.一场春雨下过,词人感叹飘零的杨花已经遗踪难觅,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照应了上文杨花“抛家傍路”。
E.最后三句有画龙点睛之效。作者将扬花比作眼泪,与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相呼应,比喻新奇脱俗,感情深挚饱满。
【小题2】有人说,“也无人惜从教坠”中的“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5 09:0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日 喻

苏 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①籥: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乎
B. 耳
C. 焉
D. 矣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 “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 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 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
【小题3】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 “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 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 “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
D.知不可乎骤得 骤:屡次。
【小题2】下列句子,不能直接回答“何为其然也”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承上启下,由追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转入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过渡自然巧妙。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中“哀”与“羡”两个动词构成对比,抒发 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表现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思想的真实展现。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看待事物不绝对 化,而是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niǔ,因袭,拘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B.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C.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D.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古代用来指称方位,特指水的南面,山的北面,文中“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指张家住在汴河南岸。
B.先人,祖先,有时特指亡父,如“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从“伯父”推知文中指称张硕亡父。
C.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文中“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一句,借指往来的各种官员。
D.跬步,迈一次腿的距离,文中“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意即张氏园与出仕的朝堂距离很近。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肩舆:乘坐轿子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处者:担任官职的人
C.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燕游:娱乐,游乐
D.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吏:循礼守法的官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了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了园亭的景物,整散结合,长短错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B.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园亭的修建者,园中百物令人满意,花费力气多,经营时间长,为下文说理作铺垫。
C.文章第三段颂扬了张氏先人修造园亭、替后代考虑的用心,认为一个人不必追求功名利禄,应当退隐山林。
D.文章最后一段叙写了自己彭城为官的感受,表达了买田退隐、与张氏子孙往来、畅游张氏园林的想法。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