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欲笺心事

魏荣冰

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静静躺在那儿,尘封已久,几未开启,宛如一份珍稀标本,盈握在时光之手,成为流年幽暗甬道中的一抹光斑,生命场域中的一段绝唱

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为柔婉的部分。当黄昏潮水般涌来,夜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柔和的光芒漂白四壁,临窗展笺,凝神挥毫,在笔尖和纸张轻轻地摩擦中,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问候,对恋人的思慕,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高山流水,叮咚回响。平素尘世喧嚣中深埋心底的情愫,因了心理的松弛和山水的阻隔,在内心独白的角色暗示中,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谆谆叮咛,拳拳问候,缕缕情丝。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在洁白的信笺上轻飏曼舞;如一枚枚娇嫩的花瓣,在旷远的心空中芳香满径;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在情感的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

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手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和别具一格的书信美学。仅在名字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鸾笺、鱼书、鱼函、书柬等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形成了置邮传命、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传信、红叶传书等文化典故,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中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或孤篇卓立,或皇皇巨册,皆以一种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电话、短信、微信、E一mail、QQ、MSN,这些新兴的交流媒介和载体,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解构了传统书信的运作机制,消弥了情感交流的时空距离,彻底颠覆了传统书信生成的文化机杼和审美心理,传统书信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原本神圣的人类情感,就像流水线一样被生产、复制和传输,像一张废纸被扔在空中,短暂,易逝,速朽。技术革命带来的这种快捷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一如时代的喧嚣与浮躁,它进一步压榨和剥夺了我们内心的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

传统书信具有私密和唯一的性质,一封书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低回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吟哦、呢喃和倾诉。句斟字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疑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名字,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了千山万水的旅行。由于时空的迟滞、延缓和阻隔,写信的人和收信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焦急地盼望,无助地等待,充斥内心的忐忑,极度的喜悲,无尽的思念,在内心纵横纠葛,绕肠千结,欲说还休。当颤抖着双手打开那寄自苍茫山水间的来信,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在那封面上熟悉或者陌生的笔迹的指引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简直就是进入了一种宗教仪式,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发黄的纸页,搜寻行间若隐若现的斑斑泪痕,感觉纸页中携带的那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些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告白,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今天的时代,就像大海一次次的涨潮,似乎要将海滩上的一切席卷而去。在这可怕的惯性中,经典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一声渺茫的叹息。当代学者赵勇睿智而忧伤地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很可能会长久地生活在这样一种高度敞开同时也高度禁闭的世界里:敞开的是________,禁闭的是________。”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醮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庄严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的人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选自《2013年中国精美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请解说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光斑: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在第6段的横线里填入恰当的文字。
【小题4】简要分析第5段写与“传统书信”有关内容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10:0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 题。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

②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 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是《资治通鉴》的作者们疏忽了吗?把这个疑问暂时搁在一边,让我们继续在《资治通鉴》中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又会发现了什么?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为什么是好一点点?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

③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杜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④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 固(指司马迁和班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 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司马光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历史事件从以前的本书上剪裁过来,拼拼凑凑形成一本新书。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⑦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衰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轶事。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也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帝王行为规范的问题,与治道有关,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⑧当然,作为“史学双璧之”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史记》的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司马光二十岁考中进士,此后历仕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最后薨在 宰相的位置上。他的政治思想、政策取向对不对,可以另外讨论。但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 是最懂政治的。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历史给未来提供借鉴,以迎来更好的政治。宋神宗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有别于以往的所有史学著作。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 A 家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 B 家笔下的历史。

⑨《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摘自 2015 年 6 月 10 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   
【小题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书的两大原则(各填四字)两大原则________和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⑧段画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来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的批评。
B.“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
C.司马光批评了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
D.从政治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湎于精彩离奇的故事。
【小题4】第⑧段中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
【小题5】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那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
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B.屈原《国殇》
被收录的作品 (填写序号)
理由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修鞋摊

