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相关链接:

①余光中,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离世,享年90岁。

②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下列对余光中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
D.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0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电在我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中国首部核安全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运行核电机组47台,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居世界第一。

核电重启背后是广阔的市场。银河证券分析师认为,机组密集投产,三代核电并网拉开帷幕,预计今年下半年国内核电项目开工进度有望加速。未来核电市场空间或将迎来动态的、持续的释放周期。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新核电项目正处前期准备过程中》,《上海证券报》2019年9月4日)

材料二

国内新建常规核电机组冰封已久,2019年有新的常规核电机组获批,标志着三年“零核准”后国内新建核电已按下重启键。继2015年核准8台新建核电机组后,2016年中国未核准新的核电项目,2017年内唯一开工的项目是中核集团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的示范快堆工程,2018年国内新建核电项目再度出现“零核准”。以上核准开工节奏不仅远低于行业预期,也低于国家能局《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年内计划开工6-8台机组”规划。

等待正式开工的福建漳州一期、广东太平顶一期共4台机组均采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这4台机组将成为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后的首堆工程。

(摘编自《三年“零核准”后国内核电破冰重启.福建漳州等项目获核准》,《澎湃湃新闻》2019年7月27日)

材料三

日本《东京新闻)9月3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向广域经济圈构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

文章介绍,除了巴基斯坦在建的两座机组外,英国的布拉德韦尔核电站也确定将使用“华龙一号”技术。有关向南非和阿根廷出口核电技术的谈判也在进行中,“华龙一号”以法国技术为基础,由中国两家国有核电企业独立研发。文章称,“华龙一号”技术提高了反应堆的抗震性能,无论技术还是安全性能,都被置于达到发达国家最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高度,而且据说建设成本不到欧美同等规模核电站的一半。

(摘编自《无惧外部杂音中国力推核电技术“走出去”》,《参考消息》2019年9月4日)

材料四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表示,中国自发展核事业以来,始终把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坚持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在近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我国80%以上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0%以上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2018年,12台运行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世界领先。

刘华表示,在选址阶段及建设建造前应强化科普宣传,开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确保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要及时公开核设施的安全状况。

刘华表示,中国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签订了50多份核安全合作协议,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新兴核电国家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专家交流技术合作、高层互访。同时,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与核安全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分享中国的安全经验,以提升各国安全水平、安全能力。

(摘编自《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9月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核电发展顺应市场需求,目前已运行及在建的核电机组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
B.中国到2019年才破冰重启核准项目,之前的三年内,没有核准任何新的核电项目。
C.从输出情况来看,中国核电的“走出去”战略既面向不发达国家,也面向发达国家。
D.“华龙一号”技术由我国自主研发,抗震性能、安全性能高,建设成本不足欧美一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6年至2018年我国核电核准及开工情况看,中国核电建设速度远低于其他国家,2019年起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B.中国已成为自主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技术已成功研发、投入使用并向“-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C.从《东京新闻)9月3日发表的文章看,巴基斯坦在建核电机组是“华龙一号”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首站。
D.中国始终把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近年在WANO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优势明显。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在核电安全方面做出的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巧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形象地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个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绿色的追逐

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

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骛,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

