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童与王宏图关于南方精神的对话

王宏图:你曾写过谈论南方精神的文章,能否详细谈谈。

苏童:在每一个生活在南方的作家眼里,他们的南方都是不同的。我所叙述的南方非常杂乱,也非常具体,这恰好是我能做的,也是我认为贴切的表达,我没法赋予它一个有条理的、整体性的概念。

我从自己非常熟悉的一条狭窄破旧的小街落笔,它是多少年来被市政建设所遗忘的一条街。我凝望着这条街时,想起了许多往事,那全是些日常生活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少美,但 里面透出鲜活的生命气息。那条小街的日常生活节奏非常缓慢,像一只老式的钟,走得很慢,但镇定自若,它与大都市中的快节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宏图:从大处着眼,你对南方有些什么看法?

苏童:要想用几句话勾勒出南方的整体特征非常难。在南方,语言都不太能交流。比如在我从小生活的苏州,翻过一座山,过一条河,人们说的话就互不相同。我觉得,南方的杂乱无章也并不全是坏事,假如从文学汲取营养这方面着眼,它就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就可以演变成非常丰富的素材。那些素材之所以丰富正是因为南方杂乱。但是,从小生长在此的作家,会觉得没有几条线索可以轻易表达他所生长的地域环境,因而对自己写好地域的信心不大。

也因为南方人多,地域广阔,思想纷杂,工业基础发达,人的精神面目就不是清澈见底 的了。南方从来没有一个正统观念,就像两个家庭主妇吵架,她们每次吵架的主题都不是相 同的。比如苏州人吵架,总是横生枝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结果很杂乱。

王宏图: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消费观念也大不一样。

苏童:南方人想法多,点子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南方的生存环境有关。在南方,人口密集,导致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狭小,而每一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生存环境,这样就势必促使他们在脑子里、肚子里做文章,尽可能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南方人的精神世界的线条难以勾画,我从来不觉得我在自己的作品里对南方的塑造是成功的。从社会学维度来看,南方人的精神气质是积极向上的。南方人的脑子活络,他们特有的生存境遇,造就了他们对环境特殊的反应方式,他们必定要永远和人打交道,否则就无法在此立足。这培养了智慧和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南方人比北方人精明,完全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南方城市里的小巷曲曲折折,一眼根本望不到底,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那么多的人都要 生存,那么多的人在有限的地方都在扩充自己的生存空间,见缝插针,所以平直的巷子在那 么多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变得弯曲起来。

