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披一袭风行走的父亲

段奇清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乡人们看来,风是缘起于每一个生命的。

一个生命孕育时,这个生命的一缕风也就孕育了。一个人出生时,这个人的一缕风也就诞生了。家乡人或许不懂得“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但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与身边的庄稼树木摇曳起的一缕风相呼应。“春风桃李繁,夏浦荷莲间”,有人生命的一缕风是杨柳风,有人是一缕槐树风,有人则是一缕荷莲风……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却是桃李风

奶奶对我说,父亲还年幼时,就爱在或红或紫或黄的蒲公英花、雪白的地米菜花、粉黄的马齿苋花等摇曳起的一缕缕风中奔跑。那些花身下窄小的田埂,因雨水的淋漓变得极为滑溜,父亲却披一袭风如履平地。他是到麦地里去觅桃树苗的——被扔在灰塘中的桃核,连同草木灰在麦子播种前被运送到田里。春天一到,几番春风春雨后,桃核便破土长成了小桃苗。父亲便把它们挖了回来,栽种到门前的菜园里。只三年工夫,挖来时不过半尺高的桃苗就刷刷长得屋檐般高了,也开始了它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开花结果。在我七八岁时,那桃树已长成有几根粗壮枝条的大桃树了。

十岁那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菜地里桃树的枝条在动,最初我还以为是风吹动着枝条。可转念一想,不对,其他的树枝纹丝不动,根本就没有风啊!我这才知道是有顽皮嘴馋的孩子爬上树去在偷摘桃子呢!我拿了一根竹竿正要去捅那孩子的屁股,忽然一阵风起,原来正在院子里编竹筐的父亲一把拽住了我,说:“清儿,不要吓着了孩子,你一阵风儿地卷过去,会把孩子吓得从树上掉下来的。”

待到那孩子安全地从桃树上溜下来时,我发现是村西头的小东。这时父亲披着一袭温和的风走了过去,轻抚着小东的头说:“它们还没成熟呢,吃了这些毛桃子小肚肚儿会非常痛的。

等到它们熟了,让清哥哥帮你摘,行吗?”这时,有风吹得桃树枝条柔柔地摇动着,我想:这风一定是父亲的一缕风。

后来,改革开放,由于父亲擅长种桃,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村子里便有了第一个桃园。村上有一位盲婆婆,我叫她杨四奶奶,后来她连耳朵也听不太清了。夏日,杨四奶奶会坐在村头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享受一阵阵清凉的风。要是父亲去桃林,或从桃林回到村里,离杨四奶奶坐的地方尚有十多步远,杨四奶奶就会说:“是清儿他爹来了。”我非常惊奇,问杨四奶奶:“您怎么知道是我父亲?”她说:“我虽说看不到你父亲的模样儿,也听不准他的脚步声,但我认识他的风。他的风不快不慢,带着桃树的阳刚之气,却也不乏温顺,还有着桃子的芬芳与甜蜜。”

杨四奶奶是早些年逃荒从外地来到村子里的,对于孤身一人的她,父亲平素总会接济,每到桃子成熟时,父亲还会用篮子装了那些个儿大,脸蛋红红的,直冒着甜滋滋的气味儿的桃子对我说:“清儿,把这些桃子给杨四奶奶送去。”

父亲的桃园每年都丰收,不几年我们家也就成了村上的富裕人家。这时有乡亲们也要种植桃子,父亲会选择最好的桃苗给他们送过去。从耘地、下肥,到整垄、栽种,甚或防虫治病,父亲都会手把手地教。

后来,村里要种桃的人越来越多,父亲索性办起了夜校,自编了课本,在一家印刷厂印制了许多本,免费发到他们手中。每到夜晚,一盏盏煤油灯下,有关种桃的技艺,会被父亲娓娓道来,就像一缕缕风穿过千亩桃林,带着桃树枝枝叶叶的甜蜜和晖光,漫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融入乡亲们的心田,催生出乡亲们的美好日子和幸福生活。

