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留守儿童一词出现之初并未得到太多关注。1993年到2003年相关的文章仅有6篇。2002年以后国内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和报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到2004年新春开学之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达到了第一次高潮。

同样的一条新闻,如果选取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写出来可能会产生全然不同的传播效果。报道文体的选取可以显示出媒体对于相关议题的重视程度。

表1 《人民日报》关于留守儿童的各年报道数量及占比统计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数量

0

28

27

58

59

19

34

16

34

24

299

比例

0

9.36%

9.03%

19.39%

19.73%

6.35%

11.37%

5.35%

11.37%

8.02%

100%

 

表2 《人民日报》2003-2012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体裁统计

 

消息报道

通讯

评论

图片新闻

数量

183

20

16

80

比例

61.2%

6.68%

5.35%

26.75%

 

(摘编自《〈人民日报〉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研究》,2015年1月5日人民网)

材料二:

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2016年底,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离世,这一比率明显高于中国年平均死亡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摘编自《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2007年9月7日***新闻网)

【小题1】下列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四千多万,但在2003年以前,民众是不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
B.2006和2007这两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出现了激增,但到2008年,也许是受北京奥运会和5·12汶川地震影响,报道的数量有了明显回落。
C.从2003年到2012年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体裁统计,可看出《人民日报》在评论方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还显得不够。
D.根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内容,许多孩子称自己的父母离世,可能是孩子们的玩笑或发泄对父母的不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正视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了统计;材料二阐述并分析了这一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B.民众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制约着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加快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C.父母的缺失,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制约,这让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理出现问题,导致这些孩子极易产生犯罪的倾向。
D.针对留守儿童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独、怨恨父母、学习状况一般等现实问题,民政部发布了相关通知,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E.《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的发布,疏于照顾的监护人监护不力的情况将得以扭转。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5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纵火
路明