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着、坚忍。

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它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它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再过两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上一股生机。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到达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着,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将动物对绿色的追逐,比喻成夸父追日,表达了作者对动物这种精神的礼赞。
B.动物的长途跋涉,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天敌的伤害,但是它们跋涉途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敌人。
C.每年5月,东非草原上的150万头角马就会向南迁徙,它们沿途经过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最后到达塞伦盖提大草原。
D.角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残酷的死亡,也能迎来新生命的降临,而且新生的小角马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两个星期就能跑得跟成年角马一样快。
E.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读起来并不枯燥,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科普学知识的介绍中穿插了“夸父追日”的神话,而且善于运用想象、描写、拟人等写作技巧。
【小题2】角马在迁徙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凶险威胁,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沙漠干旱的威胁。
B.鬣狗、狮子、鳄鱼等强大肉食类动物的威胁。
C.来自无法防备的小飞虫的威胁。
D.在迁徙中因畏惧死亡而放弃、退缩导致迷路、走散的威胁。
【小题3】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探究作者为什么以“绿色的追逐”为标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寂寞难掩美丽
听说他的声名是早几年的事了,只因那一方名为“雨巷”的石雕作品。待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必说那石雕上的碎石铺街,钩起人多少旧时苏州小巷的回忆;也不必说老屋小巷中,清丽女子撑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的那个婀娜背影;更不必说那望不到尽头、层层黛色的瓦片、粉墙所营造出的灰、白、黑——古城苏州特有的基本色调。单单那么一种意境,那么一种情调,那么一种气息,就不由得让人沉醉,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戴望舒的《雨巷》给人们营造了一幅可以想像的图画空间,你有你的雨巷,我有我的雨巷。而他的《雨巷》是把文字的雨巷凝结成一种可以触摸的现实,让我们更加直观真切地去察看,去联想,去体味。听说这方石雕《雨巷》被人称赞为是来自于传统玉雕、石雕技法,揉合进西方美术空间透视艺术手法的精品。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等奖项。
梅花香自苦寒来。还在十多岁时,他凭着对“石头上刻花”的莫名喜欢,就拜师学艺,从事这门寂寞寒苦的手艺了。也许是他的天赋,也许是他的勤奋刻苦,也许是他的坚守,才让他赢得了现在的成绩,但这点荣耀对他来说只当是虚名。言谈得知,朴实的他为了自己家乡的石砚,竟阅读了《越绝书》《吴郡图经续记》《砚史》《砚笺》《吴门表隐》《百城烟水》等志书史料,写出了《为蠖村砚正名》近万字的论文,动因只不过想为家乡的“土特产”“正本清源”。这砚石,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名别称,如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但最本色的名称,他觉得还是应该叫“蠖村砚”。中国博物技艺历来著名,又不乏传人,可既能够身怀奇技,又能够潜心阅读大量史志资料,写出论文者,恐怕不多。
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项专门艺术,从取石、开料、随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独运匠心。有石雕童子功的他,在雕刻生涯中,融会贯通地将前人的各种雕刻技法运用到他的艺术实践创作中。小到盈掌,大到一人合抱的石雕作品,他都能够应对从容。而且,喜欢艺术的他,视野并不狭窄,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他都有所观瞻。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演了,他去看;博物馆的书画展开幕了,他去看。凡是能够让他学习、借鉴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引进、运用到自己的雕刻创作中,且每每突发奇想,构思极佳。
同时,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他也深深理解苏州本土石材的稀缺和保护性开发之重要。在苏州禁止开山采石以后,面对石雕材料的缺少,他开始转向对安徽、宁夏﹑贵州等地石料的开发、创作。并在传统蠖村石制作方面,尤其注重其实用性——开发真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艺术性的文房用具。
同时,他还将眼光投向木雕、核雕、牙雕等十多个门类作品的创作,所创作的木雕、核雕、牙雕作品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也让人爱不释手。他的雕刻作品被赞誉为:高端的审美与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调高雅中洋溢着生活气息。
他就是徐佩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二度创作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其思想精髓则更难。但徐佩根的石雕作品《雨巷》令人折服的做到了这一点。
B.徐佩根是我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但现在的成绩对他来说只是虚名,因为他要最求更大的成就。
C.中国博物技艺不乏传人,可能够身怀绝技,又能写出论文者却不多。作者对这种现状充满批判和担忧。
D.徐佩根喜爱艺术,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都有所观瞻,这每每给予他创作的灵感。
E. 本文运用第三人称,通过对比手法,客观多面的叙写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艺术工作者形象。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写徐佩根《雨巷》这一雕塑作品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概括徐佩根能够“名不虚传”的原因。
【小题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标题“寂寞难掩美丽”的理解,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5

   科学家发现,引起此次“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目前人类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1万种。令人吃惊的是,最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是禽类。鸭子身上就携带有多种流感病毒,(   1  )自己却从不得流感,当鸭子被送到市场上时就会把流感病毒传染给鸡,鸡群会引发禽流感进而殃及人类。

科学研究表明,事实上抗生素对于大部分病毒并不产生作用,因而病人只有依靠自身的抗体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对于陌生的病毒,任何人体内原本并不存在抗体。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而大多源于变异,“非典型肺炎”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变种其实是病毒所犯的错误。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毒自己也很难把握,而其因的甄别和修补能力又不足以纠正错误,所以就产生出了变种的病毒。

【小题1】文中( 1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所以B.但C.关于D.就
【小题2】根据文章“殃及”的“殃”是下面哪个意思?
A.植物的幼苗B.祸害
C.讨厌D.央求
【小题3】不属于“科学家发现的”一项是:
A.“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B.鸭子自身携带多种流感病毒,所以自身易得流感
C.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
D.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