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于一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必要性。

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有人以“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人生最大乐趣,对于爱因斯坦,“销万古愁”的方法不是举杯长醉,而是永无止境地从事科学、艺术活动。在他漫长而多艰的一生里,音乐和物理学对他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

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也许这便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世界秘密的决定性手段的见解,恐怕在爱因斯坦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因为这位伟大科学家一再宣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企图表述未知的东西,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宽慰的愿望,才是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这些伟大科学家眼里,世界本来是丰富的。

这充分表明了爱因斯坦同艺术具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而且,有些人生的体验(如一种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只有借助于艺术才能表述出来。

肖邦在夜曲中所陈述的情感,凡·高在画布上所表达的心绪,以及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决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耳孙称之为“艺术家”(的确,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上,右脚踏在艺术上的原因之一。

【小题1】简析第三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理由是什么?(分条表述)
【小题3】对于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对艺术执著追求是出于其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B.爱因斯坦心目中艺术和科学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两者是永远没有终点,值得不断追求。
C.爱因斯坦认为,这个世界是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D.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的相通是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小题4】谈谈你对第八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2 08:4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看中西文化差异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开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在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稳健和激进、娴静和跃动、综合和分析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深层次看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互借鉴、彼此“扬弃”。使“娴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中大禹治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是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人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
B.中国的古先帝权衡思索“堵”和“疏”的矛盾,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终于治水成功,这里表现出的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综合。
C.大禹治水精神在中国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省、自律的集体本位主义,并进一步形成了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
D.大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辞妻别家,三过其门而不入,体现了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重社会责任的民族文化传统。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观禁锢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全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
B.西方文化着重强调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文化发展,但也造成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
C.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千年来双方相互借鉴、彼此“扬弃”,才生成了当前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D.靠神的启示,诺亚建方舟渡过了洪水灾难,这一方面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要向上帝忏悔自己提供了恶劣的先例。
【小题3】大禹和诺亚的故事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亚借方舟避开灾难,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一消极逃避一积极抗争,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
B.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核心侧重于激进、跃动和分析。
C.大禹治水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宇宙中有独立的价值;诺亚方舟表明上帝是绝对存在,人从属于上帝。
D.西方文化充满躁动和遐思,同中求异,使得思潮蜂起、理论迭出;中国文化稳健娴静,异中求同,更认可整体观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湘绣旗袍薛媛媛
薛师傅的案板上云集一堆红红绿绿的布料,都是些真丝布料。这些真丝布料经过他的手,变成一件件女人旗袍。
再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过完大寿就准备不碰针了。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以及半个胸部端出来,腰部间夹了大块薄如蝉翼的雪纺,隐约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而年轻女人爱模仿薛蓝的派头,薛蓝穿什么,她们做什么,这样一来,找薛蓝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薛师傅有好几年没碰到做这种旗袍的女人了。薛师傅又看了女人一眼,这女人身材颀长,气韵好。
我父亲眼睛不好,我给你做吧!薛蓝抢着说。
薛师傅说,不是我不做,我的眼睛不好,怕把你的旗袍做坏。
女人说,我相信你会做好,我也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你的。薛师傅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当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把布料放在这里,你可以走了,七天后来取。薛师傅的眼睛就是皮尺。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开始裁剪旗袍,旗袍的领口不能歪也不大,旗袍的腰部要收好,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的两侧不能露出大腿,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
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的图案,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绷上绣件,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两朵艳丽的蝴蝶结,翩跹在领口上。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薛蓝很用心地给模特儿头上戴上一顶荷叶造型的绸缎阳帽,翠绿色的旗袍,就像出水的荷叶。一阵轻风吹过,闪烁而流动,泛出幽幽的色彩。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几分得意地说,你不要这样看我,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能是越看越生气。他只好不去看她,搬了条板凳坐在店门口,等女人来拿旗袍。
每天一早,薛师傅就去挂旗袍。他将叠好的旗袍轻轻打开,往模特儿身上一穿,他喜欢看这种水样滑落的感觉。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怕父亲急出什么病来,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说看重就看重,说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身体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一股子灵性。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而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
这时,坡子街要扩建,所有的旧房要拆。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他想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 他很不愿意搬。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薛师傅搬到新门面后,他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跟上下班的人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这天,他终于倒在了那块牌子前。
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薛师傅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在她的那条消息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省政协委员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订做旗袍的女人的女儿,并解释说,当时因为妈妈急于出周考察,把这事搁一边了。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我这个主意馊啊!原来,是薛蓝突发奇想,找来自己的女友,扮成那个取旗袍女人的女儿。
火化父亲和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他走了,让你爸带走吧!薛蓝她急忙抱过来.对母亲说,我要留着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薛师傅开始没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怕把旗袍做坏;二是因为女人要做的低领连袖圆摆旗袍过时了。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因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并不喜欢旗袍,只是凭着一股子灵性,改良创新,给旗袍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宽了旗袍的用途和领域,也拓宽了旗袍之外的世界。
E. 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在增强作品真实性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薛蓝留着父亲做的最后一件旗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孤独

李娟

春天里,我最喜欢看林风眠先生的画。 因为他爱画小鸟,在翠绿的枝桠上,蹲着三三两两的小鸟,伸着黑黑的脑袋,椭圆的树《和鸟儿椭圆的身体相互融合,仿佛听见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 鸣。然而,他有一幅画,只画一只鸟,兀自立在枝头 林风眠是孤独的。

