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 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发帖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懒,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懒得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C.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03:5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斗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卫星在太空飞行,太阳与地球是它的航标灯:卫星飞行姿态的建立依赖于对太阳、地球的观测,测量精度越高,卫星飞行姿态就越稳定,提供的导航精度也越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三只眼”,就是通过观测太阳、地球为导航卫星提供导航。
专家介绍说,“三只眼”就是两个“太阳眼”(模拟太阳敏感器、数字太阳敏感器)、一个“地球眼”(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眼”测量太阳的位置,“地球眼”测量地球的位置。
安装了“三只眼”的北斗卫星的优异表现与“视力”密切相关。卫星入轨初期用模拟太阳敏感器捕获太阳,再通过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共同作用,更加精确地确定卫星的三轴姿态。
科研人员对北斗卫星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太阳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关键元件自主可控;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后,具有高测量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不易受太阳等天体对测量的干扰等优点。
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星间链路,是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向全球过渡的关键技术,是提升系统全球服务能力的核心技术手段,也是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重要标识和技术制高点。
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北斗全球组网星间链路解决方案,率先采用毫米波技术体制和生产工艺,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间链路产品。这将对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起到关键作用,极大地促进北斗全球系统的跨域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自主创新确保北斗系统稳定运行》,《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中新社西宁7月3日电在青海省,千百年来牛羊吃草到哪里牧民们就跟到哪里,记者3日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获悉,目前该省以北斗卫星技术为基础,对草场和牲畜实施动态监控,进行智慧放牧。
传统放牧方式下,草场利用率低,且牧民很难全面、便捷地掌握牧草生长、气象灾害和动物疫情等信息。现在牧民通过北斗手持终端“牧民通”,依据北斗卫星制定的放牧方案以及北斗短报文双向通信功能,便可以实时掌握游牧路线、草场动态、疫病防疫等信息。
据了解,青海省以北斗卫星技术为基础,已建立了天地一体的天然牧草采集和监测系统,应用于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并建立了基于北斗的草地自动监测站和北斗生态畜牧业数据服务平台。
北斗卫星信息技术应用在畜牧业生产中,可以建立融牧草资源利用、家畜动态监测、疫情预警、气象灾害预报等信息于一体的高寒地区特色生态养殖模式。
(摘编自中新网《北斗卫星“试水”青海高原智慧放牧》)
材料三:
12月30日报道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2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正式开通,时过五年,目前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近又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全面信号兼容。
与全球其他三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相比,北斗除了具备三大系统的技术机制之外,还有独具的短报文和位置报告服务能力。
与GPS芯片价格相比,芯片单价曾一直是制约北斗导航民用的最大瓶颈。如今,由于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加上工艺产能的提升,国产北斗芯片单价已降至6元,在总体性能上也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目前,中国的北斗系统已经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运用。据统计,各类北斗终端及运营平台已经为23个省市、超过35万辆客货运车、远洋渔船等提供服务。
(摘编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阶段,我国的北斗系统随着技术的升级、系统的完善,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的目标已经实现。
B.对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向全球过渡的关键技术星间链路的研制,我国科研人员将采用毫米波技术体制和生产工艺,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C.传统放牧方式存在草场利用率低、牧民很难全面而便捷地掌握相关信息等弊端,而运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放牧则可能避免这些弊端。
D.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在民用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材料二以青海省牧民们放牧方式的改变较为详细地佐证了这一成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三大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格洛纳斯系统、伽利略系统相比,毫不逊色。
B.如果没有攻克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关键技术,那么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一定存在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不高、寿命短、易受干扰等缺点。
C.基于北斗的天地一体的天然牧草采集和监测系统、草地自动监测站、生态畜牧业数据服务平台的建成,有助于促进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
D.以前,芯片价格高是制约北斗导航民用的大难题;如今这一难题已经解决,人们乐观估计北斗导航产生的产值将可能达到四千亿元人民币。
【小题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持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二十四节气”图


(编自《有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制造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測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硝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規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极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一些現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备,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現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较强的現实价值和意义。

犄编自《新华网》,有硎改)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物质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貢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叙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义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不差1~2天。(见“二十四节气”图)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谈谈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满地

曾冠华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糢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色,既漂亮又庄重。柱昌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缺个啥。

柱昌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柱昌有点小兴奋。

晩上,晒谷场上竟然没人值班,柱昌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柱昌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柱昌为自己的细心打掩而高兴,他倒酒庆贺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柱昌慌张起来。柱昌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来——”

柱昌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钱回来当了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柱昌与村主任家有过节。看来,柱昌要成靶子了。柱昌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柱昌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柱昌乖乖推大板车到村委,准备听从发落。

柱昌的心像大板车胎跳地响,一路“咚咚咚,咚咚咚……”

柱昌多虑了。原来,村委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柱昌的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么?”柱昌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

柱昌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费那两罐红油漆和汽油。晚上,柱昌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肥胆大的。柱昌任性地把空红漆罐扔出窗外,让它冲黑夜发泄“哐当”的叫声。

“谁那么猖狂?”

