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7月《摇滚藏獒》上映,业界内部也都予以不亚于《大鱼海棠》的期待,但其票房仅3900多万元,远低于预期。虽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却总归不是偶然的,国产动画电影在跨越了“低龄化”和“粗制滥造”阶段以后,又面临着质优而价劣、高投入而低产出的困扰。
不少国产动画影片票房遭遇滑铁卢,有商业运作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创作问题。大凡成功的动画片,都是在看似天马行空、神奇乃至荒诞的叙事中隐含着极为现实的情感或情绪。从观众对《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这种影片的认可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美国好莱坞借助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电影,而我们还没有找到出路,如何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这是一个基础性、方向性的问题。
材料二:
2016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动画电影国产片41部,产出24亿元票房;进口片22部,产出41亿元票房;2015年度国产片41部,产出21亿元票房;进口片13部,产出24亿元票房。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态。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对原创优质内容十分渴望,《大鱼海棠》5.65亿元的票房及其两极分化的口碑热议就是证明。观众愿意为这部影片的情怀买单,其实可以视为对原创内容需求的一次集中爆发。对创作者来说,他们追求原创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模仿和磨合,全社会对动画创作中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从近年票房过千万的国产动画作品来看,普遍存在创作理念格局不大、不利于在更广泛的市场内传播交流的弊病。这些作品大都有着明显排他的民族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以《熊出没》系列为例,虽然也遵循好莱坞类型故事的讲述规范,但故事气质有明显排他的区域文化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内被接收。反观迪士尼制作的《疯狂动物城》,同样以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为主角,却能轻易跨越文化区隔的限制,不得不说是受益于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其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既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备强烈的现实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号入座。在市场回归理性的趋势下,动画电影市场上的赢家从来都是大小通吃的合家欢类型,一味屈从低幼,就低不就高的创作理念应该及时修正。
(选自张斌宁《国产动画电影正在崛起》)
材料三:
日本动漫产业采取产销分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我国的动画制作目前大多自产自销,独资的动画公司发行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独资动画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作品细分度高是日本动漫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将动漫作品按照读者的年龄、性别、兴趣方式等不同进行细分,每一个受众群体都有丰富的动漫作品作为选择,从而带动了全民消费。我国的动漫作品则更偏向少儿化,也过多的承担了教育感化的职责,受众面偏窄让国产动漫损失了不少观众。美国并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的电教结合了动漫作品,极大地普及了动漫产业。
(选自易良义《国外的动漫电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市场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不少不尽如人意,这并不是偶然的,能够反映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B.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中国动画电影还未很好地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
C.在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动画电影比进口动画影片的票房低,这表明中国电影市场严重分布不均。
D.尽管《熊出没》遵循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大受好评,但仍存在受众群体、文化排他性强等问题而不能更广泛地传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原创意识在动画电影制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动画电影制作者以及观众对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B.《疯狂动物城》动画影片因为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担任主角,轻易地跨越了文化区隔的限制,大受欢迎。
C.我国的动漫作品在创作时可以借鉴那些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既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有强烈现实观照的作品。
D.美国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但他们的动画电影受到欢迎,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
E. 日本动漫产业实行产销分离模式,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这种模式是当前最好的一种模式。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6 12: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1)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2)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3)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呀!”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4)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5)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盘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大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6)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7)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大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8)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里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9)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地一声哭了。

(10)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11)“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可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的,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巾擦擦孩子的眼睛。

(12)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觉得紫罗兰很讨厌,    。这也是一个生命啊,孩子想。

(13)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还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去,给你买冰淇淋。”

(14)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15)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小题1】本文前半部分通过语言描写和________描写,表现了孩子_____________ 的心情。
【小题2】请根据文意,给第十二段空白处补写一句句子。
【小题3】对第十三段安排“孩子绘画得满分”这一情节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赞扬老师对孩子想法的惊讶和充分肯定。
B.为了表现孩子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C.为了表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爱心。
D.为了进一步表现母亲对孩子纯洁美好爱心的忽略。
【小题4】文章第一段和第十四段两处的景物描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小说的题目为“忽略”,这位母亲“忽略”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忽略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节选自《哲学入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凡是既定的经典艺术都是已死亡的尸体,捍卫一种艺术形态无限有效和再现都是背离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行为,如果文明倾向后定的态势,那它在最初诞生那一刻就彻底死亡。因此,艺术必然对那些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其本能目的就是激活文明不至于在稳定中走向终结。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材料手段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由于传统哲学在世界第一性上的决裂争歧,结果导致美学体系陷入神学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直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才逐渐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它把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质原先于存在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即它只适于物质,不适合于文明人特殊的存在体。不想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更不想物质主义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

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建。这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蛻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换言之,艺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其原始面貌也不再是本质的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的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因此,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是文明抽象的总和。那么,人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他所对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自杀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没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但对人的本身存在是彻底意志化。在常规的社会文明状态中,商品的最高级形态不再是使用与交换的物性价值,成为人们的社会精神价值存在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即使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均为艺术所不可饶恕的捣毁对象,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艺术最突出的新与旧的生死较量,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社会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战争是残酷的,再也没有比死亡威胁更能激发人类的智慧与想象、勇气与毅力。当代的资本主义文明呈现出一个稳定性,它与人类在艺术上创造力激情的萎缩有着内在密切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民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彻底终结。文明正是在不稳定中达到最终毁灭,可稳定则是提前的死亡。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成为一种创作激情,这种原动力使他们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风格和内容主题充满了敌意,从而造成艺术自身不断死亡与新生的蜕变性过程,它表现为文明不断演变的运动特征。

(摘编自程美信《艺术的本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对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效和再现的捍卫,都是违背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因为既定的经典艺术都已死亡,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B.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稳定意味着文明的僵死与历史的终结,因此,为激活文明,艺术总是对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
C.最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和最稳定的结构形态,都是艺术捣毁对象,因为艺术是既定文明的死敌,文明倾向稳定,就意味着死亡。
D.作为人类情思的表现载体,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其实跟艺术本质没有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意识的反映,艺术的主体最终是人,但传统哲学让美体系陷入神学绝对性与理性绝对性的夹缝中。
B.存在主义哲学的出现,还原了人的主体独立性与特殊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自然本质,而本质先于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C.传统神学将人作为神秘的它在,竟然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将人定为一种自然的客在,这是人们所未曾预料的。
D.20世纪艺术功能开始从审美转向社会学,主要表现在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与旧的生死较量,所以从形式到内容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
B.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审美是艺术最低级的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所以说,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
C.如果一种艺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它的发展往往是相对缓慢的,这是有艺术的不稳定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D.有天赋的艺术家,总是以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风格和内容主题进行革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 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又要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出了村,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块钱,你先拿去用吧。”

黄连婶忙拦着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宽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两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碰上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东西丢在集上了,得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1989年”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借钱几乎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宽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的帮助并非真心。
D.柳主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没有广播的根本原因,是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捡到的钱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