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
直至今日,叶企孙,仍是一个罕为公众所知的人物。即便知道,对不少人而言,他也仅仅意味着一段传奇:清华大学教授,帮助抗日军民造地雷炸药。
抗战初期,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熊大缜投笔从戎,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利用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烈性炸药、地雷、雷管、无线电等军需品。后叶企孙又派一批清华师生职工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以技术支援抗日游击战。同时,他本人在天津,在日军监视下组织大学爱国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偷运至冀中供应抗日部队。
美国外交官曾深入抗日根据地考察,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称冀中的各色地雷不逊于美国的火箭,美国掌握的技术中国的晋察冀都有了。
叶企孙甚至一度考虑过亲赴冀中,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后被劝阻方才作罢。他的学生回忆:“叶先生在天津从事那些活动所冒的风险,一定程度上说比去冀中的风险还大。先生虽有慎行、冷静、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品性,但在那民族生死存亡之?,祖国需要忠勇之士的时候,他站出来了。”
国难当头,超然的教授挺身而出。在另一场灾难中,超然的叶企孙也未能幸免。
熊大缜从军后不久,被怀疑为钻入革命队伍的特务,由晋察冀军区“锄奸队”秘密逮捕并处决。此案定性为“特务”,株连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战的知识分子近百人,一律受到逮捕关押和严刑审讯。
“文革”开始后,熊大缜特务案被重新提出并进一步调查。连普通国民党员都不是的叶企孙,竟被诬为国民党中统在清华的头子,说熊大缜是受他的派遣打入根据地,他向抗日军民提供的援助,也被说成是来自国民党反动派。
院系调整中调至北大的叶企孙,被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突然受到的刺激,曾使他一度精神错乱。1968年,他被正式逮捕关押,在押期间,受过8次连续提审,写过多次“笔供”。关押一年多以后,由于“内查外调”查无实据,他被放回北大,在特务嫌疑犯的莫须有罪名下继续受到打击和监视。
当时叶企孙住进北大的一间斗室,本来风度翩翩的名教授,腰已经弯到了90度。
然而就在叶企孙身陷囹圄——后来人们称这是他生命中最晦暗的时日——被逼“交代”为什么会被国民政府选中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时,他仍坦然且不无自傲地回答:“据吾推测……是因为吾对于各门科学略知门径,且对于学者间的纠纷尚能公平处理,使能各展所长。”
他的传记作者虞昊和黄延复感慨:试问,即便在今天,能够“做到这份上”的,有几人?
叶企孙本人是哈佛大学博士,上世纪20年代,他在测定普朗克常数这一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上,获得当时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
归国后,他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并长期掌舵。他当年延聘的教师熊庆来、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吴有训等,物理系学生王淦昌、赵九章、钱伟长、钱三强、?大珩、朱光亚、周光召等,理学院其他系学生陈省身、华罗庚、袁翰青等,不下六七十人,几乎都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的精英和科学院院士。
清华教授曾昭奋赞叹此为“神话般的成绩”。
另一方面,曾教授却不得不扼腕:“然而这位泰斗的晚年却是那样地孤苦无助。”
1986年熊大缜案平反,次年,叶企孙的平反文件正式公布。1992年,海内外上百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树立铜像,1995年铜像落成。
静观此事的曾昭奋以“不无周折”形容之。尘埃落定后,让他备感神伤的却是:如今,叶先生的胸像就安放在清华?区第三教室楼那个简陋的空荡荡的门厅里,而不是像赵忠尧院士所想象那样,树立在“校园中心区”。
(选自徐百柯《民国风度》)
【小题1】下列对文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熊大缜投笔从戍亲赴抗日前线为部队制造各种军需品,映衬了叶企孙作为科学家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的铁肩道义敢于担当的形象。 |
B.美国外交官深入抗日根据地考察后撰文称美国掌握的火箭技术中国的晋察冀都有了,是指当时冀中造地雷的技术已经不亚于军工技术发达的美国。 |
C.叶企孙具有慎行、冷静、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品性,所以“文革”开始后红卫兵批斗他缺乏政治觉悟,盲目为反动的国民党政府效力。 |
D.叶企孙向关押审讯他的人解释自己何以被国民政府选中担任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那不卑不亢的口气体现了他做人的坦然与自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