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①凝寒:严寒。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松”“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和松之“端正”相对照,突出了松的刚正不屈。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小题3】就诗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3 11: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1)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2)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写兰芝临行时的“严妆”,装束之精美,衣饰之华丽,体现了她的美丽、倔强与坚强。
B.刘兰芝上堂拜别阿母,态度从容,言辞不卑不亢,体现了兰芝柔中带刚,有礼有节有自尊,进一步体现了兰芝的教养。
C.兰芝辞别小姑,倾诉衷肠,满腹依恋化为泪水,两次落泪,加强了悲剧气氛,体现了兰芝的善良友爱。
D.“隐隐”“甸甸”,以沉闷的车声衬托分离时刻的心情,烘托了悲剧气氛,预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尾。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新妇起严妆 严妆:
(2)受母钱帛多 钱帛:
(3)感君区区怀 区区:
(4)君既若录 见:
(5)以煎我怀 逆:
(6)举手长劳劳 劳劳: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3)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①,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

——选自蔡邕《琴操》

(注)厉。通“癞”,恶疮。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吾梦想思见之(_____________) (2)石击落其齿(_____________)
(3)刀在琴中(_____________)  (4)何一女之身(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何故泣B.吾夫聂政出游
C.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D.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
【小题4】下列各项中全部体现聂政为父报仇决心的一项是(   )
①乃学涂入王宫   ②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   ③从置栉,对妻而笑   ④援石击落其齿
⑤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 ⑥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5】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妇人认尸”这个情节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君,君将为来见也。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先王之道,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有臧仓者沮君  嬖:宠幸。B.是邪说民,充塞仁义也 诬:陷害
C.先王之道 闲:捍卫。D.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是不果 承三圣者
B.千里见王 所言皆以为迂远阔于事情
C.克告君   又绝粮皱、薛
D.王如改之,必反予 仁义充塞,率兽食人
【小题3】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   )
A.绝粮于皱、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小题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