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鳞瓦上的乡愁

陶方宣

(1)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老房子上的鱼鳞瓦,心中就会升起一缕乡愁,鱼鳞瓦上的乡愁。秋天在江南旅行,沿着新安江或富春江一路走,见得最多的便是鱼鳞瓦和烟雨,雨水一路缠着我,走过徽州大走过苏南古镇,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扬州平山堂,落在姑苏寒山寺,落在皖南西递村那鳞鳞千瓣的鱼鳞瓦上,像敲着钢琴黑白的键。马思聪思乡的旋律像窗外的烟雨一样在心头弥漫。

(2)我喜欢江南山水,喜欢在江南山水间旅行,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看到一处处鱼鳞瓦覆盖的黑瓦白墙的古村落,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我要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与我心里的一种疼痛相对应,乡愁就是这种生命深处的隐痛,它总在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西递村那座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这种病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你想想看,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夜半、晚钟,还有那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温庭筠是这样;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这样。如今,我们一见到鱼鳞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顶,在中国,任何一处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棕叶与艾草、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栀子花的二丫和断角牛。

(3)鱼鳞瓦是江南的家常,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鱼鳞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建筑上的点缀,有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指向东方。

(4)我在写作此文时,雨又下起来了,但这是红尘万丈的商业都会,没有鱼鳞瓦供它敲打,就是在乡村,农民们盖房子也不再用鱼鳞瓦了,就用水泥钢筋浇注。鱼鳞瓦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我说不上,但鱼鳞瓦上的乡愁已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中国文化人精神生活中最诗意动人的部分。

(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题1】第②段中“地理”和“心理”两个词语前后不能颠倒的理由是____。
【小题2】根据文章信息,印证第②段中“(乡愁)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这句话。
“无法根治”
“传染病”
【小题3】第③段中划线句“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用了比喻,其中包含着作者情感和思想。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鱼鳞瓦”是文章的线索,“乡愁”由此展开。
B.作者内心的“疼痛”是于故乡的“封闭”和“凋残”。
C.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故乡有着作者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
D.文章超越“鱼鳞瓦”的形式意义,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
E.文章第④段写到没有“鱼鳞瓦”的“商业都会”时颇有遗憾。
F.文章情理互现,让读者深受感染的同时又引发对文化传统的思考。
【小题5】余光中曾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上面两个文本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请加以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5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画的白描法
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迄今为止,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白描画法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白描画《水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干而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涵蓄在内,不宜显露于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还会减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中。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轻率潦草。至于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于画叶梗、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于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线描,适于画花瓣。左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毛的质感。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除“白画”之外,我国古代也有人把白描画法称为“线描”。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唐朝吴道子,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褶的动感与厚度感。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德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出了琴弦描、橄榄描、竹叶描、折芦描等“十八描”的画法。然而这十八描并没有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梦梅先生指出:十八描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他针对用笔的方法,提出了悬针笔法、抽丝笔法、铁丝笔法、来无影去无踪(双尖笔法)等“用笔十法”。董梦梅先生细分的十种用笔方法,有些也适用于白描花鸟画中。
(节选自《中国画技法》)
【小题1】下列对 “白描画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白描画法是一种不著颜色的、用墨线描绘物体的画法,它体现了中国画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等最为显著的特点。
B.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其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在以线条为主的同时,也可用淡墨渲染。
C.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因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所以也有人称为“线描”。
D.白描画法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在白描画中显得尤为重要,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其画法有许多极严格的讲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白描画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能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须一丝不苟,不可草率。
B.白描画运笔宜多用中锋,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力量要内敛,这样的画涵蓄着一种霸悍的气象,有“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耐久看。
C.用白描法画禽鸟,为表现羽毛的蓬松柔软,宜用略干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为表现羽毛的质感,宜用中段略粗且落笔、收笔均较轻的线条画细毛。
D.用白描法画花卉,根据吴学让教授的示范,画叶梗、竹干等宜用起笔停笔描;画叶筋、叶片等宜用钉头鼠尾描;画花瓣则适于用连续弧线描。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白描画名家辈出,唐朝的吴道子、北宋的李公麟、明代的邹德中、清代的恽寿平以及当代擅长白描人物的董梦梅等都是白描画大家。
B.中国古代白描画的佳作很多,把线条特色发挥到极致的《维膜演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的《水仙图》等就是白描画的代表作。
C.白描画技法百花齐放,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吴道子的白描线条有了粗细轻重的变化,邹得中提出“十八描”画法,当代画家董梦梅又提出“用笔十法”。
D.白描画法在中国历史悠久,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墓的两幅帛画,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运用白描画法表现人物、畜兽等物象的白描绘画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崔 立

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32号楼501室,确实是没人居住。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贼终于撬开了房门。贼进屋后,关上门,摁亮了灯。

贼惊喜地发现,屋内居然应有尽有。贼想舒服地仰躺在沙发上,却没躺。看来真的是好久没人住了,房间里已经覆盖了厚厚一层灰,沙发上自然也不例外。

贼去翻房间,翻了好久。贼发现居然没有一分钱,贼忽然想到这屋一定是哪位领导的,是哪个想求领导办事的老板送的。贼想想,忙乎半天,居然啥都没有,不免有些沮丧。贼看了看宽敞的屋,又想到自己狭小潮湿的出租房。