一个周末的中午,我和小德打光了身上所有的游戏币,走到街上。小德叼着一根不知哪来的烟,我说,小德,你咬住烟,我用放大镜给你点。
我和小德、阿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小德的娘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小德的爹是电影院的放映员,那是一份体面的工作。那时,很多人为了省两毛五一张的电影票,来给小德爹发香烟。那是个清秀斯文的男人,脸和鞋子干干净净,说话声音不响,可总能惹得小德咯咯发笑。小德跟在他爹后面,像只神气的跟屁虫。
放暑假的时候,小德爹带小德去夏驾河游泳。小德游了两个来回,抽筋了,连呛几口水,双手胡乱拍打着水面。每一次浮出水面,他都拚命喊,爹,爹,救我。他确信爹听见了,爹就蹲在岸上,一动不动地看着他。
小德醒来时躺在岸边,爹坐着抽烟,短袖衬衫和西装短裤摊在一边。回去的路上,小德爹试图把手放在小德的肩上,小德甩开了。后来爹跟他解释,在水里挣扎的人是不能去救的,会把救援者一道拖到水底。小德听了,一声不响。
小德跟我们说,从那天起,他跟他爹再也没亲过。
后来,供销社关门,电影院的生意渐渐萧条,小德爹不用上班去了。没人给小德爹递香烟了,烟瘾上来,他自己去买一包“红梅”。小德爹一点点邋遢起来,时常酒气冲天。
小德说,他爹喝多了会动手,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小德一个愤恨的眼神。
那天小德没来上课,放学后,我往小德家那边绕。远远看见小德低头走路,我叫,小德,小德。
小德回过头,满脸泪痕:我爹死了。
小德说,早上他和爹一起出门,爹推着自行车跟在后面。小德突然打算斜穿马路,去对面买一块新橡皮。这时他听见刺耳的刹车声,小德被身后的一股大力横推出去,重重跌在石板路上。落地的同时,他听见自行车铃清脆地响了一下,像被什么捂住。小德回头看,爹躺在地上。小德扑上去,大声喊,爹,爹。爹只抬了两下眼皮。
小德感觉到,爹走了后,娘对自己冷淡了很多。好几次,小德接住了娘的目光,细细品咂,像挨了一拳,许久还能感觉到拳头里的骨头。
小德渐渐长成一个阴郁的少年。
我用放大镜给小德点烟。实验很成功,小德满意地吸上一口,吐出一个晃悠悠的烟圈。我知道,小德的轻松是装出来的。咸菜瓶刚好骑车经过,小德一定是看见了。
咸菜瓶是个相貌普通的姑娘,不知为什么,小德很喜欢她。那一阵,他俩一块打饭,一块散步,笑容又回到小德的脸上。咸菜瓶没有娘,而小德没有爹,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男生们嘻嘻哈哈地跑到小德面前说,小德谈个恋爱,顺便把娘嫁出去,一箭双雕。
小德低吼一声,猛扑过去。
等我和阿福拉开那几个身强力壮的男生,小德已被打翻在地。他的小女朋友呆呆地看着他,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天,放学后,小德和咸菜瓶走在街上,一群吊儿郎当的男生大声说着下流话。又一次,小德发起了自杀式冲锋。男生们打累了,骂骂咧咧地离开。小德满脸血污,动弹不得。
咸菜瓶跪坐在小德身旁,轻轻擦去他脸上的血渍,坚决地说,小德,我们分开吧。
小德愣愣地看着她。
咸菜瓶流着泪说,包小德,我不喜欢你了。
咸菜瓶的背影在小德眼睛里一点点地熄灭。天暗下来。
现在,回到这个烈日当头无所事事的中午。小德叼一根点着了的烟,我的手里攥着一只放大镜。一棵枯死的芭蕉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凑过去,焦点对准枯叶尖,“哧”的一声,着了。
一阵风刮来,火苗腾一下往上蹿,火势越过围墙,蔓延到派出所的车棚顶。小德推了我一把,你快进前面的巷子,别让人看见了。
那天下午,小德娘赔了一笔钱,从派出所领回了小德。学校橱窗贴出告示:
关于给予包小德同学开除处分的决定
我找到小德的时候,他正在家里收拾行李。我说,小德,谢谢你,没把我招出来。
小德嘿嘿一笑,招出你来有个屁用。
我掏出几十块钱,放在桌上,说,剩下的,我以后还。
小德说,还个屁。
小德走的那天,我和阿福去夏驾桥站送他。阿福说,小德,要是在外面被人欺负了,我们帮你报仇。小德黯然道.会救我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小德上了车,车门闭上了,列车发出一声叹息,挣扎着缓缓驶去。
我参加县里的中学生作文竞赛.题目是《我身边的英雄》。我虚构了一段小英雄救火的故事.小英雄勇敢地冲向大火.扑灭了火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大家簇拥着小英雄.热烈地欢呼鼓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选自《上海文学》2018 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小说叙事极具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2】小德爹前后变化很大,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文中画线句蕴含着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小说结尾段的内容,探究本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2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一。

