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抄纸女的不能承受之薄
汤世杰
美国女作家玛丽˙奥利弗的那句话我一直觉得玄:“无论如何,通向树林的门就是通向寺庙的门。”直到走进高黎贡山下那个抄纸女的小院,才多少有了点感悟。
阳光厚厚堆了一地,满院子都是那种黄澄澄的寂寞。森林、土地和水的气息在寂静中飘散得满天满地。而小院里所有的阴凉处,竖着的木板上都是纸。那个抄纸女就在我们左手边的阴影里干活:她方脸,横格衫,长发在脑后绾成个髻,系一块胶皮围腰,站在那个大木桶后面,张开的两手指尖正湿漉漉地滴水。见我们进来,她嘴巴半张半合,满脸惊惶,想从木桶后走过来,却怎么都走不过来。直到我们道明来意,她才“哦”了一声,算是舒了口气,来不及收回满脸尴尬的笑,便将双手放回那个大木桶,搅出来一阵哗哗的水响。木桶里的水清淡浑黄得像兑过水的米汤——那就是纸浆吧。只见她手提一个长方形筛篦子缓缓沉进水里,轻晃慢摇,然后轻缓平稳地慢慢往上提,那些肉眼难见的纸浆碎屑就那样被“抄”起来,均匀地铺撒在筛篦子上。最后,筛篦子从木桶上平平地移开,移到木桶边另一个位置上,整个翻过来,让那张“纸”从筛篦子上自行脱落覆在一摞纸的上面,一张土纸就那样制成了。
阴影中,她的十个手指早已泡得发白变粗,布满了口子——从早晨直到午后,她一直站在那个大木桶后,一次次地重复着刚才我们看见的那一连串动作。聊了几句我们才知道她叫陈世惠,原不是上龙寨人,家在附近的陈家坡,嫁到这边已十年。小时候她听说这边的人会抄纸,倒从没见过。古老、轻薄、可以写字画画的纸,就那样成了对一个女孩儿的诱惑。一朝嫁作他人妇,才晓得抄纸是苦活累活,纸的诱惑终成重负,成了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薄。一张纸很轻很薄,一天1000张,一年36万5千张,十年365万张,摞在一起又厚又重,哪个承受得住?纸像雪片从她年轻的生命中飘落,带走她的青春红颜生命幻梦。长年累月,腿站直了,腰站酸了,人站老了。起早贪黑地抄纸,除去成本,能赚的不多,算下来一个月也就几百元钱,耗费的却是她全部的生命……
她的婆婆走出来时我毫无察觉,直到她悄然坐定:白头帕,蓝毛衣,背脊佝偻着,人缩成小小的一团。她把脸和身子都藏在阴影里,倒把小脚上那双青布绣花鞋伸进了阳光,像一个含混神秘的意象。抄纸女说她婆婆75岁,嫁进这个家55年,她的手艺都是婆婆教的。我们默看着抄纸女的婆婆不敢打扰,她也不说话。胸前那个木托架上,厚厚一摞刚抄出来的纸,湿湿地粘在一起,得靠她一张张分开,“裱”在木板上、墙上,阴干。她也像一块“木板”,一块活动的、有生命会说话的木板。年轻时她一直站在大木桶后抄纸,转眼已半个世纪。若干年后,媳妇也就成了她。
想到那里,我不禁有些黯然——那天拿起一张纸,翻来覆去又看又摸,感到的怎么都是熟悉的陌生。读书、工作,一辈子跟纸打交道,从没认真触摸过一张纸,看过一张纸。桌前枯坐,停笔苦思,为一个错字一个句子,撕掉一张纸,揉成一团丢进纸篓,丝毫没觉得可惜。直到那天在那个家庭造纸作坊,仿佛才真正面对一张纸。一捆来自高黎贡山的枸树皮,经一个个女人的手捶打、撕分、蒸煮、搓揉、漂洗、舂碎、制浆、挂网、晾晒、整理等一连串工序,几经她们的抚摸,落满她们的目光,寄托着她们的心思才情,最终才成为一张那样的纸。而每张那样的纸都是树的一部分,也是高黎贡山的一部分,是一片微型的、压扁了的高黎贡山。
薄薄一张纸上,也会留下生命印记。就像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里那段夭折了的爱情:一切都收拾好了,“没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但走廊墙上的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的小纸头,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那半张纸上的生命印记是有形的,抄纸女的生命印记却是无形的。
从此再面对一张纸,不管它来自哪里,我都会想起高黎贡山西麓的那个村庄,想起那些抄纸女,想起我们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薄”。“没有自然世界,我是不会成为一个诗人的”——玛丽·奥利弗如是说。由此我想,珍惜一水一饭一棉一衣,甚至一草一木一纸一笔滴水片荫,都是珍惜大自然珍惜生命——那样的珍惜理当成为我们的“宗教”。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你怎样理解结尾处作者“由此我想……成为我们的‘宗教’”这一段话?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4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嚇”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
B.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
C.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D.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B.“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
C.文章先指出语言表达贫乏这一现象,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D.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C.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很多。
D.一些固定句式或者夸张的语气词,纯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汉代蔡邕曾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造。
艺术家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舞蹈相通。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知识学问的无外乎读书、行路。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林散之晚年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回忆远游的经历:“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然而苦则苦,此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对其眼界胸襟的开阔,其意义更是无法计量。今人出行,都是借助飞机、火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与古人那种长艰难跋,不可相提并论。然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新的审美眼光面对新事物,开拓新思想,运用新语言。读书与游历,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要把行万里路当作浮光掠影一般的游览,要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由此化为自己的气质。“艺术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在研究书法本身特殊的规律时,天地万物、自然界、社会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启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苏东坡在黄州流放期间,写出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千古佳作。人生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善于体验各种生活,观察社会的不同面貌,还要如黄庭坚“得江山之助”。于此,科学与艺术同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沈鹏《漫谈国学修养与书法》,《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0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一种书写的艺术,不仅它的特殊形式为形式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它的线条本身就代表着生命。