左 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帮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匆匆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到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个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他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他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琢磨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丑寅卯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缘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的决定用毛笔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也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的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面对老婆,老于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于这个鞋摊。尽管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老于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进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给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小枣“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写出了小枣最初的简单、淳朴,与后文的维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为了向小枣交代,老于把摆摊修鞋的原因和自己修鞋免费的决定写在了纸上,这不仅使他获得了顾客的理解,来修鞋的人也增多了。
C.老于想到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自己不会修鞋的问题,却没有及时考虑如何向自己的家人交代,这是老于和老婆离婚的一个原因。
D.小说的结尾,成为“维娜”的小枣回来了,小说到此也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春节档主力影片预售火爆程度史无前例,从影片上映前一个月就开始超前售票,最终首日预售票房高达6.6亿。据初步统计,2018春节假期7天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57.23亿元,比2017年的34.28亿元增长66.94%,观影总人次约1.44亿,同比增长58.9%。其中,国产彩片总票房为57.04亿元,占比达99.66%,可谓史上最强春节档。更值得关注的是,春节期间的电影不但有高票房,而且多数收获了好口碑,并带动国内电影产业呈现出新春“新气象”。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可以在本土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国家。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较年初増长约1万块,同比增长约23.3%,稳居世界第一位。

(摘编自《东方今报》,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首次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这意味着电影产业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重任,成为拉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曾有人担忧,面对强大的好菜坞,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不会是“养大了羊,招来了狼”?针对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2/3,这无疑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根据猫眼研究院的春节档数据硏究报告,各影片预售成绩成为春节档首日票房的重要基础。今年春节档几大电影背后都有互联网电影平台进行强势的宣发助推。比如,猫眼即通过“票务预售+线上线下宣发”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美团点评、Q0、猫眼平台超级流量及线下资源为《红海行动》 《唐人街探案2》 《捉妖记2》《熊出没变形记》等五部春节档影片提供宣发支持。猫眼的出票量在春节档初一至初六的网络出票量中占比接近6成,成为春节电影市场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无疑,政策、制作团队、营销策略、媒体攻势支持是成功的重要的外因条件。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生产的文化产品自然会得到更有效的传播。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要在本土特色的挖掘和弘扬上保持自己独特性。今后,在国际上真正受到广泛欢迎的中国电影还应是中国自己的故事,还是要练好内功,找好题材,写好剧本,演好,拍好,才可能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那种试图通过包装东方符号讨好西方观众的做法,已被证明行不通。

