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寻求利益与互利,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动因,是人类道德的客观基础。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在我们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都可以发现大量的而非偶然或例外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动机,甚至也不带有任何互利的目的。母亲哺育儿女的无私奉献和无条件的爱,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然同情感,个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社会性义务劳动,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
为什么人类会做出这类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利益动机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所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人类的道德显然还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伦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说四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或观点的人性理论,实际上都内含了人性与道德的相关性,所谓或“善”或“恶”、或“无善无恶”、或“有善有恶”道德言说。总体上,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比,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虽然也出现了先秦荀子及以后的韩非子等人的“性恶论”,道家的“性无善恶说”,韩愈、李翔的“性善恶混说”等等不同人性观,但以儒家主流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这其中尤以孟子为最。传统儒家伦理的性善论出于对人的美德伦理的高度关切,设定人天性善良,通过既定严格的人伦秩序,以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为基点,尽力实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把自我的身心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乃人性善之种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心养气,砺精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地的仁义“大丈夫”。
在孟子等性善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德仁义和圣贤境界。设定人性本善的另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是、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孔孟儒家大都坚持一种彻底的自律型美德伦理,即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性存善端,心存道德,行之有德,成就道德。
(摘编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益和互利是人类道德行为和现象的客观基础。因而,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人们追求利益和互利的动机。 |
B.利益和互利可以解释人类一般的道德行为和现象,对非功利或超功利道德行为和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开端。若执持人伦,存心养气不断磨砺,终可成为“大丈夫”。 |
D.传统儒家学者的代表孟子认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扩大并充实它们,“四端"就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
A.文章重点从非功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并给予了较为客观详尽的解答。 |
B.文章首段列举了非功利道德的诸多行为,意在引出本文论述的重点:人的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源自人性。 |
C.文章将西方伦理学和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于人性的理解做了详尽对比,以突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意义。 |
D.文章末段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 |
A.利益和互利不能完全解释人类所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从而有必要探究人有道德的另一个源起。 |
B.方志敏、江竹筠等无数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殒身不恤是个人对信念绝对忠诚的体,是超功利道德行为。 |
C.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基本持性善论的观点,这与西方伦理学的认识有所区别。 |
D.“人皆可以为尧舜”,用孟子的性善论的道德逻辑推理来看,如果人有善性之“端”,就可以成为圣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