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 ,它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综合、直观、凝练是其主要特征。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以原著文本为载体,这些评点语言通常简短却又切中肯綮,与原著融为一体,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D.传统意义上的“评点”是以用笔书写的文字为主要外在形态,近现代以后,随着视听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在文艺评论领域逐渐式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评论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影响。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评论者,他们产生于互联网,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评论的价值。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进而使评论以全新的高度成为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重要环节。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就目前而言,“弹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文字内容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相信日后“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5:1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哲学名词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这一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一旦量的变化超出这个界限,原来的“度”就被破坏,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转化为另一种事物。由此看来,“度”就是事物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比如说,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到0 ℃即从液体转化为固体,我们称之为“冰”;加热到100 ℃即从液体转化为气体,我们称之为“汽”;只要温度保持在0 ℃到100 ℃之间,那么水就会保持液态,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水”。这里的0 ℃和100 ℃,也就是保持水的属性的度,一旦超过100℃或低于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所谓“过犹不及”,也就是这个道理。从此出发,人们总结出“凡事有度”这样一种为人处事的学问,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这种发展和变化往往有可能会突破原来量的限制,引起质的变化。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人们所期望的。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而言,“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而是包含着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审时度势,能够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积极价值取向的行为艺术。

(1)下列词语中的“度”,与“作为哲学名词的‘度’”中“度”的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程度 B.制度 C.度过 D.揣度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组是    
一旦(如果)量的变化超出这种界限,原来的“度”(也)被破坏,事物(才)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所以)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A.一旦(如果) B.就(也)    C.就(才)    D.从而(所以)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过犹不及”一词的含意。
(4)结合文意,简要解释“‘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这句话的意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轻灵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是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健康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过程。
B.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出人意外,太过突兀。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没有生气。
D.小说将焦点放在人物的动作上,从来不涉及他的内心世界,也不涉及情节和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E. 到“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再写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小题2】小说设置林德顺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小说中年轻丈夫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于一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必要性。

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有人以“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人生最大乐趣,对于爱因斯坦,“销万古愁”的方法不是举杯长醉,而是永无止境地从事科学、艺术活动。在他漫长而多艰的一生里,音乐和物理学对他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

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也许这便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世界秘密的决定性手段的见解,恐怕在爱因斯坦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因为这位伟大科学家一再宣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企图表述未知的东西,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宽慰的愿望,才是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这些伟大科学家眼里,世界本来是丰富的。

这充分表明了爱因斯坦同艺术具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而且,有些人生的体验(如一种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只有借助于艺术才能表述出来。

肖邦在夜曲中所陈述的情感,凡·高在画布上所表达的心绪,以及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决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耳孙称之为“艺术家”(的确,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上,右脚踏在艺术上的原因之一。

【小题1】简析第三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理由是什么?(分条表述)
【小题3】对于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对艺术执著追求是出于其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B.爱因斯坦心目中艺术和科学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两者是永远没有终点,值得不断追求。
C.爱因斯坦认为,这个世界是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D.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的相通是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小题4】谈谈你对第八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有品质的文化体闲和精神领域的享受。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作为人民急需的文化创意产业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崛起的背景和趋势下实现井喷式发展,赢得了各路资本和人才的青睐。而大量资本的注入和人才的加盟又刺激着整个产业更加迅速地发展。
近五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琨了一批叫好又审1座的作品,如<秦时明月》《大鱼海棠》等。这些动画电影在内容创作和技术层面上进步明显,且十分注重艺术的加工,努力在故事、色彩、特效、渲染等方面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较好地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被大量的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动画电影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动画只有屹立于民族的土壤和环境中,积极跟随甚至引领先进的产业发展理念,并且建立完善的行业法规和鼓励引导的发展政策,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动画电影的这五年》)