另外南方的精神同北方是有差别的,南方没有发生过集体大迁徙,南方人可以义无反顾 地抛弃自己的故土,作为生活的必由之路。比如说皖南人在20世纪前半叶所过的漂泊生活,漂泊已经成为他们某个阶段的生活定式。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南方精神。他们可以不吝惜自己的故土,可以不断发展,漂泊是他们的命运。过去的皖南人一直在漂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是自觉地寻求发展和生存。我想正因为这样南方人的思维比较适合现代工业社会。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家苏童心中南方地域特征的一项是()
A.南方杂乱又具体,无法用一个条理性、整体性的概念表述。
B.南方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节奏缓慢,与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不同。
C.南方的语言相互间都很听不懂,翻一座山,一条河,说的话就互不相同。
D.南方在作家笔下是无法表达的地域,在作品中必须要用多条线索创作。
【小题2】下面对南方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人的精神面貌模糊不清,对待事物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B.南方人为了寻求发展,可以干脆利落地远离自己的故土。
C.南方巷子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到底,也是南方人生存智慧的一种体现。
D.南方人比北方人精明,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人口密集,生存空间小。
【小题3】请概括对话中作家苏童对南方精神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12:5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老友贺友直
几年前,中国美院请友直去讲学。许江和梁平波在现场,说起他们的老师叶浅予先生曾对学生们讲:“你们要好好看看连环画,《山乡巨变》《红日》的功夫很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临摹一下。”
友直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个性和经历分不开。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出身苦。幼年丧母的他来到上海,当过兵,当过学徒,失过业,挨过饿。1956 年,上海人美社成立,友直进入连环画创作室工作,结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好日子没过几天,运动开始了。友直成了内控对象。许多刊物都不再找他组稿,有什么活动他都靠边站,一度还曾被控制行动。他个人遭受迫害,家庭也受牵连。红卫兵到他家抄家,荒谬地撬开地板找发报机,闹得家无宁日,胆战心惊。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在这期间,友直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往来十几次,挑十几担水,装满营地的几只大水缸,任劳任怨,从不间断。晚年的友直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们绝想不到他“文革”期间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摧残身心,历尽心酸。
当年人美社创作员,号称有“108 将”,在全国连环画界都赫赫有名。大家在画画领域各有擅长,只有友直精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他勤于思考,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连环画绘画“四小”:小人物、小动物、小动作、小道具,这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也是他幽默底色的秘密和诀窍。这“四小”,别人在连环画创作实践中也惯常使用,但只有他总结升华,提高到了艺术理论层面。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记能力强。一批连环画老友中,我最认可他的默记能力。他总说“心中有数,才能落笔”。在连创室,有时创作闲暇,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就考他,从来考不倒。他速写本里的作品,一个轮子几根辐条?一栋房子几个窗户,几道横梁?门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还是两个人进出?眼睛大小?颧骨高低?人的长短?只要他画过,都牢记于心,回答不差毫厘。默记能力来自扎实的积累。如今的画家在搜集素材方面,很少像他这样踏实恭谨,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与认真。
友直非常重视生活体验和下乡采风,为了创作,必要目见耳闻.解放初,组织上让友直画舞女,他画不出;画大世界,他也画不出。因为他没见过,那不是他的生活经历。为创作《李双双》,他去山西写生,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回来后,总结写生经历,他的表达与众不同。说,农村的生活,一天从早上“吱”一声拉开门栓开始,一天的劳动结束在晚上“噗”一声吹熄油灯声中。他观察得多深入,提炼得多形象,传递得多生动。
友直晚年,连环画日薄西山,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每次画好几张,就趁着散步的同时送过去。主编韩伍接待他,总是很愧疚,说:“老法师,我这里稿酬最高八十元,委屈您了。”他总豁达地笑笑,幽默地回答:“够打老酒了!”。但是,在人家请他在四尺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一万元一个字时,他不写。他说:“我画连环画的,从来都是写小字,写大字不是我擅长,我不出这个洋相,这个钱不赚。”如今,友直的身价非比寻常。西泠印社拍卖的一张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封面,以五十七万元的价格成交.(选自2016- 08- 01 汪观清 / 口述 魏松岩 / 撰稿 《新民晚报·与老友贺友直共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著名画家贺友直是特定时代、特定国度造就的连环画家,一直以平实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场景及总体构图,从而使连环画脱离了小儿科而成就了蔚为大观。恰如其好友谢春彦所言:“其为人之风格亦确如是,亦确如他笔下主要的形式白描,一根墨线儿到底,光明磊落,是绝无什么枝蔓的。”(2016- 03- 17澎湃新闻,顾村言 徐佳和《贺友直:白描人生》)
②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老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1963 年,长达 396 幅的《山乡巨变》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老头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朝阳沟》。“我自己喜欢《朝阳沟》,是因为画的时候,我才真正懂了画连环画的要义。”照他的说法,“画出情调来了。一个场景,一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情调———这才是连环画的境界。”(2016- 03- 21《光明日报》,颜维琦、曹继军《贺友直:我是个匠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贺友直明白,他的连环画终有一天会身价百倍,所以,面对几十元的稿酬,面对一字一万元的请求,他都不在乎。.
B.用笔工整细致是贺友直作连环画的手法,也是他的为人风格;情调是贺友直悟出的画连环画的要义,也是他对自己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生境界的感悟。
C.贺友直一生命途多舛,幼年丧母,早年颠沛,后又受文革冲击,从事不景气的连环画行业,但面对不公,他总是默默承受。
D.贺友直在人美社 108 位创作员中,是赫赫有名的,只有他注意总结创作经验,升华为艺术理论;他也是其中默记能力最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革中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贺有直任劳任怨,为他以后作画能深入体验生活打下基础。
B.贫苦的出身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使贺有直成为一个珍惜生活,勤勉努力的人,所以,他凡事用心,积累素材,记得牢靠。
C.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贺有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他的《朝阳沟》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山乡巨变》。
D.贺有直历经坎坷,历尽心酸而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他画的《李双双》具有幽默的底色。
E. 贺有直晚年,连环画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因而他在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获得报酬一万元一个字。身价非比寻常。
【小题3】贺友直创作连环画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百米故乡