春风沉醉的夜里,读林风眠先生的书。 原来,他的故乡在广东梅县,幼年时,见族人们将出逃 的母亲逮回来毒打,小小的他奋不顾身扑向母亲,用单薄的身躯保护着受欺侮的母亲,直到他白发苍苍的暮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因为,故乡有他抹不去的疼痛和悲伤。 他的婚姻并不美满,一生都是孤单的,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

看他画中的仕女,穿白衣的女子坐在堂前,神情从容,安详静穆,无比圣洁。身边的瓷瓶里插 着白色的花或是几枝寒梅,她们或是抚琴,或是凝神,端然,静美,素净之极,彻底绝了人间的烟火气。她们泊在画家的心里,一辈子,终身难忘。 我一直认为,她们是孤独的,她们代表了林风眠 对女性美好的向往。她们或许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姐妹 ......无一例外,她们是那样的孤单,寂寞,却如梦境一般的美好。

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有一幅画名《逍遥游》,千丝万缕的线条铺满画面,桃红几 点,柳绿几条,那些线条如裂帛,如急雨,如彩绸,又仿佛柳枝在春风中肆意飞舞。 可是,却有一个 洒脱,诗意的名字《逍遥游》。 作这幅画的时候,吴老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画意和情思不就是春风 里的枝条,随意飞舞,潇洒,孤单,自我。用抽象的形态表现了大自然的律动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吴冠中一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常常一个人外出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山中看云,舟中看霞,一走就是几个月。 头戴草帽,面容憔悴,衣裳上 粘满了作画时的颜料,多少天也不知道换一件干净的衣裳。 不相识的人,谁会认出这样一位衣衫 不洁,又黑又瘦的老人是大画家吴冠中呢?

《逍遥游》大概是他暮年作画时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艺术的殿堂里,逍遥自在,从容舒展。如云端的白鹤,天空的白朵,无拘无束,自由驰骋。

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如水的人,才懂得享受孤独的美和忧伤。

民国一代名媛陆小曼,大多人数知道她,因为她是诗人徐志摩的遗孀,她另一个才女身份完 全被世俗遮蔽了。她冰雪聪明,才情非凡,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十六岁精通法文和英文,翻译过《泰戈尔诗选》,擅长昆曲 ......看她年轻时的一帧黑白照片,一个人坐在桌前读书。 一头短发,穿 着素色典雅的旗袍,一串珍珠项链垂在胸前,那么优雅,娴静,美丽。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 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位女子低头读书的时刻,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她二十九岁时,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诗人香消玉殒。此后,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 她生命中最绚丽灿烂的年华永远过去了,烟花一样的女子,一瞬间燃尽了韶华,连同她美 好的爱情。中年的她洗尽铅华,提起一支画笔,寄情山水间。 她的山水画品格极高,寥寥数笔,远 山,峭壁,流水,近处的树木,山寒水瘦,枯笔尽显,没有人间的烟火气息。 连画中的人也是这样,孤寂的,寒意弥漫,如同她自己的人生。读她的《遗文编就答君心》,真是才女文章,文风绮丽,有静气流淌。她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云淡风轻,从容豁达,原来一切皆被原谅了。其实,孤独的内心,是繁花落尽后,枝头一枚坚硬成熟的果实,不为俗世所动。坚定,执着,却无比的强大

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的孤独于他幼年的不幸,吴冠中的孤独是出于天性,而陆小曼的孤独则是因为 爱情。
B.写林风眠先写其画,写其画则“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鸣”与“一只鸟,兀自立在枝头”构成对比。
C.写吴冠中则抓住其暮年代表画作《逍遥游》,从内容到画名极写其在孤独中如白鹤一般的自由翱翔。
D.“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突出了陆小曼 用情之深。
【小题2】结合文意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日知录》是一部“资治”之书,是他学术和思想的结晶。“日知”,出自“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至于成书过程,顾炎武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日知录》初刻本完成后,他仍不断新写札记,充实内容,纠正讹误。他说著书当如“采铜于山”,而不可“废铜铸钱”,急于求成。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景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寄于书中。他引古人言论,必加“立言之人”,还说“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当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顺应时势进行变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阔矣。”这是他历史盛衰思想的又一基本观点。他还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缺乏人才,就预示着国家的衰亡。
(节选自钟岳文《〈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有删改)
【小题1】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简要概括顾炎武的治学态度。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日知录》中“资治”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远征

陈丹青

⑴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⑵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⑶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⑷事情的详细,不很记得了。总之,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

⑸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⑹木心讲课没有腔调——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⑺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⑻讲课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⑼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⑽讲课中,他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⑾有次上课,大家等着木心,太阳好极了。他进门就说,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那天回家后,他写成下面这首诗:

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那是慢慢地,很慢/绿叶藂间的白屋/夕阳射亮玻璃/草坪湿透,还在洒/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 和蔼 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⑿二十年前,木心这样地走着,看着,“一路一路树荫”,其时正在前来讲课的途中;下课了,他走回家,“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⒀那些年,众生多少是在异国谋饭的生熟尴尬中,不免分身于杂事,课程改期,不在少数,既经延宕,则跨寒暑而就春秋,忽忽经年,此即“文学远征”至于跋涉五年之久的缘故吧。

⒁“结业”派对,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⒂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2012年11月10日写在北京

(选自《〈文学回忆录〉后记》,有改动)

【小题1】解释加点的短语在句中的含义。
(1)文学的远征
(2)哈姆雷特式的性格
【小题2】文章第⑾段引用木心的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木心的性格特点。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结尾段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