砸中人了。好在土围村的屋头密,倒霉者逮不住谁撒的野。柱昌躲在楼上暗自嘀咕:“人走狗屎运,也蛮有趣。”

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司徒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柱昌的耳朵竖起来。

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

柱昌好像挨上一锤。

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

司徒驻村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

柱昌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岀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

在响应建设新农村、规划新农田、重修新水利的动员大会上,柱昌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乜听出衬主任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维护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攴持国家建设——”

柱昌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柱昌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

水利工程开工头天,司徒驻村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个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

司徒驻村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柱昌心里那个乐哟。晚上,柱昌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柱昌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

在那个非常时期,柱昌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柱昌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柱昌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柱昌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送命,另一人坐牢。

村主任修理柱昌无须太多理由。柱昌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地回头说:“狗日的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么?”

村主任递烟,柱昌没接。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

村主任足够威严。柱昌振臂举起模板归位。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月光满地……

(节选自《金麻雀》网刊,2019.1.7)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倒酒庆贺”突出柱昌内心得意,“振臂举起”表现柱昌面对村主任的威严,不得不归还模板的无奈。
B.小说插叙前代人的恩怨情仇,既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又有利于表现柱昌内心的忐忑,也凸显了村主任无私、宽容、一心为民的情怀。
C.小说赞扬了像村主任和司徒驻村那样扎根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人民公仆,他们让人心生敬意,使人对农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D.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节紧凑,贴近农村真实生活;语言则风趣幽默,读起来轻松有趣,但仔细品味,又让人感觉到一丝心酸。
【小题2】请结合全文,赏析文章的题目。
【小题3】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主人公柱昌,从人性、社会发展角度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7年,“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封存6年后,近日,囯家文物局决定启动“南海一号”的全面整理,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至8万件文物。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该船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但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

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宝藏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南海一号”中寻找答案,“南海一号”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谜题将随沉船的全面发掘而一一揭晓。可以预见,当“南海一号”最终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是否符合专家的预期,任何一条有关它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

(摘编白《“南海一号”试捞20年沉浮录》,中国文化报2013年12月5日)

材料二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一号”考古领队崔勇介绍,此前“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目前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截至2018年,我们发掘的文物数量是143000多件,从目前看,剩下的预估还有一两万件,集中在后部几个船舱,总数可能会超过16万件。”

考古人员介绍、由于目前大部分发掘已经到船底,船体下部保存较好,基本上确认了船体的整体打捞成功。船货清理提取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铁器、钱币,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

崔勇表示,接下来“南海一号”将进入船体发掘和保护的阶段,船体未来有望整体展示。

(摘编自《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船货清理基本完成,文物或超16万件》,新华网2019年3月21日)

材料三

2007年12月22日,一艘南宋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从广东阳江附近的海底被整体打捞出水,一周以后,“南海一号”被搬进了阳江海陵岛上专门为它建造的“水晶宫”里,一边开放陈列,一边继续发掘.这样的打捞发掘,费用昂贵:光打捞就要花费1亿元以上,建“水晶宫”又要1亿多元。为了一艘沉船花那么多钱,值得吗?

这就要从20多年前“南海一号”的发现说起。这艘沉船是在1987年被发现的,同时打捞出一批珍责文物。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2001年才进行制图调查,2002年又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原来,“南海一号”是800年前的大型远洋货船,船长30米、宽近10米,载重量近800吨。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但是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船体的木质仍然坚硬如新,是迄今发现的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宋代沉船,对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都有极其珍貴的价值。船载货物以瓷器和铁器为主,初步估计有6万至8万件之多,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对于这项国宝的发现,采用整体打捞、室内发掘的新技术,来保证船身和物品的有效发掘和保存,是完全值得的。

“南海一号”的发掘,也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中国古代的国际贸易航线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唐宋年间更为繁荣,宋代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囯际上遥遥领先.隋唐年间海上运送的主要是丝绸,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货物,“南海一号”就是见证。

(摘编自《为什么要花巨额经费打捞“南海一号”沉船?》,科普中国网2017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沉没在海底已经800多年,在目前发现的所有末代船只中,它般体最大、保存也最为完好。
B.“南海一号”本身和般载货物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采用整体打捞、室内发掘的方式,既保证了船载文物的有效发掘,又保证了船体完好无损。
C.“南海一号”文物发掘表明,船上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这为中国在宋元时期的国际贸易中瓷器成为主要出口货物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南海一号”目前陈列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水晶宫”中,“水晶宫”耗费上亿资金,专为“南海一号”而建,面向广大游客开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南海一号”在被发现20年后才打捞出水,得益于先进的打捞技术,船体整体打捞非常成功,当即得到专家确认。
B.随着“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一个个的谜题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目前的考古发现完全符合专家的预期,成为新闻持续关注的热点。
C.“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分为船货清理和船体发掘与保护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进入船体发掘和保护阶段。
D.目前,“南海一号”文物的提取工作并没有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原计划如期完成,这应该与船载文物的数量比预计多出一倍有很大的关系。
【小题3】材料一说,任何一条有关“南海一号”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