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俊姑娘

贾大山

梦庄人不欺生,对我们下乡“知青”无处不好。

玲玲那年虚岁十九,那年秋天,一进村,她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村里的姑娘媳妇们,纷纷走近她,拉她的手,摸她的辫梢,看她胸前的“光荣花”。

村里的老人们夸她:“她不光脸蛋儿俊,眉眼儿俊,手指甲尖儿上都透着一股俊气。”

可是,过了不久,她便得了一个外号:“小白鞋”——平时,她总爱穿一双白力士鞋。

听到这个外号,她哭了一次。

又过了不久,她又得了一个外号:“水蛇腰”——她走路时,腰身总是微微地扭动着。

听到这个外号,她又哭了一次。

后来,又叫她“多米索”——休息时,她不“恋群”,总爱拿个歌片儿,哼着学识谱。

春天队里评工时,那些年龄和她相仿的姑娘们,有的评了八分,有的评了七分,她呢,六分半!

她又哭了,哭得很悲痛。我决定去找队长反映意见。

“队长,玲玲的工分,是不是评得太低了?”

“不低!”队长说,“评工是凭劳动,不是凭模样儿。”

于是,玲玲又多了一个外号:“六分半”。

玲玲到底是个孩子,事情过去,也就忘了,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上工,她也上工;我们写了入团申请书,她也写了入团申请书。但是我们被批了,唯独没有她!

我立刻去找团支书打听落实,她脸色一沉,说:

“入团是凭表现,不是凭模样儿。”

“她净写信!”一个黄头发姑娘说,“上月,我给她统计了一下,她一共寄了四封信!一个姑娘家,给谁写信呀?”

“还爱打电话!”一个胖胖的、脸上有雀斑的姑娘说,“最近,她往大队办公室跑了三趟,打了三个电话!一个姑娘家,给谁打电话呀?”

“她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一个长得很白净的姑娘说。

“什么问题?”我问。

“你等着!”白净姑娘跳下炕,冒着雨走了。不一会儿,拿来一件东西,猛地放到桌上:

“你看,劳动人民谁吃这个?”

我一看,是一个水果罐头瓶子,空的。

新团员公布了。这一回,她没有哭。不但没有哭,反而拿起一个歌片儿,放声地唱起来了。我想和她谈谈心,她说不用了,我已经锻炼出来了。

玲玲变得高傲了,冷淡疏远一切人;她变得懒惰了,三天两头旷工。她故意打扮得十分妖艳,呵呵地笑着、唱着,到沙岗上采野花,在田野里扑蝴蝶,尽情地放荡着自己。

她不只变得高傲了、懒惰了,而且变得很任性。那年秋天,大队决定拆掉村里那座关帝庙,让我们参加两天义务劳动。她听说了,梳洗打扮了一番,非要回城不可。我苦苦劝告,她才答应参加这次集体活动。

谁知,拆庙时,西山墙突然倒塌了,烟尘散去,玲玲不见了。找了半天,在一堆坯块瓦砾下面,看见一条辫子,一张惨白的、流血的脸。

她的伤势很重,尤其是左腿。医生说,这种骨折很难医治,弄不好,要变拐。

梦庄的空气凝固了。

沉默了几天,才听到人们的叹息声、埋怨声:

“唉,多好一个姑娘呀,拐了!”

“拆庙,拆庙,那庙拆得么?”

队长、指导员、团支书和姑娘们到医院看望了玲玲。还买了几个水果罐头。

年终的一天晚上,队里评选“五好社员”时,黄头发姑娘率先发言:

“我提一个——玲玲!”

“同意!”“赞成!”大家一齐附和着。我忍不住说:“我不同意!”

“你不同意谈谈理由!”人们一齐望着我,似乎对我很不满意。

我说,她有三个外号啊!

“扯淡!”一个小伙子,正颜正色地说,“人家爱穿白鞋,碍你什么?穿白鞋卫生!”

“就是,就是。”人们说,“至于走路爱扭腰……”

“人家扭得好看!”胖胖的、脸上有些雀斑的姑娘说,“叫我扭,我还扭不成哩!”

“就是,就是。”人们又说,“至于爱唱‘多米索’……”

“那不是毛病,而是才能!”白净姑娘很激动,站起来说,“整个梦庄,谁会识谱呀?”

我又说:“爱写信。”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姑娘们的攻击:

“爱写信也算毛病?”