B.从蔡邕到康有为的书论,对书法的形势的认识形成了一种传统,将书法与大地万物及人本身建立了联系。
C.艺术家应扎根生活,采取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
D.古人在观察自然中联想到书法,并提炼成“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等说法。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昌和黄宾虹都说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启示书法家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体验应当保持生机和活力。
B.齐白石和林散之在晚年都是行万里路的表率,这种游历的体验对他们艺术创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读书是知识学问的一个,而行万里路则能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艺术家离不开这两种途径。
D.苏东坡被流放黄州期间,创作了《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作品,说明观察社会和体验生活对艺术创作很重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自觉与笔法联系起来。
B.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观鹅舞颈而妙悟书法之道,曾以写经与山阴道士换鹅。
D.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写诗的体会,在《示子通》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所谓题材就是情节。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徳的教训。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联想大半是偶然的,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末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欢喜《陶渊明集》;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派的学者认为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作品应设法引导读者到正经路上去,不要加入淫秽卑鄙的情节。
B.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文艺的价值是由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的,所以题材和含有道德教训都很重要。
C.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因此有助于提升绘画本身的艺术美。
D.一个人特别欢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只不过是他个人的态度,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绘画本身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内容派和形式派学者的争辩来论证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的问题。
B.文章引用看到芳草联想到穿罗裙的美人的例子来证明画本身的美感会因为精神涣散而减少。
C.文章通过形式派画家的作品须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何物来证明他们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艺术理念。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文章开头提出的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的问题,作者更加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B.前人所谓的“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等都是侧重文艺的内容和文艺的无关美感的功效。
C.近代形式派画家反对画中有“表意的成分”,他们在创作时不会太在意里面的意义或故事。
D.因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而艺术又是创造美的,因此艺术应该和联想分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河之恋
⑴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⑵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⑶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合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⑷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⑸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⑹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⑺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⑻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⑼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⑽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⑾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⑿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⒀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E. 根河具有清澈透明,水势浩大的特点,象征鄂温克人宁静的环境、淳朴的人性。
【小题2】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同类题5

五、现代文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⑴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⑵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小题1】作者把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分成了两类,是哪两类人?请概括回答。
【小题2】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
【小题3】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的?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二段中划线语句有什么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