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高价补硒是否必要?
彭 婷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在矿物质中,除了钾、钙、钠、镁等这些常量元素外,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同样不可或缺,它们虽然占人体总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却是维持健康的必需元素。
近年来,随着“富硒大米”“富硒茶”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和含硒保健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硒元素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逐渐为大家所关注。
硒是一种非金属。它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无机硒和有机硒。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有机硒则是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硒的价值很多,它不仅可作工业原料,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物医学上的价值,它是各种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氧,各种氧化过程可以帮助生命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但另一方面,氧也可能对生命体造成氧化损伤。
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与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结合形成健康和长寿的杀手——“活性氧自由基”。目前世界医学界已公认:自由基是使人类衰老的罪魁祸首之一,并同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百余种疾病密切相关。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由基威胁,机体形成了一整套抗氧化防御体系,而硒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成员。研究发现,硒被人体摄取后,可参与重要脏器的抗氧化硒蛋白的合成,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从而具有抵御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损害的潜在作用。
硒是癌细胞的有效杀伤剂,它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提高癌细胞中环腺苷酸的水平,在体内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
波兰科学家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及食物含硒量低的国家和地区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含硒量高的国家和地区。低硒、缺硒地带居民的前列腺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富硒地带,癌症死亡人群血液中的硒含量明显呈现低水平。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人体血液中硒含量降低,会导致体内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会使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输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科学补硒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作用。
除了上述潜能,硒还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排毒、解毒、对抗重金属方面,硒也可能是“一把好手”。还可能有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胰岛素代谢等生理作用。
虽然硒在维系人体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因此需要不断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硒高的天然食物,比如肉、蛋、鱼、海产品及动物的心、肝、肾等脏器,其中蛋类含硒量多于肉类。蔬菜中如荠菜、芦笋、豌豆、大白菜、南瓜、洋葱、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多吃这些食物可以安全有效地补硒。
值得注意的是,硒虽然重要,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每人每日硒元素的推荐摄入量为60微克,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400微克。正常人平时只要不偏食、挑食,注意均衡营养,就可以摄取充足的硒,无须特别补充;而缺硒成年人每日食物外补硒50微克即起到保健作用。
补硒需要精确到微克,人体对硒的需求量距离硒中毒的量只有“一步之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人体长期处在高硒状态下可能会发生硒中毒,出现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头发脱落、指甲变厚、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补硒虽有必要,但也不能多补!如果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补硒,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测来确定。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硒不仅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还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医学价值,它是各种生物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人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
B.硒有抗衰老功能,因为硒被人体摄取后,可参与重要脏器的抗氧化硒蛋白的合成,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抵御了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抗氧化抗衰老。
C.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因为硒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并使体内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从而具有防癌与抗癌作用。
D.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硒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排毒解毒、调控胰岛素代谢等生理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0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的《骈拇》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小题1】根据文章观点,下列事物没有获得相对幸福的一项是(   )
A.翱翔于蓝天的雄鹰。
B.随项王驰骋沙场的乌骓马。
C.牛背上吹起短笛的牧童。
D.刚刚为婴儿洗过澡的母亲。
【小题2】下面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可以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可以使我们得到相对幸福。
