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1)。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注)(1)莎茵:像毯子一样的草地。莎,即莎草。茵,垫子、席子、毯子之类的通称。

【小题1】“中吕”是这首小令的
【小题2】从写景的角度为画线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小题3】简析这首小令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7 09: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
元朝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这首曲子是小令,属于诗歌,而课文中《般涉调·哨遄·高祖还乡》是套曲,属于戏曲。
B.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
C.“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景象。
D.“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
E. 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的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
【小题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
【小题1】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  
【小题2】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
【小题3】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小题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