(注)①内典:佛经。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B.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C.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D.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浮屠,亦作浮图。即佛陀之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亦称佛塔为浮屠。
C.中丞,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D.壬戌、壬申,古人常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传主的生卒年便是帝王即位年次和干支兼用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硏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2)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
汤序波
汤炳正曾说,自己不仅“在小学方面受太炎先生的教益,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感情给我以巨大的影响”。1937年7月,他从苏州返荣成探亲,不虞被困故乡达六年之久。一次,前线葬埋抗日阵亡将士于文登县的柘阳山,他送挽联:“今朝雄志吞桑岛,终古英魂壮柘阳。”把宣传抗战救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汤炳正的屈原及楚辞研究,始于抗战后期。此时由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这里面当然也有乃师太炎先生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的潜在作用。但汤炳正并没有想到,他当时开始的这项研究工作,日后竟会使自己成为这门学科的领衔人物。
1985年6月,“中国屈原学会”在楚故都江陵成立,汤炳正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关于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李诚概括为:“如理史迁《屈原列传》之惑、破屈子生辰之谜、辟‘《离骚》乃刘安所作’之妄,论《楚辞》一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倡‘神话演化常以语言因素为其媒介’之论,在国内外学术界皆有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个别著名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先生知道后,一方面鼓励黄中模将日本学者原著译出,并撰文讨论,一方面着手筹办“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以推动屈原研究的健康发展。
汤炳正奔走呼吁,克服重重困难,于1984年5月在四川师范学院召开屈原问题讨论会。他向与会者拟出:“(一)对日本人的意见,应当纳入中日文化交流的范畴之内,而决不是声讨或挞伐。(二)措词命意,都应当以学术探讨的姿态出现,摆事实,讲道理,而决不是什么批判。”“对当时国内外所吹起的那股意图把屈原从中国历史上抹掉的不正之风,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与评议。”通过辩论,维护了屈原的存在与其著作权及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由于汤炳正及有关学者的努力,这次讨论会收到了预期效果。有学者说:“这次大会的论文质量、讨论情况、社会影响都远远超过其他全国性屈原讨论会。”《光明日报》等三十家报刊“发表了近五十篇文章,讨论与报道了屈原问题论争,遂成为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注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汤炳正也因此赢得日本汉学界同人的尊重。在这件事上,他体现出章门那种“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的气概。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学术追求。
(节选自2017年9月25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汤炳正生前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研究,知名度逊于他的几位师兄,实则在学术研究上有不少开拓性贡献,也是“章太炎晚年在传人黄侃先逝后最属意的弟子”。
(戴明贤语)
②正如太炎晚年一样,汤炳正晚年在学术研究之余,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不遗余力的奖掖后学上。他生命的最后近二十年,留下了大量为年轻学者的著作撰写的序言以及同他们的通信论学。
(李浴洋《汤炳正:“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章太炎先生的门生,汤炳正不仅在学术上受恩师教益,更在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上深受其影响。
B.汤炳正自抗战后期开始研究屈原及楚辞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危机使汤炳正在思想情感上与爱国诗人屈原产生了强烈共鸣。
C.正是因为汤炳正的筹办和积极奔走,屈原问题讨论会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召开,在汤炳正及有关学者的努力下,大会收到了预期效果。
D.汤炳正在屈原问题讨论会上向与会者提出的两点建议,体现了他尊重知识、包容并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汤炳正听闻日本有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并没有声讨或挞伐,而是鼓励多翻译一些日本著作,为中国作借鉴。
B.汤炳正是章太炎晚年继黄侃后最属意的弟子,因为不喜参加社会活动,专意于学术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40年的研究,使他成为了屈原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
C.汤炳正把章门的“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作为毕生的学术追求,也像章太炎先生一样积极奖掖后进。
D.材料以表现汤炳正的学术精神为目的,讲述了他从事屈原及楚辞研究的时间和原因,以及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
【小题3】汤炳正的“爱国至情与民族大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中取莲