材料三
根据知名电影资料库IMDb的数据,在评分前50的动画电影中,日本占了18席,美国占了19席。根据豆瓣的动漫电影评分数据,前50中有25部是日本电影,15部是美国电影。中国动画与其票房差距的原因,最明显的就在于动画电影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上。
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不仅需要在剧本、人物和场景设定等各方面的完善设计,同时也需要动人的情感表达。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美国动画片,角色个性鲜明,情感直接明了,动作夸张性强,角色形象追求的是给观众带来鲜明的冲击感。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形象塑造更注重整体意境的创设和细节的刻画,时常依靠无声的动作或眼神来反映内心世界,含蓄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常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
(摘编自《中国动画电影和日美的差距是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3-2017年,单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虽低于单部进口动画电影票房,但国产动画数量多,总票房优势明显。
B.2016年动画电影票房占比最高,达到我国动画电影票房史上的巅峰,此后有所下降,2018年动画电影票房占比最低。
C.2018年上半年,国产与进口动画电影的栗房基本持平,单部国产动画电影的平均票房也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D.2013-2016年,动画电影票房及占总票房比例逐年攀升,同时进口动画电影的票房比国产动画电影票房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繁荣离不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动画电影产业也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B.动画电影只要注重艺术加工,在故事、色彩、特效、渲染等方面能让人耳目一新,就能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
C.虽然国产动画与进口动画电影的票房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国内外电影资料库的评分中,国产动画整体不及美日。
D.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它们都较为注重动画形象的情感表达。
【小题3】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我国动画电影行业继续高速发展?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来自中国民航官网的消息称,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日前已正式实施。这一规范的调整给了更多人报考民航飞行员的机会,也有利于航空公司选拔优秀飞行员。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版民航行业标准《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规范》调整视力要求,主要是考虑到青少年近视率过高。据悉,目前中学生近视率超过80%,而全中国近视人群比例达47%。另外,民航班线的增加也刺激了飞行人才的需求。
(摘编自《近视率太高,民航招飞“降格以求”》)
材料二:
近期,有媒体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其中,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而根据北京大学在2015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若无有效的干预,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患病人口将达7亿,高度近视人数将有4000万~5150万。
(摘编白中国新闻网《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
材料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付晶提醒说:“需要强调的是,户外运动等保护性因素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尽量避免用眼过度,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一方面学校应增加运动时间,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让孩子知道近视的严重危害。
(摘编自人民网《“小眼镜”隐忧何以破除?》)
材料四:
2016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
“学习压力是一方面,但信息时代,大部分视疲劳患者的病因和看多了电脑、手机有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王延东指出,看电子产品时,由于阅读距离较近,眼肌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可加重近视。喜欢晚上关灯看手机视频、打电子游戏的人,不仅近视度数加深,由于瞳孔处于放大状态,从长远来看,可增加白内障、青光眼等眼底病变的风险。
“青少年尤其不要熬夜打游戏。我们接诊过病例,病人熬夜打游戏,第二天眼睛瞎了。”王延东指出,网络游戏常用密集强烈的蓝光来制造“攻击”效果,而强光、蓝光可造成眼底损伤。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指出,近视的发生与危害都是不可逆的。高度近视容易产生各类眼底病变,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可并发各种致盲性眼病,比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近视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近视的可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
(摘编自《中国高中生超八成近视户外活动有助预防近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放宽了视力要求,原因是民航飞行员需求增加和青少年视力状况变化。
B.由材料二可知,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榜首,而且未来几年近视患病人数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C.材料三的图表显示,该市属小学2017年视力健康问题新发率超过30%,而且高年级女生新发率远远高于男生。
D.结合材料三可知,该校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重的态势,反映了学生学习压力逐步加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如果能科学、健康用眼,避免过度用眼,会降低我们近视的概率。
B.中国近视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主要因为学校对健康用眼的宣传教育不够重视。
C.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付晶认为,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对视力健康的保护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办法。
D.网络游戏中“攻击”的效果常常是用密集强烈的蓝光制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对视力的影响不容小觑。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近视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