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与芦苇相遇
四 平
①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在5月以后来到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喀纳斯。转眼之间,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下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②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③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④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那些生性活泼、喜欢扎堆的水鸟,热衷在湖面上、苇丛间,欢快地追逐、打闹;也有的水鸟依傍着苇丛,静静仰望天空的流云,露出一副满怀心事的憨态。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以丹顶鹤的栖息地而闻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被吸引到这无边的芦苇世界,在茫茫“荒原”欣赏那些优雅的精灵。而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到来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唳,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⑥地处滇西的鹤庆,有一片典型的高原草海,它既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也是大量留鸟的安定家园、众多候鸟的舒适客栈。漫步草海边,放眼整齐、清俊的芦苇,在水面晕染出一片片曲线优美的色块,水鸟们不时隐身其间,或现身在倒映云天的水面,那种悠游其中的自在,其乐融融的情态,足以让人感动。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有的时候,水鸟会站在高大的芦苇上,安稳地四处张望,嗅着从远处荷塘飘来的馨香,打量着那些竹林掩映的白族村舍,然后愉快地唱一支纯净、真朴的歌。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人们收获到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秋日的天空下,居延海仿佛浓缩了天空的色彩,变成幽深而宁静的水域,经过芦苇曲折有致、浓淡有别的装饰,原本空旷的湖面,就有了灵动的线条、生动的构图,还有了丰富的层次、融融的暖意。芦苇依旧是那样简单、朴素,它们彼此相依、根柢相连,在大漠瀚海之中保持平和的性情,却延续出生生不已的生命风景,并为那些迁徙的候鸟,留下一个清晰的坐标、温情的客栈。
⑨芦苇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随着微风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明暗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为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巧、匠心独具的人文空间里,无声无息地散发着超脱尘俗、宁静自甘的气息,为这座古老的园林带来了旷逸、淡远的韵致,释放出笔墨难尽的意味。
⑩有芦苇生长的地方,总会洋溢着暖意和温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4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伯
刘家玉
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
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她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
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儿子的出路在何方?
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
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信中说:
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
不料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三伯没有帮助小徐安排工作,要他“回去照顾你母亲”,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
B.小说细节描写很成功,比如“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极度失望后的沮丧、无助。
C.小徐看了伯父的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说明小徐创业成功之后,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
D.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技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制造了悬念,突出了三伯这一人物形象。
E. 小说对小徐的创业过程一笔带过,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小题2】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 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农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政府主要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B.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C.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板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也是盈利点。
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三提供了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四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要确保农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要让农民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骄傲,为自己的家园而自豪。
C.改革开放后,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变,但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脆弱,这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D.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是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E. 我们要警惕,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花架子”,不能被一些官员所利用,也不能停留在理论、报道的表面,要做出实效,持之以恒。
【小题3】(小题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我国花卉栽培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花文化。

②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③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④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⑤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⑥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⑦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  福迎祥。

⑧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

⑨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⑩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小题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小题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
【小题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①  、②  、③ 三个阶段。
【小题4】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请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树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那些种植在大庙里的松、柏、栓、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⑥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⑦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启示。
B.第①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②——⑤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文章③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中的某方面存在的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材料一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是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子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因此,老舍不单纯是市民形象的代言人,他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他对市民诉求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表达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从他自身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描写平民世界,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取材于刘勇《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
【小题1】下列不属于“老舍及京味文学创作的蕴涵”的一项是
A.作品要有对北京市民、风情等社会层面的多样展示
B.能通过北京特有文化来透视、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
C.作品运用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来作鲜活地表达
D.借表达北京市民的诉求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
【小题2】根据材料一对“平民意识”的解说,指出《四世同堂》中李四爷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老舍的“平民意识”。
李四爷
平民意识
①在他的职业上,他永远极尽心,而且要钱特别克己;有时候他给穷邻居搬家,便只要个饭钱,而不提工资。在职业以外,特别是在有了灾难的时节,他永远自动的给大家服务。
②他从容不迫,一声不吭,举起手来,照着日本人的脸就是一下子。他忽然觉得非常痛快,得意。他没作声,把所有的劲儿全用在拳头上了。
③李四爷的丧事办得挺像那么一回事,来的人很多。那些窝脖儿的杠大个儿,杠房的,还有清音吹鼓手和打执事的,都跟他有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