张晓风

①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写传记,因为太精彩。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②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

③接着,第二进也倒了。

④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

⑤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啪哒——,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她不打算站起身来。

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沦陷区最实惠的礼物。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

⑦依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

⑧那老妇人是孙超的奶奶。

⑨她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

⑩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

⑪“绝不拿别人的东西!”

⑫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定先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⑬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孙超似乎是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有一次,他看得忘形,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

⑭第一次碰陶,是因工作的需要,他买了许多书,累积了许多资料,对于陶瓷这种“窑门没打开之前,完全不敢肯定”的刁钻性格,他深深折服了。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他生平喜欢困难的东西,像二十岁的时候,读那本胡适的《古代哲学史》,便是一场硬战。一本书看了半年,总算生吞活剥咽下去了,懂不懂不敢说,但至少以后看类似的书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⑮有人把陶瓷艺术叫成“炎艺术”,让人看了不免一惊。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千度的火来煅,万分的情来炼,才能成形成器的啊!陶瓷艺术就是这一种。陶是奇怪的东西,既可以是小儿无心的玩捏,也可以是一生探之不尽、究之不穷的大学问。看来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吧?否则为什么人也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复杂的个体?为什么人也是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釉彩淋漓不定的一种艺术?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

⑯艺术理论上有人颇以为作品因个人的境遇而有悲喜,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莫里哀一生穷愁潦倒,最后死在舞台上,却是喜剧圣手;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其乐章却华美流畅,如天际朝霞,花溪春水,浑不知人间有忧愁。有的人是奇怪的战士,受创愈重,流血愈多,他愈刻意隐藏怆痛,只让你看、也只许你看他的微笑。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透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我虽因性情所趋,一向比较偏好质木素朴之美,也不得不承认孙超所经营的精致无瑕的艺术。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经过火——但不要让你看到烟熏火燎之气,经过火——但只容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

⑰我说到哪里了?是孙超的半生?还是他的火中取莲的结晶釉?我自己也弄不分明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塑造孙超奶奶的沉勇形象,文章既从正面叙写她坚决留守家中一事,又用日本军人的表现侧面衬托。
B.作者把孙超流浪的经历称之为“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戏谑之词中饱含着作者对孙超的怜惜之情。
C.文章第⑮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究竟是不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的思考与困惑。
D.作者在第⑯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且将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
【小题2】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读来有一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奶油小生和硬汉之争”,到近年来的“拯救男孩”的呼声,以及最近的“娘气”批判,关于“男性气质”话题的讨论在学术界和舆论场由来已久,往往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甚至成为不同审美观、性别观激烈碰撞的“交锋点”。

梳理几十年来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变脉络不难发现,男性偶像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民风物故等社会现象、文化元素变迁。曾经,以“阳刚”“硬朗”著称的高仓健、成龙型“硬汉”把控了主流审美话语权。如今,外表斯文、柔美、秀气的鹿晗、蔡徐坤型“花样美男”与被赋予了“血性”“铁骨”特质的吴京、甄子丹型“猛男”平分天下。

在大众对男性的审美呈现更多元化的同时,时代幕布上的整个世界都在悄然改变。在理论界,关于气质具有多样性与可塑性的理论及其实践打破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这种二元分类体系。放眼更广阔的宏观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正在完成从单调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从匮乏到丰富的巨大跨越。可以说,多元审美正是社会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伴生品”,因为只有一个物质足够丰富的社会,才能涵养出高理解度、高尊重度、高包容度的人类文明。

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分野被证伪,审美不再拘于单一范式的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热衷所谓“男性气质”话题的探讨,与其说是呼唤“男子气概的回归”,不如说是对于健康、昂扬、阳光、向上等两性所共有的精神气质的高度认同,对于刚毅、坚卓、果敢、顽强、进取、担当等人类普世品格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矫揉造作、娱乐至上的浮躁风气与“颜即正义”的错位价值观的反感与摒弃,这样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我们应该更审慎地厘清讨论思路,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宽容与己不同的个体,避免“娘炮”“不男不女”“娘娘腔”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无论他(她)选择呈现怎样的个人风格与气质,硬朗刚强也好,细腻温柔也罢,并不妨碍他们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世界不应只有一种色彩,“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是美,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都应该受到尊重。

当然,作为一言一行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明星们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将社会责任感当作人生“标配”,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锻造优秀的品格与可贵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健康阳光、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榜样,而不只是空有颜值、缺乏内涵的“偶像”。因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榜样远比偶像更难得,也更值得追随。

(摘编自澎湃新闻《尊重多元审美 共塑阳光气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性气质”的形象之争由来已久,而且男性偶像形象随着民风物故等不断变化。
B.血性铁骨的“硬汉”“猛男”曾经是审美的主流,如今是“花样美男”占尽风骚。
C.从理论上讲,把人简单地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D.把细腻温柔秀美的男性称为“娘炮”“娘娘腔”是对人的贬损,是对人的不尊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980年代的“男性气质“之争引入,使讨论更有时代纵深感和普遍意义。
B.文章中多处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对举,比较了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C.文章以对宋词不同风格的评论为论据,论证了美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观点。
D.文章层层深入,首先剖析了社会现象,进而对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进行引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男性理应阳刚、硬朗,女性应该温柔秀气,世界因为男女的不同才更和谐稳定。
B.女性表现出硬朗刚强的气质,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C.气质不再简单地按照性别来区分,体现出了社会长期稳定繁荣带来的多元审美。
D.无论猛男、美男,如果空有高颜值,缺乏内涵,都不会成为青少年所追随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