以《红海行动》为例,制作者把集体主义精神灌注到装备先进的蛟龙队中,让观众波动于蛟龙队员身上的爱国热情和冷静、勇毅之中,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不但创下了五年来的春节档电影最好口碑,更是被影迷评为“中国现代军事题材正确的打开方式”。《红海行动》在全国引起的观影热潮,更说明了这类电影在传播正气、弘扬正能量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电影人应该充分挖据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创作出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激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春节假期7天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57.23亿元,这应是相对于2017年全年收入的34.28亿元增长了66.94%。
B.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较此年年初增长约1万块,这无疑为2018年春节档观影总人次增加奠定了基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施行赋予了中国电影产业新重任,为国产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D.中国电影今后要练好的内功是:讲好自己的故事,找好题材,写好剧本,演好,拍好,而不是包装东方符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2018年春节档主力影片异常火爆,体现在票房收入超前高,观影总人次超前多,银幕总数空前多,观众口碑好。
B.2013至2017五年间,一线和二线城市两者的春节档票房分布占比始终高于60%,但三至至五线城市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C.猫眼在2018春节档初一至初六的网络出票量中占比接近6成,这与它采取“票务预售+线上线下宜发”的方式紧密相连。
D.看来中国电影只要挖掘出本土特色,展现出东方符号,就能激发国人的情感共鸣,并能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
E.中国电影人要想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并走向国际舞台,就必须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
【小题3】从材料来看,中国春节档电影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
【小题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小题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脱贫记
龚金星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河南省项城市付集镇双庙村人声鼎沸。村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边,20多个壮劳力甩掉棉衣,穿上胶皮裤,开始围网捕鱼。   
上午9时,一挂鞭炮“噼噼啪啪”炸响,一串串网纲在鱼塘里跳跃,村民们齐心协力,赶鱼拉网,一条条鲢鱼、鲫鱼、鲤鱼集入网底,翻滚着、跳跃着。   
此时,李银行双手摁住一条大鱼,足有五六斤重,举过头顶,大声喊着:“俺靠养鱼也能脱贫了,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48岁,爹娘给他取名“银行”,希望他一辈子不受穷,但他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因病一年内相继去世,留给李银行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的外债。18岁那年,李银行到陕西一个砖窑厂打工,不但没有挣上钱,还落下了肝病。因为穷,快30 岁了才娶上媳妇。两个儿子出生后,他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年年靠吃低保过日子。村里老少爷们也没少帮他,但还是过不去这个“穷坎”。   
双庙村因村里有两座古庙而得名,以前村民们没少去庙上烧香磕头,不但没富起来,反倒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啥我们还要吃低保?为啥我们还很贫穷?为啥我们脱不了贫?”村支部书记李民中说,“三问”在双庙村“砸”出了一个坑,大家伙不断地反思、讨论。   
村民们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整天瞎胡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要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就要先从思想上先脱贫,同时实施产业扶贫,这样才能挖掉穷根,摘掉穷帽。”项城市委书记刘昌宇说。   
找到了“穷根”,就要摘掉“穷帽”。支部“一班人”经常组织大伙读书看报,参加培训,外出考察,让贫困户先从思想上脱贫。随后,李民中发动全村“能人”,捐款集资20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3.5公里水泥路,装上了路灯,接通了自来水,村子里顿时有了“精气神”。   
2014年,李民中主动对接项城市松鑫服饰有限公司,在村里创办了两个厂房式“扶贫车间”,让一些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看着一个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李银行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找到李民中要求承包村里的坑塘养鱼。   
“人要争气,得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个样子,别人才看得起你。”李银行喷着唾沫星子说,“俺家媳妇在村服装厂上班,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咱一个大老爷们咋能光闲着等救济?”   
承包鱼塘的第一年,李银行顺风顺水,当年就见到了脱贫的希望。第二年,由于干旱和技术不过关,鱼苗全死了,赔了个精光。失败反而激发了李银行的干劲,去年春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贷了5万元小额贷款,对鱼塘进行了整修,好好学习养鱼技术,看着鱼儿一天天长大,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鱼塘里,草绿鱼肥。乡亲们喊着号子,一网捞起两千多斤,大伙为李银行两年的辛苦叫好。   
一网撒开致富路。看着盛满大盆小盂的红鲤鱼跳跃着幸福的“音符”,李银行激动地说:“我这个‘银行’,穷了半辈子,今年俺中了,全家收入三四万元,好日子真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关写双庙村杜志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喜获丰收,采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B.李银行虽然取名“银行”,但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留给他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债务。
C.双庙村的杜志民们惯于烧香磕头,游手好闲,但神仙佛祖们并没有保佑他们村富起来,双手庙村反倒成了贫困村。
D.李银行在致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承包鱼塘的第一年就看到了希望,第二年却赔了个精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腊月初八上午9点,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在一阵鞭炮声中开始赶鱼拉网,村民们齐心协力,前来帮忙。
B.乡亲们喊着号子帮李银行拉网收鱼,一网就能捞起两千多斤红鲤鱼,李银行两年的辛苦换来了丰硕成果。
C.李银行承包的鱼塘中,较大的一条鱼有五六斤重,李银行双手按住大鱼举过头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D.李银行18岁外出打工不但没有挣到钱还落下了肝病,快30岁才娶上媳妇,有了孩子后,家境更加困顿。
E. 双庙村人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天天胡闹,甚至为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村支书对此很伤心。
【小题3】这篇新闻报道,对于脱贫致富来说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