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闻一多(注):从唯美主义诗人到民主斗士
郝逸林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影响,1922年创作的旧体诗《忆菊》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情怀和诗人的梦,并且展现出古典诗人陶渊明菊花式高洁的形象。闻一多寄寓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这是当时闻一多对文学的态度和对自我品质的一种解读。
闻一多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于诗歌和格律的看法。他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提及了“以美为艺术之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这是一种纯艺术主义的思想。此外,闻一多还很重视诗歌的音节、格律,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诗的格律》,阐释了他关于诗歌格律的文艺思想——“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思想使得他创作出的诗歌在艺术上更美更雅。他一直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诗的外表形式”,他主张诗的形态和思想的优美要统一起来,反对诗歌平民化。他认为,将诗歌还原为平民化会抹杀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在此阶段,闻一多的文学作品注重艺术与精神的结合。如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不仅表现出了一种处在颓废中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也是他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此后闻一多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整理,汇集成《古典新义》。必须指出的是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其实是解决本民族的困境。他在1943年给臧克家的信中说道:“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闻一多早期的纯粹唯美主义思想随着社会动荡、人民凄苦和抗战的爆发而慢慢融入了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闻一多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的一员,参与和领导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闻一多的品格中开始有了星火般蔓延的爱国烈火。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身在异国,感受最深的是来自美国的种族歧视,这使得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滋长。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写出了《洗衣歌》来表达对于美帝国主义的抗争,他追求自由民主,反对歧视,反对压迫。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闻一多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国。
闻一多归国后,面对军阀镇压学生所酿成的血案,闻一多拍案而起,他说:“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不仅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这时的闻一多将文学创作和爱国思想相结合,不再仅仅追求纯美的艺术,而将视线放在了动荡的时局和苦难的大众身上。闻一多写的著名讨伐檄文《兽·人·鬼》,就是针对1945年12月1日发生于昆明的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的“一二·一”惨案而写的。面对国民党的暴行,闻一多义愤填膺,指出了人和兽势不两立,并且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
自此,闻一多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完成了由“学者”向“民主战士”的根本转变。1946年,闻一多积极筹备李公朴追悼大会期间,昆明街头人心惶惶,并风传闻一多将会是被暗杀的二号人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多朋友都劝说闻一多不要过于积极地参与追悼李公朴的活动,以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但是闻一多在生死抉择面前毫无畏惧,依旧选择了前去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那锋利的言语直指国民党反动派,他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如果说闻一多前期是用笔写出了唯美的诗篇,那么后期的闻一多则是用生命写出了追求真理的诗篇!
(选自《党史文汇》,有删改)
(注)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忆菊》是闻一多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尊崇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旧体诗的喜爱。
B.文章列举了闻一多与梁实秋、臧克家等人的通信内容,目的是告诉人们他与这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三个人共同的艺术追求。
C.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已表现出心怀天下的志向,参与五四运动更让他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获得经验,为成为民主斗士奠定了基础。
D.《兽·人·鬼》的题目就包含了作者的爱憎:“兽”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鬼”指杀害学生的国民党帮凶。
E. 闻一多敢于面对严酷的生活现实,为了人民民主,勇敢地走上了一条与黑暗势力抗争的道路,闻一多的这种变化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10: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包括豫中西的王湾三期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晋西南的陶寺文化和陶寺晚期文化,以及关中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等。而龙山时代的北方文化只有一个,即老虎山文化。其实这些文化都属于广义的中原龙山文化范畴。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受到海岱龙山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中原和北方诸龙山时代文化,均可以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期,前后期的变化以临汾盆地最剧:龙山后期,原本无鬲的临汾盆地出现大量陶鬲,陶寺文化也就因此而变为陶寺晚期文化,这与老虎山文化的强力南下有关,说明北方和晋西南之间发生了冲突战争。
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不止到达晋西南,类似的陶鬲、细石器镞和卜骨还进一步渗透进后岗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等当中,理当给这些地区带来一定压力。稍后王湾三期文化向豫南和江汉地区的剧烈扩张影响,或可视为是来自北方压力的余波。
北方地区自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以来,石城猛增,战争频繁,父系家族突显,显示和东方地区一样开始了社会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墓葬多无随葬品,绝大多数石城不过是御敌之普通石围聚落,这种长期廷续的社会发展和文明化方式,可以概括为“北方模式”,与“中原模式”相对。
中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开端于更早的庙底沟时代,而于铜石并用时代明显加快了步伐。中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专门武器除铖外还增加了矛、石镞等,精整、量大、形态多样,反映战争专门化程度、惨烈程度空前提升。
北方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亚文化,在公元前5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漫长时间里,基本都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在中原的带动和影响之下发展。但公元前约2200年以后,北方文化迅速强大并对中原产生强烈影响,其深层原因当在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当中寻找。
北方较中原冬季更为干冷,发展农业的条件有限,狩猎采集和畜牧业程度明显高于中原;北方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对动植物资源及其经济形态的影响程度也远甚于中原。这就决定了北方地区不容易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差异,而且锤炼了北方人相对习于流动、坚韧不拔、勇敢强悍的集体性格。而中原处于早期中国的核心位置,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都大致适中,使得中原“发展到成熟的文明社会——晚期夏王朝阶段”。
北方地区地处边缘,积淀有限,最终也只是将其文化要素融入中原,并未能长期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中原地区居“天下之中”,只有这里才具备兴盛时影响全局、低谷时博采众长的特殊条件。这是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的缘由。
(摘编自韩建业《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化分布比同属于广义的龙山文化的北方文化分布复杂,因前者诞生的时间比后者早。
B.老虎山文化向中原文化地区广泛渗透,给中原地区带来压力,其后,北方王湾三期文化又向豫南等地扩张。
C.公元前约2200年之前北方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公元前约2200年之后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
D.老虎山文化的一些现象表明北方社会发生了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龙山时代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文明进行阐述,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历史背景。
B.文章主要从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的角度,阐述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融合。
C.文章对“中原模式”和“北方模式”这两种文明模式进行比较,论证了“中原模式”优于“北方模式”的观点。
D.文章从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山文化后期,临汾地区出现原本没有的陶鬲,这与北方老虎山文化南下渗透有密切关系。
B.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武器精整、量大、形态多样,这表明,战争的专业化和惨烈程度很高。
C.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没有显著差异的地区,其气候对经济形态的影响较大。
D.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原因是中原具有有利的地理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地沟油”?
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类劣质食用油的统称
狭义: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源浮物或饭店的剩饭剩菜(即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
广义:除狭义外,还包括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的油、还有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超过一定次数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地沟油”中除铅、油、黄曲霉素等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外,在炼制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还会产生苯丙芘等致癌物质。
它是健康的大敌,其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一般提炼无法除去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食用后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甚至胃癌、肠癌等疾病。