姑娘们尖着嗓子,一齐冲我嚷起来,黄头发姑娘嚷得最欢。争论了一会儿,队长站起来说:

“今年的‘五好社员’,玲玲算一个,同意不?”

“同意!”大家齐声说。

“同意的举手!”

正要表决,“等等。”一个黑胡子老头站起来说,“玲玲还没出院,她,肯定得变拐么?”

“得变拐,医生说的。”几个姑娘说。

突然,一个白胡子老头,从灯影里站起来了。他紧眯着眼睛,几乎把每一个人都看了一遍,才说:

“那么,她要拐不了呢?”

人们肃然地望着他,静默了十几秒钟,一齐举起手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不对“俊姑娘”的外貌做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他人行为态度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一个阳光、纯洁、善良的美丽少女形象。
B.黑、白胡子老头对俊姑娘要变拐提出质疑,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对俊姑娘不幸遭遇缺乏同情,小说对他俩虽着墨不多,但却淋漓尽致地鞭挞了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积弊。
C.小说以事件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活动,并善于根据细节描写,把前后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事出有因,因必有果,前后呼应。
D.小说以“俊姑娘”为标题,将视角聚焦在特定时代的农村,以平静淡泊的叙事笔调描写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揭示剖析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和人际人伦生活百态。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人们对俊姑娘由喜欢到嫌恶再到宽容的态度变化,有其深刻的原因,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2: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近端午,许多人早早制定了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原本无可厚非,可许多人似乎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端午这个新定的“假”,或多或少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端午不仅是“假”,更是“节”,我们过端午节时,更应该关注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包粽子、划龙舟等是主要内容。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有民俗专家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摘编自高帆《弘扬端午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光明网”2018年6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如何过端午来说,许多人重“假”轻“节”,未关注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端午节名称丰富、起源较早,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
C.四川凉山雷波县一带的彝族人的端午节叫都阳节,有挂艾叶、包粽子等节日内容。
D.新时代端午节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们对端午节的看法入题,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
B.彝族都阳节例说明端午节非汉族独有,其习俗传承体现古今统一、时空交融。
C.文章对如何发扬端午文化问题进行横向阐发,从三方面为相关责任主体支招。
D.文章在论述端午传承的基础上,以专家建议作结,呼吁提升修养,创新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从而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
B.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传承文化提供新载体、创制新手段、赋予新内涵。
C.对端午节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因为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端午节习俗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彰显着其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钓鱼城
邱叔航
林木葳蕤,烟波迷离,行走在这条布满青苔的糙石路上,不管人们是否情愿,脚下总会叩响一串串历史的回音。
拜访探赏合川钓鱼城这片饱经战火的古战场,最好静静地坐在那株桂花树下,据说它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高龄了。煦风拂面,桂香阵阵,品一杯酽茶,抑或是一杯烈酒,倾听那精忠报国的心声,回想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儿女情长的缱绻……
风过无痕,胜景犹存,岁月却在曾经的古战场刻下了令人心碎的沧桑。那场惨烈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整整三十六年啊,连守将也先后换了五任。我无法知道,在这座不大起眼的巴渝山寨城堡里,究竟有多少血肉之躯前仆后继,才铸就了钓鱼城之战这一旷世奇迹,活生生地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
13世纪初,剽悍骁勇、强弓劲弩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攻占北非,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然而,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被罗马教皇惊呼为“上帝罚罪之鞭”的蒙古大军,却在突然之间不战而退,让欧亚非各国为此纳闷了许多年。