于是,贼就有了另一个想法,决定暂时就在这里安家!贼又忙乎了大半天,终于把几间房都清洗、打扫了一遍。贼伸了伸懒腰,终于可以舒服地躺在席梦思床上了。贼拿着遥控器,摁亮了挂在墙上宽大的液晶电视,电视很大,贼也曾想过买一台。但贼不过就是想想,贼在商场见过,要好几万,见过一次后贼就不想去商场了。贼知道自己买不起。贼不敢去想赚多少年的钱才能去买一台回家,贼怕想得头痛。

席梦思床软绵绵的让贼想睡觉,太舒坦了,贼伸展手脚把自己摆放得像一只海龟。

门铃竟被摁响了,把贼吓了一大跳,贼直想往床底钻。不过很快贼就镇定下来了。

如果是屋主来了,定是直接开门进的。贼跑到门口,站在猫眼前看,见是一个中年妇女。

贼打开门,说:“有事吗?”中年妇女说:“我是收物业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中年妇女说:“120块。”

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100,又找了两张10块,递给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把那张100块钞票在走廊的灯光下照了照,然后点点头,收在一个包里,说:“正好啊。”贼笑笑说:“麻烦你了!”中年妇女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轻轻地松了口气。贼走进浴室,正准备脱衣服洗澡。

门铃忽然又被摁响了。贼暗自骂道:“咋这么麻烦!”骂归骂,贼还是跑到了门口,透过猫眼,见是一位老伯。

贼开了门,说:“有事吗?”老伯说:“我是收水电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

“你上月的电费是3个字,水费是2个字,一共4块钱。字数这么少,你不常回家啊?”

贼笑笑,说:“前段时间出差,刚回来。这个月字数肯定会多的。”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5块,说:“就给你5块吧,别找了。”

老伯说:“别,我可是共产党员,党员是绝不贪污的。”老伯硬是摸出枚硬币递给贼。

贼笑笑,说:“麻烦你了!”老伯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关了门口房间的灯。贼终于可以美美地去洗澡了。

洗完,贼又舒坦地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贼在软软的床上第一次睡到了大天亮,贼难得睡得这么舒服。贼睡醒后,还是觉得晚上来安全些,领导要来至多也是白天来,贼白天就去外面走走逛逛。

贼下楼时,碰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中年妇女笑笑,说:“对,去上班。”贼在小区门口又遇到了老伯,老伯也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老伯也笑笑,说:“对,去上班。”

贼似乎就在501室安了家,早出晚归。贼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终于出现了意外。意外就是领导在一个晚上过来了。

领导打开门时,贼还正躺在床上美美地看着电影。贼听到了门被打开的声音,但已来不及逃跑。因为领导已站在贼面前,领导一脸威严地问贼:“你是谁?为什么跑到我家来?”

贼一激灵说:“你是谁啊?怎么闯到我家来了?”

领导眉头皱了皱,还真没人敢和自己这么说过话,领导面色已经变得很难看了,领导说:“你再不说为什么跑到我家来,我就喊人啦!”

贼不是领导的下属,所以贼不吃领导这一套,贼说:“这些话好像是该我问你的吧?”

领导终于忍无可忍,大步跑到门口,打开了房门,喊:“来人啊,抓贼啊!”

贼也跑到了门口,喊:“来人啊,抓贼啊!”

很快就有人听到喊声跑来了,其中就有中年妇女和老伯。

领导看见人来了,就指着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却不动。贼也指着领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一下就扑向领导,最积极的是中年妇女和老伯。中年妇女和几个小伙使劲把肥胖的领导摁倒在地上,中年妇女喊:“看你不老实,还诬陷人。”中年妇女抬起头,朝贼笑笑:“怎么样?物业费没白交吧!”

贼笑笑,点了点头,表示感谢。领导被捆绑了起来,押送去派出所,领导看着贼说:“有本事你别跑!”站在一旁的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说:“看你不老实,还敢威胁人!”

有个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老实点!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开头,不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更是为后文贼撬开房门入室居住做了充分铺垫。
B.贼为了安心居住,把房间都清洗、打扫了一遍,交了物业费与水电费并下楼逛逛,这种形神兼备的表演使人物特别符合生活真实。
C.小说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都表现了人们对领导诬陷并威胁好人的义愤填膺。
D.本文截取一个个片段,情节层层铺垫,结尾意外突转,意料之外的结尾能感染读者,引人深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题2】小说中的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题3】崔立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较注重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且故事具有丰富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山海经》中出现的空间可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颗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节选自2017年08月04日《光明日报》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
B.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为起点。
C.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满了敬畏。
D.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绿水青山”的内涵。
B.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至敬畏。
C.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作用。
D.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B.《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C.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想象。
D.在古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兴亡都有关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无情不作诗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为什么王熙凤就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凤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二”相关文字,推断下面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小题2】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二”内容的一项是
A.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小题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提到中国古代史志、经书等文字典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人编撰的《四库全书》堪称经典,它分经史子集四部,如《论语》《孟子》归入经部,《史记》《资治通鉴》归入史部。
B.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等都有严格规定。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按字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C.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诗风——“建安风骨”,他们的诗歌代表作有《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等。
D.盛唐是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人及其代表作可谓耳熟能详,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