消费者鉴别方法
●看透明度
●闻味道
●尝异味等
材料二:
新华社沈阳7月7日电(记者石庆伟、罗捷) 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沈阳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以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这个月,用于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一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将进行调试和试生产,年底前投入使用。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关正君表示,沈阳市将建设规范统一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队伍,配备统一的专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时定点上门收集,集中运至处理厂。全程在线监管,不给非法收运者可乘之机,防止收运过程跑冒滴漏。
在餐厨垃圾没有进行集中收运和处理时,餐厨废弃物主要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如混入生活垃圾、喂养畜禽、非法提炼地沟油等)被消纳掉。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后,可能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回餐桌。长期食用这种油脂会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多种癌症。
关正君表示,因餐厨垃圾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管理,目前管理比较薄弱。建设受政府监管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使餐厨废弃物流转的全过程置于监控、监管之下,是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有效途径。
(摘自新华社《沈阳将“闭环式”处理垃圾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
材料三:
10月30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是全国首次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记者在位于奉贤区的这一中石化加油站看到,这里新增了两个生物柴油的加油箱。价格显示,一般柴油售价6.02元/升;而B5生物柴油打9.5折,售价为5.72元/升。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按这次有20辆环卫车、每辆车加注60升计算,一天就有1200升生物柴油被消耗掉。从30日开始,这里和浦东的另一个加油站都已存储了10吨生物柴油,预计四五天就能加注完毕。
所谓B5生物柴油,指的是将5%左右的生物柴油,与95%的石油柴油混合的调和燃料。而这一加油站的生物柴油,正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餐厨废弃油脂,也就是“地沟油”。为推动餐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再利用、阻击其回流餐桌,上海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在公交车等车辆上试用这种生物柴油。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上海已有104辆公交车使用了生物柴油,累计运行了1560.72万公里,消耗混合燃料583.9万升;32辆环卫车累计运行8.31万公里,消耗生物柴油2.38万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介绍,这些车辆使用了B5类型的“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后,发动机运行正常;氮氧化物排放与石化柴油相当;重金属以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
不过,仅是在单位车辆上的示范应用,还不算是正式打通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表示,“地沟油”能进入中石化的加油站,向社会车辆开放,是资源化再利用的关键一步,将为“地沟油”打开市场、获得公众认可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网《“地沟油”首入加油站阻击回流餐桌需“疏堵结合”》)
材料四:
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长效监管的宣传工作,树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理念。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部门依法监管、行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监督的群防群治局面。
(摘自《成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小题1】下列对“地沟油”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沟油既是指利用下水道中的泔水提炼的油,也包括利用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炼制的油以及反复利用后剩余的油。
B.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一般提炼后无法根除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以,即使经过一般提炼,也不能食用。
C.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成“地沟油”后消费者无法辨别,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新回到餐桌,影响人们的健康。
D.人们谈虎色变的“地沟油”已被合理利用,上海市部分公交车已开始使用“地沟油”与石油柴油混合做的动力燃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地沟油的定义、范畴、危害、辨别方法,简洁清晰;材料二介绍了沈阳市全面无公害处理餐厨垃圾的情况。
B.沈阳市是我国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控制不法分子收运。
C.将利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与成品油混合而成的B5生物柴油,不仅价格低,而且降低了污染气体排放。
D.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是全国首次让B5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的加油站,这说明B5生物柴油获得了公众认可。
【小题3】如何才能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但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用来拴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碑上刻字,大概应追到西汉晚期,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形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的。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古代刻石中,极少有名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经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选自《谈制论形说碑碣》)