谜底就是“上帝罚罪之鞭”折鞭合川钓鱼城。1259年夏,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亲临钓鱼城下,他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横扫欧亚非无敌手的蒙古铁骑为何在钓鱼城不断折兵损将?十多年时间里,先后三十多万蒙军将士竟然拿不下一座只有六万多宋朝军民据守的小小城堡?谁知,蒙哥大汗尚未明白这个答案,自己却稀里糊涂成为世界上唯一战死在战场上的皇帝。蒙古汗国大汗驾崩,各路蒙军将领纷纷回师争夺汗位,欧亚非诸国之危被解除,蒙古汗国自此再也无力西征,整个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坚守,漫长的36年,合川钓鱼城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合川钓鱼城延续了大宋江山二十年,尽管钓鱼城上筑起了皇宫皇城,准备迎接南宋皇帝入川,腐朽的宋朝仍然无力逃脱灭亡的结局。
想想看,那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景,已经遍插元旗的中华版图上,唯有钓鱼城头依然宋旗飘飘。
宋朝最后一位将领自然就是合川钓鱼城中的王立了。
我无法得知王立将军当时的心境,无疑是非常纠结和异常复杂的。他的面前只有两条道路:战死沙场,城破人亡,合川钓鱼城十万军民必将生灵涂炭;顺应历史,开城降元,保存全城军民,自己却难免背负千古骂名。为了民族的统一,为了人类的和平,他最终还是选择放下战刀,在熊耳夫人通过元朝名将李德辉的巧妙斡旋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使钓鱼城免去了被彻底毁灭的浩劫。
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旗帜下,举起战刀为了和平,放下战刀何尝不是为了和平?合川钓鱼城实实在在地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和伟人的人性光辉。不出所料,王立、熊耳夫人以及协助钓鱼城化解干戈的李德辉,果真背上了千古骂名,供奉他们的牌位也在钓鱼城忠义祠里反复进出。这,既与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狭隘忠义观有关,更与社会发展史上的曲折波澜息息相关。于是王立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艳情?大义?睿智?愚昧?是人?是妖?是忠?是奸?……
清代合州知州华国英在为钓鱼城忠义祠撰联时贬损王立:“持竿以钓中原,二三人尽瘁鞠躬,直拼得蒙哥一命;把盏而浇故垒,十万众披肝沥胆,竟不图王立贰心。”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在《钓鱼城怀古》中痛斥王立和熊耳夫人:“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时未可平。”忠奸智愚,百姓心里也有一杆秤。当年华国英毁弃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的牌位后,合州百姓又捐资另建贤良祠,将他们祭祀起来。而今,贤良祠是没有了,但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的牌位仍在钓鱼城忠义祠里,足见人心向背。
历史不是橡皮泥,绝不可以后人的意念需求任意拿捏。我们既不能斩断历史,也无须掩盖历史。自然,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生命。
“雪压青松挺且直”无疑是充满阳刚的壮美,然而,雪压之下也会使古松弯下枝条,抖落一身积雪,重新获得蓬勃的生机,仍然不失刚韧兼具的伟岸。其实,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理取智与舍生取义并非对立,而是一种人生的聪慧,更是现代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合川钓鱼城果真是一部难以复制的奇书,常读常新,因为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借鉴和启示,有益于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1自然段写景,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幽静、神秘而又令人悲愤的氛围,引起下文对钓鱼城历史的回忆。
B.作者不知道钓鱼城里到底有多少人,因此对钓鱼城之战活生生地让世界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儿感到迷惑不解。
C.“遍插元旗的中华版图上,唯有钓鱼城头依然宋旗飘飘”,这是宋人的誓死抵抗、绝不屈服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悲壮。
D.第4自然段写蒙古大军突然之间不战而退,这是为了与第5自然段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增加钓鱼城的神秘感。
E. 合川钓鱼城之战是一部难以复制的奇书,它对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人性的拷问十分深刻,让人们常读常新。
【小题2】作者“阅读”钓鱼城,都“读”出了钓鱼城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阅读”钓鱼城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持续时间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几分钟。这样的特征使得在目前观测条件下,不仅是中国,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强对流天气信息的捕捉也还不够全面。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肆虐,雨量历史罕见。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灾害发生后有民众质疑,北京市气象局预报的是暴雨,平均大约100毫米。但实际降雨级别远远超过预报程度,高达190毫米。事后有专家表示,气象部门在此次特大暴雨的预报服务过程中,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同时专家也回应了质疑:气象部门预报的是暴雨,但是没想到此次雨势猛烈而集中。而且北京当地有很多因素(如三面环山的地形)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天气的影响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气象预报。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预报员做出天气预测非常困难。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天气预报中的预报准确率超过80%,而预报准确率则在20%左右。