苏童

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了。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⑤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⑥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⑦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⑧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⑨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⑩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

(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小题1】文中黑体字的词语能被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引以为憾(美中不足)B.首当其冲(首屈一指)
C.不齿(不耻)D.凭吊(悼念)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
【小题3】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⑨段回答,“萎缩”的表现是什么。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第③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批评中的“偏见”
当下的文学批评比较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日大。与此同时,亦呈现出诸多不足,批评者及其论著反成为“批评的对象”。究其缘由,实为复杂,而其中,模糊并遮蔽了文学批评者应有的明晰、准确与全面的眼光,并消解了其应有的真知灼见的,当首先归因于批评者的“偏见”。
文学批评以文学创作为对象,而二者均根基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如文学作品丰盈的想象与情感,文学批评充溢的理解与见识,无不带有写作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特别是文学批评,稍有不慎,便会卷入各种主观“偏见”的漩涡。
文学批评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文学作品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本是常识,如今却常沦为“笑谈”。不在少数的批评者没有耐心细致地阅读文本,更遑论深入地研读,有些人甚至未能完整地通读,便对作品分析指点,高谈阔论。亦有些批评者只读过一位作家的少部分作品,便窥一斑而论全豹。凡此种种,想不以偏概全,难矣。其阅读的“偏狭”极易导致其批评流于空泛及至虚幻,甚至变成虚言相因的伪学术。
每个作家的文学作品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并给批评者带来了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解读一部富于丰厚内涵的文学作品,批评者需深入文本内部,更需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从而结构成一个合格批评者完备的审美能力。而高强的审美能力的养成,需要批评者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修炼与提升,否则必然会造成解读的肤浅与批评的偏颇。
好的批评者的确对作品有自己的特异理解和特别判断,但这种理解和判断不应流于“一己之见”,更不应流于无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常见一些批评者,会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因不喜欢一个作家,进而不喜欢其作品;因袭对作家固有的印象,而评论其全新的作品;因个人的情感因素,而脱离作品进行极端自我的评价等等。再如一些批评者,会用预先设定于头脑中的阐释框架,生硬地套解所有文学作品,对作家作品进行主观解构。无论作家写的作品是A还是B,在他的框架当中可能永远是C。他的空泛理论永远凌驾于作家作品之上,而与时代的鲜活文学相去甚远。如此种种偏颇之论,不仅失去了解读具体作品的尺度与方寸,且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学批评的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流于批评者的“孤芳自赏”,更使作家和读者无所适从。
批评者通过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而形成共识,在基于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真正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是文学批评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一。
但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因而,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阐释。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与“蹊径独辟”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甄别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文学的繁荣发展。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选自《人民日报》2016-07-29,作者韩传喜)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批评中的“偏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根基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其充溢的理解与见识带有作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各种主观“偏见”。
B.批评者文本阅读的“偏狭”和审美能力的不足,必然会导致批评中的“偏见”。
C.批评者对作品无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是典型的“偏见”,它表现为一些批评者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
D.对作品的“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或者“只眼独具”的解读与“蹊径独辟”的阐述,是“偏见”的另一种形态,此种“偏见”应越多越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批评者的审美能力,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还需要批评者对文本内部深入的理解。
B.有些批评者没有耐心细致地阅读文本,便对作品分析指点,这极易导致其批评流于空泛及至虚幻,甚至变成虚言相因的伪学术。
C.文学批评就是需要批评者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在基于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
D.对于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是文学批评的必然,所以不应该排除理解与解读的“差异化”与“多样化”,以及批评者的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者及其论著沦为“批评的对象”,首要原因是批评者的“偏见”模糊并遮蔽了其应有的明晰、准确与全面的眼光,消解了其应有的真知灼见。
B.文学批评不应该过分强调“共识”,因为虽然有一些批评当时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却能引发文学界的思考与认知。
C.文学批评者的“偏见”,既有诸多弊端,但是也有其难以磨灭的作用,所以,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学批评的“偏见”。
D.文学作品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是批评者产生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基础,只要是内涵丰厚的作品,就能有多样化的解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下列小题。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只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略、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
【小题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
(2)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
【小题3】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注:①“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宽慰苦闷的自己。
D.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小题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