材料二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在一起的。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其反面则称为碑阴。有些较厚的碑版,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姓名、字和出钱数。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成一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以碑座为例,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材料三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为此,特别成立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1951年8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于是在病床上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因此,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纪念碑于1952年正式动工,1958年建设完成。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用庑殿顶形式,碑身高大,用天然花岗石镶面。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自身的伟大。”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经幢:幢的读音为“chuáng”。
【小题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小题4】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河北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宋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考古发现,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而碑阴刻有。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C.河南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意味着此碑的碑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的背面,是唐代的,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B.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C.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小题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
【小题7】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爷的心愿

柴双政

嫩娃谈了三个女朋友兵爷都不满意。

嫩娃是兵爷的亲孙子。兵爷是嫩娃对爷爷的敬称。爷爷是抗战老兵,身高一米九零,即使活到九十五岁,拄着拐杖走路也是腰板挺直。嫩娃把爷爷称兵爷,是调侃中满含敬佩。嫩娃是兵爷对孙子的爱称。嫩娃是名牌大学学生,学计算机,身高一米六五,走路拖泥带水。兵爷把孙子叫嫩娃,是疼爱中略有不满。

大二开始,嫩娃就陆陆续续往家里领女朋友。领回家,先直奔爷爷房间让兵爷过目。兵爷总会把嫩蛙的女朋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量三五个来回,然后并不说话,而是用见面礼的金额表达自己的判分。

嫩娃领回的第一个是四川姑娘,细胳膊细腿,小巧玲珑。嫩娃用不断搓手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满意。

但是兵爷的见面礼是十元!

嫩娃领回的第二个是江浙姑娘,吴侬软语,莺莺燕燕。嫩娃用佝偻着腰,围着姑娘不停地转圈的夸张方式向兵爷宣示自己的欢心.

可是爷爷的见面礼依然是十元!