B.由于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所以获得绝对幸福比获得相对幸福要困难。
C.顺乎天即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即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D.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但结果却与期望恰恰相反。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理解推断正确的是(    )
A.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因而它比当时任何一种哲学都要高明。
B.庄子追求的是相对幸福,老子追求的是绝对幸福。
C.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不治之治,是因为以人灭天,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D.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我们的自然能力就是“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与西方以石雕为主的雕像艺术不同,我国的传统雕像则是以土、木、石、金属、竹等自然材料为主。“土”与水混合,淘洗、雕塑,造就了秦砖汉瓦,成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时代。“木”是传统“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木雕经久不衰。石材相比较土木较难雕凿,先有汉代以后诸多的佛像,后为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属的雕造艺术以青铜为代表,雕造出许多像《马踏飞燕》这样传神的作品。同时,传统雕像大多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动物的雕造,从陶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到后世帝王的建筑雕塑和民间房屋建筑有许多都是以栩栩如生的动物为雕塑对象的,如雄狮、猛虎、烈马、飞龙、忠狗以及各种奇异的灵兽等,这些动物形象活灵活现,为器物、建筑添上了诸多的灵气,更具自然美。
中国美学向来注重“意象”的创设,这一审美理论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影响着雕像的雕凿,中国的雕像更加注重对想象空间的处理,让观看者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如盛唐时期的舞俑,宽大的蝶翅型衣袖翻飞舒展,轻薄绚丽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各不相同,或旋转或摇曳,如诗如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国传统的雕像艺术注重多种手法的并用,极具审美价值与灵活美。比如新石器时代辉煌的彩陶艺术,立体的陶器上绘有各种彩色的花纹,有的还绘有人头像,五官和胡须栩栩如生。到北周时期的伎乐天雕塑,其衣带是用平面彩绘而成,而其头、手、足等露在外面的肉体部分却用浅浮塑的方法表现出来,极具动感。另外,中国的许多大型石雕整体为圆形,但是在局部会有浮雕与线刻的部分,其中以石雕佛像最为常见,手和头为圆雕,大部分的身躯为浮雕,衣服和装饰为线刻。
(节选自《我国传统雕塑的审美艺术》,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阐述了中国传统雕像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阐述的?
【小题2】我国传统雕像艺术中有哪些手法并用的情况?
【小题3】在我国艺术传统中,不少诗词作品都借鉴了绘画、雕塑对想象空间的处理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凝绝不通声暂歇”能引发读者产生哪些想象?试简答之。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的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
消费升级的过程,本质上是消费者自我价值认定变迁的过程。消费的递进,就是生活观念的演进。品牌偏好的变迁史,即是最生动的生活史。1954年,欧莱雅推出的一次性剂量香波,被认为“彻底改变了法国人的卫生习惯”。今天,先于海外竞争者推出大受欢迎的无硅油洗发水,抽纸从双层递进到三层,果汁由浓缩向鲜榨升级……本土品牌的优势,在于以更快的速度抓住了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品味。从这个角度讲,品牌间最终竞争的,不只是价格高低、包装美丑、渠道宽窄,更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谁理解得更透彻,谁就更可能取胜。
在理解本地市场方面,国产品牌有天然的优势,从一心扑向洋货到货比三家后选款国货的消费习惯变化,我们看得见国产品牌的成长。但是,这种成长离不开开放经济引领的市场竞争。因为开放,样板越来越多。先模仿再图赶超,差距则不断缩小,中国品牌的成长,绝非一个不断本土化的剧本,而是一个始终打开大门拥抱世界的故事。
这场全方位的竞争,还有另一个面向。当我们欣喜于传音手机热销非洲、珠江钢琴畅销欧美、华为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国风潮时,可能德国啤酒、进口奶粉也在成为中国农村的新时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市场的理解及市场竞争都是双向的。中国市场的升级,给了中中国品牌抢滩的机会,必须顺势而为,才能让诞生于中国的伟大品牌名单越写越长。
(摘编自《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本土品牌增长势头强于外国品牌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
B.观察家与本文作者一致认为企业应与快速变化的消费者保持同步。
C.产品设计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与销售渠道过于单一是一些国际大牌销量滑坡的原因。
D.无硅油洗发水、三层抽纸、鲜榨果汁折射出国人消费的偏好变化,反映了国人生活观念的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宗明义,之后紧扣论点列举了调查报告中的事实及数据作为相关论据。
B.第二段紧承上文,深入对比分析了品牌消长背后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优劣势。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本土品牌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D.最后两段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提出本土品牌建设的策略及殷切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透彻地理解了现代人的生活价值观,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B.开放经济让中国企业有现成的样板可以模仿,可见中国品牌必然要经历从模仿到超越的阶段。
C.外国品牌想要成为中国农村的新时尚,也要在市场熟悉度和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方面多做功课。
D.传音手机、珠江钢琴、华为产品热销海外,可见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比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历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所以青史留名也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力量。“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把道德之剑。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

