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这是苏轼为唱和朋友章质夫所写扬花词而作。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②从教:任凭。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阐开篇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用比喻的手法,写杨花坠离枝头,“抛家”而去,看似无情却“有思”。
B.“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作者将杨花勾魂摄魄、飘忽起落的状态比作少妇的愁肠百结、娇眼迷离的样子,细致而生动。
C.“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写闺中思妇梦里寻郎却被莺儿惊扰。
D.一场春雨下过,词人感叹飘零的杨花已经遗踪难觅,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照应了上文杨花“抛家傍路”。
E.最后三句有画龙点睛之效。作者将扬花比作眼泪,与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相呼应,比喻新奇脱俗,感情深挚饱满。
【小题2】有人说,“也无人惜从教坠”中的“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5 09:0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轮扁,轮者也   斫:雕斫
B.余因而之 实:证实
C.而临事忽焉之   丧:亡失
D.卷而哭失声     废:撕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累之 时翘首遐观
B.乃见所欲画者   尔无忘乃父之志
C.竹始生,一寸之萌耳 二虫又何知
D.二百五十匹绢   其声呜呜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足相蹑于其门
【小题4】下列句子共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本文按时间顺序行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虽有悼念之意,却又没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寓庄于谐,文理自然。
C.苏轼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来类比文同画竹,他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上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
D.作者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说明他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又表达了对当年文同教导自己的感谢。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也,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赏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爱民之深 泣下沾襟,其衰也
B.所以弃其旧开其新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赏之过仁   浩浩如冯虚御风
D.古者赏不爵禄 皆美于徐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材料二:
东坡说文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选自南宋·费兖《梁溪漫志》)
材料三: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B.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C.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D.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以某种称谓来代替。“总角”指的是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B.“殁”,古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夭折或病死的,称为殁。
C.“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D.“讳”,古人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此文中对亡妻的名字称讳,可见苏轼对妻子王弗非常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见苏轼自幼时识得范仲淹后再未谋面,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可见其十分遗憾。
B.材料二这篇短文,属于古代笔记类。此文妙在毫无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文意能统领各种素材的道理。
C.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苏轼妻子知书达理,敏静娴淑,体贴丈夫,卓有见识。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两类人,一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二是对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D.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恰是符合了材料二苏轼对作文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