对近年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气象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这些说法都不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我国的气象观测网络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完善的,很难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而通过推算的方式得出的更早之前的数据也并不完全准确,气象部门通常的表述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或是某些人受利益造成的。面对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用科学技术来预报分析,全社会也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

由于导致强对流天气的系统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很难被常规气象观测网到,因此非常规观测资料及其融合同化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是进行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的主要资料基础。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在攻克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上,气象工作者正努力探索。

(取材于许腾飞、吴越、贾敏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强对流天气典型特征的一项是
A.局地性强B.移动速度快C.持续时间长D.影响强度大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 ①②③④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定性 定量 驱动 捕捉B.定性 定量 推动 观察
C.定量 定性 推动 观察D.定量 定性 驱动 捕捉
【小题3】关于“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不科学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象观测网络还不完善B.观测资料不具有可比性
C.推算出的数据不尽准确D.媒体为逐利而有意曲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刻碑人
那些墓碑,往往比主人风光,活在尘世的时光,也总是比主人更久一些。
每个人,包括亡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作为人们辨识亡者身份的墓碑,每一座墓碑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在我乡的旷野上经过,你就会发现,我乡的每一座墓碑之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而你看不到的是,墓碑背后,我乡的每一位刻碑人,都是乡间卓越的书法家。这些民间书法家,大多不识几个大字,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技艺的精湛。他们将丧主家请人代笔的尺幅,紧贴在平整的石料之上,沿着纸上的文字,用朱砂,用刀笔,用凿子,渐次而深地镌刻下一个人的名字及名字覆盖下的一生。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勾点撇捺,各有方寸;篆隶行楷,皆自风流。
刻碑人多是穷苦人家出身,舍得出力气,也守得住寂寞、屏得住耐心。倘若是富贵人家的子弟,绝少从事这一行当——在世家大族眼中,这是对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身份的亵渎,往往会遭受本乡本族的排斥和疏远。但我乡历史上的碑刻名宿王久仑似乎是个例外。
我查遍了本乡志书,那些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没有留下关于久仑先生的只言片语,只有他的一首绝意仕途、颐养山林的七律。但在更民间的父老口中,他的名字和轶事却经久不衰。
在走访了我乡的诸多故老之后,我大体了解到了王久仑先生的家世以及生平:王久仑,右军后人,前清秀才,工书法,善吟诗,有刘伶醉酒之风,存高山流水之德。先生为人豪爽而不乏温和,才华冠于沂州而谦虚谨慎,时人多以结识他为荣。某一年,秋闱未折桂,名落孙山外,先生遂闭门不出三月,三月后孤身移居村外,圣贤之书尽抛,始为人刻碑。先生刻碑,自写自刻,字体多用魏,结体方严、笔画强劲,朴拙中万千变化,端正中无限风采。一时间百里刻碑之业皆为其臣服,乡人遂以“刻碑王先生”称之。久之,简称“刻碑王”。故老传闻,王久仑先生生来一对阴阳眼,一眼看阳世,一眼看阴间,能与生者言,能与亡者谈,因此,他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
王先生的故事固然是被故老们夸大了,但即便刨除掉夸大的成分,但就抛弃了功名,俯身丧葬之业来说,也足以引起后人的诧异进而敬佩了,毕竟,先生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毕竟,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都在我乡冠于一时,乡人皆以收藏一幅他的书法为荣。
关于“刻碑王”的传奇,最让人惊奇和不断传说的,是盗碑。
野史相传,民国三十五年,世道混乱,乡人填饱肚皮尚难,无暇其他。时有盗贼,辗转鲁南苏北,半月之间,夜盗王先生碑刻23座以图获利,终在徐州城被巡警查获,一时引为奇谈。消息传开,更多的蟊贼夜潜我乡,将王先生所刻之碑偷得一处不剩。何其悲痛呵——艺术向来如命似草芥的歌妓,当碑刻被视为一种艺术,就是它被金钱和利益反复转手之时。这也正是为何今日,作为一个探寻远去的刻碑匠人故事的书写者,我遍寻王碑而终无所获的原因所在了。
摊开本乡志书,面对王先生唯一流传下来的那首七律,我在想,倘若王先生知晓数十年后他辛苦所刻之碑的遭遇,他还会选择做个刻碑人吗?我在想,倘若礼请王先生刻碑的乡人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碑会遭此大劫,还会请求王先生刻碑吗?
没有人回答我。除了那座被盗贼盗走的,但却留在乡人记忆里的墓碑——据说,那是王先生为自己镌刻的墓碑;更据说,那也是先生平生所刻的最小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的不是大清国秀才王久仑,而是:刻碑人王久仑。
(选自《散文》2017.0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乡的刻碑人都是一流的书法家,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他们能创作各种碑文并将之镌刻在墓碑上,因此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
B.在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刻碑王”王久仑的只言片语,是因为王久仑出身世家望族,却从事刻碑这亵渎自己祖先和自己身份的行当。
C.乡人敬佩王久仑的原因,一是他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却抛弃功名俯身丧葬之业;二是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在本乡冠于一时。
D.这篇散文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王久仑。
【小题2】文章对盗碑有关内容的叙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刻碑人王久仑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