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小题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小题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3:4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及链接的《想北平》(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住于旧金山海滨的家,正门对着街道,街道另一侧靠近交通繁忙的日落大道。屋子的正面有两个落地窗,我将之喻为家的眼睛。

②家在湖边,可领略槛外的水月风情;家在景区,轩窗就是名胜的剪贴。莫奈在大溪地的房子,窗子的框想必填入了睡莲四季的光影和姿态。这些我岂敢奢求?家在城市,窗户面对完整的世相也蛮不错。所谓“完整”,就是既有夜莺和鹧鸪的鸣啭。也有鸦噪和鸟粪;有意气风发的慢跑,也有恶心的吐痰;既有蒲公英和松果。也有散布的空瓶罐和废纸。最大量的是遛狗图,狗的品种固然齐全,遛者服装、姿态和品性也足够丰富。每次望出去,即景是横切面;看得久了,就成纵剖面。邻居的一只苏格兰牧羊犬。酒红和雪白两色有如云图,出世不久就在林荫下学跑步,长大了爱追蝴蝶,每天两次,退休的调酒师汤姆李看它庄严走过,十多年过去,汤姆和它的爱犬,名字都立在郊外墓园。

③20多年前,我陪一位上海来的画家逛旧金山闹市的画廊,他在路上说:“俗气的画,我看了要用清水洗眼。”人间当然是俗气的,但我的窗户不必洗,早上,边往嘴里塞面包边往候车站小跑的上班族,傍晚,手交叉在胸前而不扶车把的自行车手,夕照里,穿着情侣装的老夫妇,都透出人间的安宁,尽管难免“俗气”。

④这几天,窗户摄入的画面,更教我感动。花旗松下,一个遛狗人在忙碌,狗守在他身边。他一只手操纵一个加长的夹子,收集草地上的垃圾,另一只手提着打开的塑料袋,袋里已差不多满了,是废弃在地上的报纸,餐巾、午餐盒,汤盅、咖啡杯——怪不得我的视野如此清爽,尽管因遭遇千年一遇的大旱,市政府的园林部门已关停所有自动喷灌器,草地早已枯蔫,然而一片枯黄却因剔除异物而显出坦荡和纯净,一似故土秋日成熟的稻田。而这功劳,得归于这位遛狗人。

⑤次日,又看到他埋头做同样的事。我带着好奇,向他走近。看清了,竟是位同胞,岭南人脸相,年纪70上下,岁月把机灵化为圆融,老得相当耐看。动作麻利,夹子起落,脚步紧随,他的狗狗在旁边咻咻,算是唯一的啦啦队员。我站在他旁边等候,好不容易才逮到他站直,稍事休息,我向他打招呼。他微笑着回一声哈罗。我想套近乎,互通姓名,说说天气,重点在感谢他对社区的奉献。如果他接茬,我便问问他是否属于某家教堂,来自何处,移民多久,退休前干什么。如果投机,便成为朋友,下一次交谈的地点是五个街区以外的咖啡馆。可是他马上低头忙开了,不再说闲话。这是资深上班族所养成的习惯一一干活时精神须集中。我只好打住。美好的谜,改天再解开。

一个黄昏,落日卡在花旗松叶丛里,成了可爱的大花脸。他又出现了,依然是灰蓝色夹克,夹子,垃圾袋。身边,亦步亦趋的狗。黄金一般的余晖成了背景,蔼然的光在他身体边沿镶起金边,金边洇开去,和衣服融为一体。身体移动时,仿佛有微光迸射。我紧紧贴着窗户,目光追随着他,脑海泛出一个类似的影像——我风烛残年的祖父。深秋,桉树林,黄昏,也是这样的余晖,给祖父右肩歪斜的身躯镶上光彩迷离的金边,他手里也有类似夹子的长铁针,不同的是铁针用来收集肥厚耐烧的桉树落叶,由于“文革”耽搁,他到70岁才从供销社办理了退职手续,靠一次性发放的几百元度过晚年。为了帮补家计,老人家天天在林子里收集燃料。奶奶已去世,他唯一的伴侣——老猫懒洋洋地待在家里的灶旁。相似的身影,不同的人生意蕴。

⑦我把家里的人都叫到窗前,一起向提着垃圾袋走动的老义工,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无疑是我家“眼睛”摄入的最好景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08日第07版。作者为美籍华人作家。)

(链接)

《想北平》(节选)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小题1】第②段《想北平》(节选)在选材上有相同之处,请对这样的选材进行赏析。
【小题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赏析④⑤两端。
【小题3】赏析第⑥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小题4】题目“家的眼睛”用了比喻,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同类题4

下面对课文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技巧丰富,远近、高低、动静结合,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的赞美。接着,作者即景抒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B.《师说》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古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对比彰显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批判。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前句 中“真”“浸”两字道出了对北平的爱热烈而深沉;后句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感受,他把这种爱形象化成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可以感知。)
D.《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第一段写游众山,是为了烘托此次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既总结了西山特立不群、高大出众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西山的特点相契合。

同类题5

抬头见喜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地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象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汕头市一模语文第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小题3】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