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②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③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涛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④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较之《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汉末出现了许多五言诗,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有删节)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元前6世纪左右,周王朝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被编辑成了《诗》。
B.《诗经》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又因为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西周时代的“大雅”和周王室衰微以后的“小雅”。
C.汉代把《诗》尊为经典,《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D.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集中体现了汉代诗歌的新成就。汉乐府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一种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屈原是其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而《离骚》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B.《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非常优美,表情达意也极丰富自由,而五言诗的标志则是“二三”节拍,到汉末时才呈现出大兴的局面。
C.“古诗十九首”因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又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人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D.《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但二者的诗歌美学风格完全不同;相对于《诗经》而言,《楚辞》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小题3】根据第四段对《古诗十九首》的论述,判断下列诗句中不是出自《古诗十九首》的一项是
A.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D.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05:4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 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小题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小题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小题4】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尸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

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

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

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

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改动)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2)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对“家”有哪几方面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4】周国平的散文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语言凝练,意蕴深长。试结合本文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童与王宏图关于南方精神的对话

王宏图:你曾写过谈论南方精神的文章,能否详细谈谈。

苏童:在每一个生活在南方的作家眼里,他们的南方都是不同的。我所叙述的南方非常杂乱,也非常具体,这恰好是我能做的,也是我认为贴切的表达,我没法赋予它一个有条理的、整体性的概念。

我从自己非常熟悉的一条狭窄破旧的小街落笔,它是多少年来被市政建设所遗忘的一条街。我凝望着这条街时,想起了许多往事,那全是些日常生活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少美,但 里面透出鲜活的生命气息。那条小街的日常生活节奏非常缓慢,像一只老式的钟,走得很慢,但镇定自若,它与大都市中的快节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宏图:从大处着眼,你对南方有些什么看法?

苏童:要想用几句话勾勒出南方的整体特征非常难。在南方,语言都不太能交流。比如在我从小生活的苏州,翻过一座山,过一条河,人们说的话就互不相同。我觉得,南方的杂乱无章也并不全是坏事,假如从文学汲取营养这方面着眼,它就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就可以演变成非常丰富的素材。那些素材之所以丰富正是因为南方杂乱。但是,从小生长在此的作家,会觉得没有几条线索可以轻易表达他所生长的地域环境,因而对自己写好地域的信心不大。

也因为南方人多,地域广阔,思想纷杂,工业基础发达,人的精神面目就不是清澈见底 的了。南方从来没有一个正统观念,就像两个家庭主妇吵架,她们每次吵架的主题都不是相 同的。比如苏州人吵架,总是横生枝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结果很杂乱。

王宏图: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消费观念也大不一样。

苏童:南方人想法多,点子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南方的生存环境有关。在南方,人口密集,导致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狭小,而每一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生存环境,这样就势必促使他们在脑子里、肚子里做文章,尽可能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南方人的精神世界的线条难以勾画,我从来不觉得我在自己的作品里对南方的塑造是成功的。从社会学维度来看,南方人的精神气质是积极向上的。南方人的脑子活络,他们特有的生存境遇,造就了他们对环境特殊的反应方式,他们必定要永远和人打交道,否则就无法在此立足。这培养了智慧和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南方人比北方人精明,完全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南方城市里的小巷曲曲折折,一眼根本望不到底,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那么多的人都要 生存,那么多的人在有限的地方都在扩充自己的生存空间,见缝插针,所以平直的巷子在那 么多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变得弯曲起来。

另外南方的精神同北方是有差别的,南方没有发生过集体大迁徙,南方人可以义无反顾 地抛弃自己的故土,作为生活的必由之路。比如说皖南人在20世纪前半叶所过的漂泊生活,漂泊已经成为他们某个阶段的生活定式。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南方精神。他们可以不吝惜自己的故土,可以不断发展,漂泊是他们的命运。过去的皖南人一直在漂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是自觉地寻求发展和生存。我想正因为这样南方人的思维比较适合现代工业社会。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家苏童心中南方地域特征的一项是()
A.南方杂乱又具体,无法用一个条理性、整体性的概念表述。
B.南方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节奏缓慢,与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不同。
C.南方的语言相互间都很听不懂,翻一座山,一条河,说的话就互不相同。
D.南方在作家笔下是无法表达的地域,在作品中必须要用多条线索创作。
【小题2】下面对南方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人的精神面貌模糊不清,对待事物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B.南方人为了寻求发展,可以干脆利落地远离自己的故土。
C.南方巷子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到底,也是南方人生存智慧的一种体现。
D.南方人比北方人精明,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人口密集,生存空间小。
【小题3】请概括对话中作家苏童对南方精神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哲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

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得以建构。文化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何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源泉混混”的有本之水,汇成江海,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除了人心与时代的推波助澜,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文化研究。

(摘编于《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B.《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C.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D.中国文化学分别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述文化史学时,“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是论点,钱穆的话是论据,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在论述文化人类学时,先对其概念作了分析,而后举出中国学者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的例子,进一步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论证。
C.文章拿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与现代文化学的概念作对比,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中国文化学的具体情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就开头的“总”而言,结尾的“总”更进一层,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史和国学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国学也可纳入文化史学的范畴。
B.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C.熊十力、梁漱溟等努力构建“新心学”“新理学”等新儒家晢学的行为,说明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值得探究。
D.如果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有本之水,不断深入研究,兼收并蓄,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