嫩娃领回的第三个是东北姑娘,一听到姑娘的家乡,兵爷一个鲤鱼打挺就从床上弹了起来,可一打量那姑娘,兵爷就不停地咳嗽。

见面礼就当然还是十元.

这次,嫩娃不再像前两次那样调侃着问,兵爷,这个妹纸肿么了?大大的打赏有木有?而是奇怪了,结巴了,愤怒了:“兵!兵!兵爷啊,你还不满意啊,她可是我们的班花,我们全班都说她长得像章子怡!”

张什么?兵爷没有听懂。

“兵爷,您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孙媳妇?您老给指条明路,好让属下按图索骥!”嫩娃腔带哭音。

兵爷吸一口烟,说:“我早就说过了,咱们家该换种了,不能再生个娃娃,像个猴儿,打起仗来……”

嫩娃立刻打断兵爷,抢白道:“你又要说中条山战役了吧,又要说你们排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了吧,又要说身大力不亏,多杀鬼子保自己了吧,又要说拼到最后就剩下你和大贵两个大块头了吧!告诉您吧兵爷,那是你们国民党无能!打仗是要靠机灵、靠智慧的,不是光靠大块头硬拼的!您整天看电视,您看看人家《雪豹》里的周卫国,靠的就是学问,文章就是一小鲜肉嘛!再说了,现在打仗都在计算机上,人连面都不见,要那大块头傻不拉叽的有什么用?你就是个施瓦辛格,就是个人猿泰山,就是个变形金刚,就是个哥斯拉,一导弹也给轰没了!还说什么换种,粗不粗俗啊!再说了,要换种您给我爸说呀,我妈才一米五零,一米五零能生我这么一个一米六五的猴崽子就不错了!没有把我生成侏儒您就万幸吧!您叫我找一个高大威猛的,般配吗?人家能看上咱这小身板吗?……”

嫩娃突然不敢说了,因为他看见爷爷满脸抽搐,嘴唇哆嗦,手也颤抖着摸索拐杖……嫩娃知道自己话说多了,话说过了,尤其是说“我妈”的那几句,那是戳到“文革”留给兵爷的一辈子的隐痛了。

就在嫩娃抱头“猴”窜出兵爷房间的同时,兵爷的拐杖也箭般地追出,不过毕竟人老力衰,强弩之末,拐杖不及嫩娃的速度,很快瘫软落地。但是,兵爷的吼声还是追入嫩娃的耳鼓:“滚!滚!你他娘的和电视剧一样屁话连天!”

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的第二天,嫩娃接到父亲的电话:“你爷快不行了,想你,赶快回来看看你爷!”父亲沉吟一下又说,“带上你的对象!”

在兵爷咽气前,嫩娃终于带着对象赶回到家中。听说姑娘家在内蒙,在儿子和嫩娃的帮助下,兵爷使劲儿抬起了身子,错动眼珠打量了一番姑娘,也不知道是满意还是回光返照,兵爷双目含津,眼睛有了不一样的光亮。兵爷还用尽全力扭头示意了一下枕头。

枕下赫然放着一万零一元的红包!

出了兵爷的房门,高高大大的内蒙姑娘将红包双手递给泪眼婆娑的嫩娃。嫩娃一推,看着她说:“你拿上吧,谢谢你急我之困,满足了爷爷的心愿,这个就权当是给你的租赁费!”

“我一分钱也不要!我什么钱都不要!”姑娘涨红了脸,望着公司里的这个叱咤风云的Ⅳ精英,深情地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次写兵爷“不满意”,既设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兵爷与嫩娃的争吵作铺垫。
B.小说中嫩娃对兵爷的抢白,对比了不同时期的战争特点,生动形象地从侧面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国防科技的进步。
C.“扔拐杖”“吼”表现了兵爷脾气暴躁的一面,选孙媳妇一心考虑打仗需求,则表现了他这位老兵的战斗情怀。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又诙谐幽默,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空间,便于读者对故事进行审美再创造。
【小题2】小说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试就主要人物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小题3】小说结尾(两段)具有喜剧的诙谐之趣,试结合内容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

①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

②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

③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④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

⑤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

⑥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⑦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
B.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
C.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
D.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