不出两年,父亲便是桃李满村庄了,乡亲们一座座或大或小的桃园,都有桃树葳蕤地摇曳满树繁枝于明媚的阳光与和煦的风中。乡亲们富裕了,也不忘帮助困难的人,他们就像一片片枝叶相扶,花朵相映的桃林,借着一阵阵和谐善良的风,让扶危济困蔚然成风。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虽说我离开家乡已很久了,父亲离开我们也已很多年了,但我还会常常回到家乡去沐浴那清新的永远不可忘怀的风,或伫足回望父亲的风。这时,我都能感觉到父亲正披一袭风,依然像当年一样,将他那慈爱温暖的风洒满我的心田……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乡人们相信每个人都对应着一缕风,然后引用古诗句来证明这种对应关系。
B.本文选材典型,描写父亲时,采用正侧结合的方法,增强了真实感和感染力。
C.文章描写盲眼且听力不佳的杨四奶奶靠着感觉辨识父亲,这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
D.文章精心描绘了各种“风”的艺术画面,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题2】第一段中画线句“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却是桃李风”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父亲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1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国家战略高度上来对待。“脱实向虚”在投资市场上的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过于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该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资产管理行业应积极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投资原则,倡导、引导和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也有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我们提出“新实体经济”这一概念。
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简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重新定义,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所以两者并不对立,是一种递进关系。
我们一直在说“振兴实体经济”,只有能够转型、升级的传统实体经济才存在振兴的意义,老旧而无进步潜力的实体经济并不值得去振兴;其次,我们应厘清并扩展实体经济的范畴。过去一提到实体经济,就想到工厂冒烟或者中国制造。但事实上有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实体,比如说现代农业,怎样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以及客户定制化的服务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农业是新实体经济,也都应该划入“新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不是用实体这个老概念,把这些新产业对立起来。
发展新实体经济,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本身也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金融和资本市场需要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风险投资、信用融资、较高估值的退出机制。过去对于互联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如此,未来对认知科技更是积极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必须不断被提升和超越。新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未来,培育其壮大发展,不仅是改造提升传统部门,更要围绕分享经济、认知科技等打造发展“新引擎”,借助资本力量,培育出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传统行业提供新出路的创新企业来。
(摘编自王广宇《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
B.“脱实向虚”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C.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是“新实体经济”,二者不是对立的。
D.从如何让农产品跟农业工业化加工结合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不属于新实体经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实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基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B.作者将“新实体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比较,指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C.作者谈振兴实体经济时强调:要看实体经济是否有潜力,要厘清并扩展其范畴。
D.对于新实体经济,文章先引入概念,接着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投资市场重视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追求短期利润,就能实现“脱虚向实”。
B.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原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C.发展新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也是财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D.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要有提升超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江口镇的千亩荷花悄然绽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现赏,享受夏日清凉韵味。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县城发展的热点,大大小小的县镇都在发展旅游产业。然而,红火的背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排斥农民的主体地位,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建立在本地乡土文化之上,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近年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持续丰富大众文娱活动到额同时,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透过乡村旅游的火热,同质化、挤占农民利益等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材料二:
2012-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变化情况

注:据悉,201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2.0%、26.2%,其中,2013年、2015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各指标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
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已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材料三:
资本下乡不能挤占农民利益
当前,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
然而,有些地方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题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材料四:
守住乡土文化才有特色乡村游
“民俗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11月19日,在浙江临安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旅游专家Vagnetti表示,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文景观,才能进一步推动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形成。”在当日的论坛上,Vagnetti从西方乡村旅游经验出发,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
Vagnetti在论坛上指出,意大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钢铁水泥建造的,很多古老的村庄以最原始的状态保存了下来。
她以意大利一个山区村庄为例,一个只有几十位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小村庄,依靠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羊毛制成的工艺品,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就是当地的人文景观带动经济的案例之一,民俗活动就是人文景观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经济的核心。” Vagnetti表示。
针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Vagnetti认为,只要人们心里依旧保存着那份对乡村的热爱与回忆,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就会走出一味模仿西方带来的困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县域发展的热点是乡村旅游,虽然目前存在同质化和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但它依然是某些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
B.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在2016年增长了80%,接近2015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83.3%。
C.根据材料二中接待人次、增长率、年份等三项,我们能清楚了解近五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有利于研究农村旅游经济。
D.根据材料二可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呈现波浪式的变化,2016年增长率为9.1%,2017年的增长率一定高于2016年。
E. 根据材料,2016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缓慢,其原因应该是乡村旅游产业挤占农民利益和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
【小题3】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千米,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着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千米,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的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选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2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商周时期已出现形制完备的实用印章,但直至明初,篆刻才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形成了艺术流派。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明代及清初倡导的“印中求印”,邓石如等艺术家发展为“印从书出”,篆刻面貌为之一新,此后赵之谦、黄士陵等人”印外求印”的努力,则让篆刻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清代中期以后,篆刻家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此时篆刻的地域性才被打破,成为真正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形态。民国时期,篆刻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度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之快,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精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篆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科艺术中如何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当下的篆刻艺术应进一步拓宽“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创新表现内容与形式。“印外求印”最初的概念,主要是指从金石学范畴之内、印章之外,寻求新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如借鉴青铜器,古文字等,后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艺术领域。目前,艺术创作的空间无比宽阔,各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更加多样,这为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问。譬如,以前少有入印的印刷体文字,经过印化后,也可以成为篆刻的表现形式;以前少有人采用的创作手段,如铸造之类,也可以引入篆刻创作的范畴;在历史的空间中尘封已久的陶印,其独特的可塑性被重新挖掘,从内容形制到彩釉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中式审美,并作为文创产品进入现代生活,此外,印章的文字内容也可以进行调整变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篆刻一直被视为书法、绘画的附庸,可以说,直到专业篆刻展览出现之前,篆刻的独立性都未能得以完整体现,故其文字内容势必会受到局限。篆刻艺术早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其文字内容也应适当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更多以往所不用但能真实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热词”“俗语”等,也可以进入篆刻家的视野,从而让篆刻艺术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为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前贤经典是艺术创作的圭臬,然而,绝不能将其视作顶点,艺术上的进步永无止境。

