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日:“……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改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良久,召唐日(__________) (2)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筹六级(__________)
(3)文帝(__________) (4)而庸为车骑都尉(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冯唐以孝著B.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小题4】从“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及“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等句中可直接看出冯唐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用自己语言回答)
【小题5】比较本文与左思诗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咏史·郁郁涧底松》)所述冯唐遭遇的事实差异和作者的不同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11: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 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向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指我国古代被现任君主依照法定程序确认为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子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先秦称王太子,秦以后称皇太子。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农耕时代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常用“社稷”,代指国家。
C.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徳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行刺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城里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以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就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檀长击筑的才能,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却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继续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丘,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子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王公年次纪年法。
D.摄:古代官员升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而“摄”,既不属升官,亦不为降官,专指临时代行某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选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选自《鸿门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项羽既飨军士    飨:犒劳
C.项伯常屏蔽之    蔽:遮挡
D.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    )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猛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及主从之谊。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佘,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B.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C.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D.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的职责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各地断狱的数量都要汇总到廷尉处。
B.博士是我国古代官名,贯通古今的文学之士,是专门传授学问的学官。
C.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其中的“三公”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太傅是我国古代官职,负责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是洛阳人,不到二十岁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得到吴公的器重。初入仕途,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
B.贾谊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草拟各种仪法,改变了秦朝部分旧法,但遭到了朝中绛、灌等人忌妒,诽谤他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
D.贾谊先后担任过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当皇上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时,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由此就要兴起了。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战不旋,遂死于敌 踵:脚后跟
B.楚悼王闻起贤,至则相楚    素:平素
C.北陈蔡,却三晋    并:吞并
D.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犯罪、犯法
【小题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普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B.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C.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D.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