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这时的儒家伦理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摘编自王建光(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武帝之后到清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B.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成为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
C.“孝”的道德力量有时能促使皇帝在行为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
D.遵守祖制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父子”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B.太后的名分代表最高的道德权威,所以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皇帝都要恭敬顺从太后,否则就无法服天下人心。
C.当先帝的祖训或遗诏弊端日显,后世之君却不能推翻之时,后世之君一般采用调和、修补的办法加以解决。
D.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
B.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当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时,后代的帝王也会作出改变。
C.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
D.有些向帝王提建议者会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是因为在根本上儒家伦理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157个国家,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小众的冷门国家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

目前,中国出境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的趋势。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疗养休闲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日益受中国游客所青睐。购物内容趋向日常用品,消费行为向理性转变。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团队游,半自助、自助游等出游方式都受到中国游客的广泛欢迎。其中,半自助的优点是既自由,又省心;自助游则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动、诗意,利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却又不受商业的束缚。现在,中国游客已普遍利用智能手机使用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租车、移动wifi等服务,使得出境游像国内游一样,越来越便利。

境外支付方式的升级也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带来了更多便利。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超过2300万商户和164万台ATM机。而手机支付使境外消费更加便捷。目前,中国游客可以在全球40个国家使用支付宝移动支付。

(摘编自《中国人:出境游很轻松》)

材料二:

(摘编自《旅游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年”的推动下,旅游合作更加紧密,跨越国境的旅行越来越便利。走出国门旅游,去别人的城市住上几天,换一种生活方式。游客越来越强调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则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中国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丰富着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的认识。中国正在加快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随着相关出境政策不断改进和松动,有了坚实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基础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参与协作,相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中国出境行业黄金增长周期大方向不变,随着不利因素的渐消,国人出境旅游的需求依然潜力巨大:中国目前持有护照人口为1.2亿,占总人口比例仅8.5%,远低于美国39%和日本24%的护照持有率,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才刚刚起步。

(摘编自《中国出境游发展前景》

材料四:

第三十八届世界旅游交易会日前在伦敦举行。在今年的世界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出境游市场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消费能力逐步上升,许多国外的旅游部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都希望了解中国游客出境游趋势的最新动态,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以“80后”“90后”为主力,他们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成为常态,同时中国出境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以及旅游内容的个性化。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也迅速提升,中国游客拉动了许多地区的消费和就业,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消费引导力。由于不少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的旅游内容,一些旅游机构也在“绞尽脑汁”出新出彩,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如今,各国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纷纷设置中文旅游网站、餐厅提供中文菜单、酒店客房提供中文电视台、车站设置中文标识、景点提供中文导游等服务。随着家庭亲子、自由行客人的明显增多,当地向导成为出境游的“网红”,他们主要提供陪游讲解、包车接送、特色体验等服务。如何在细微之处做出改变,让更多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是诸多境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正在努力改善的方面。

(摘编自强薇《中国出境游需求市场影响力渐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行数据分析,目前参与出境旅游的人中,“80后”“90后”是主力军,他们大都采用网络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的方式。
B.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数逐年上升,2017年就将近二千八百万人次。
C.出境旅游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自助游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欢迎,因为它让游客感觉到自由、主动、诗意,不受商业的束缚。
D.近年来,出境旅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趋势,中国人不再热衷前往一些传统热门目的地,而是开始青睐一些冷门的小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在现在的出境旅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移动wifi等服务。
B.从图表看,“四大航”国际线增速并不均衡,2014年快速上升,2015、2016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从2017年全年来看,增速呈现上升势头。
C.中国持有护照的人数为1.2亿,远低于美国、日本,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的提升,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将越来越多。
D.现在不少的中国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旅游内容,于是一些旅游机构想方设法,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当下中国人出境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