在艺术的汪洋大海里,篆刻是其中一朵浪花。但若能激起一朵接一朵浪花的活力,也足以产生新的浪潮,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摘编自曾呆《激发篆刻的时代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于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
B.从“印中求印”到“印外求印”足形式和手法的创新,也足篆刻艺术创作空间的扩展。
C.铸造、陶印等新形式融人到创作中,才使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D.能够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俗语”等融入篆刻艺术,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篆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具体梳理了篆刻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了篆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B.文章第二段承上启下,提出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应该在篆刻艺术中充分展现的思考。
C.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多样化,使篆刻创作空间不断扩大。
D.文章整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思路,论证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篆刻的时代活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刻在明初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艺术流派,但至今仍是书法、绘画的附庸。
B.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内容精彩,打破地域限制,是民国时期篆刻发展到高峰的原因。
C.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刻中要得到充分的展现,全靠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创新。
D.篆刻的文字内容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才有可能促进篆刻的独泣性得到完整的体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能不能”的问题,这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没有经济能力,消费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愿意不愿意”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即消费伦理问题。消费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消费自由又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例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等。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世界为什么会生产出那么多物品,以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压力?追根溯源,无节制的消费需求是重要原因,而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无节制对利润的追求,又加剧了这种压力。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加强消费伦理建设,反对消费主义,通过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的方式和内容,去减少这种压力,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国有13亿多人口,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制度,也要发动群众支持并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以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引领消费。
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是不同的,有的消耗得少,有的消耗得多。要倡导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引导大众追求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例如在交通出行方式上,倡导和鼓励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许多社会成员进入了“不差钱”的新阶段,手头宽裕了,在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就更为“任性”。其中,不少消费者认为“我只要有钱,如何消费是我的自由”。但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还必须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在对消费的经济考量的同时,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得好,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公众的。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消费的目的都应该是正当、正常、公平的,而不应该是奢靡、过度、标签化、错乱、攀比、超前、破坏生态的,一句话,消费伦理的构建与引导,应该是个体意识的合理反映,也应该体现社会伦理的自觉需求。
为了更有放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日益增长的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经济模式代表着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社会发展方向。它要求消费者支持废品回收和再生资源的使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当更多消费者以支持废品回收和再生资源的使用为己任,以环保为策,那将使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难题迎刃而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节选自周中之《引领现代生活的消费伦理学》)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生产出那么多物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压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节制的消费需求。
B.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制度,也要发动群众来参与。
C.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有的少、有的多,我们要引导大众追求资源消耗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
D.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消费的目的都应该是正当、正常、公平的,既要对消费的经济考量,又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题2】下面对有关“消费伦理”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加强消费伦理建设,要反对消费主义,去选择绿色消费的方式和内容,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B.中国需要加强消费伦理建设,因为中国有13亿多人口,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较大。
C.改革开放以后,消费伦理建设却非常落后,如许多手头宽裕的人,一直认为“我只要有钱,如何消费是我的自由”。
D.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能减轻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促进消费伦理建设。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消费伦理问题,其实就是消费行为中的“愿意不愿意”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B.如果没有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引领消费,那人们的消费就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C.如果人们能更多地选择低碳、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出行,也就体现了绿色消费。
D.消费者若能认识到废品回收和再生资源的重要性,也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