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奴杀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诸吏。由是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小题1】解释加点字
①因主家(________) 
②而奴杀人(___________)
③流血面(___________) 
④宣悉以诸吏(_________)
【小题2】解释翻译的句子
①而纵奴杀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②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小题3】选出“为”字用法不同的句子( )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C.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
D.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4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湛字惠公,琅琊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斜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B.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C.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D.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即汉博士教授的学生。博士弟子经考核,一般可在郡国任文学职务。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官职任免的官,地位逐渐重要,权势渐大。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蒸祭,古代君王在一年中的四季举行宗庙祭祖仪式,文中的蒸祭是作为四时之祭中冬祭的专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得官民信任,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 光

范 晔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于北军,给床褥,大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词,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日:“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议顺旨要领绝。”霸得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日:“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简注)
①物色:形体相貌。②齐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③安车: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小车。玄纁(xūn):黑色和黄赤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④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的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⑤巢父洗耳:传说唐尧要让天下于巢父,巢父不受,并认为这句利禄之言弄脏了他的耳朵,特地到颍水边洗耳。⑥特征:特别征召。
(阅读指要)
严光是东汉时隐逸之士。他贤能有才学,狂傲而清高,又是汉光武帝的少年同学,可是他不愿出仕入官场,最后在富春江边耕种垂钓,以终天年。浙江桐庐富春江边,现在还留有一处名胜古迹----严子陵钓鱼台。汉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他与严光关系密切,是本传中的重要人物。文章语言简约而传神,几个故事记叙得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北军(______________) (2)霸得封奏之(______________
(3)帝即其卧所,光腹曰(______________)   (4)良久,乃张目视(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令物色访之。②光足加帝腹上。
变名姓。 ④良久,张目熟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乃令以物色访之B.舍于北军,给床褥
C.于是升舆叹息而去D.帝从容问光日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严子陵狂傲清高的一组是(   )。
①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词,是以不获②光卧不起③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④于是升舆叹息而去⑤光以足加帝腹上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A.①②④⑥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反而后至。
(2)不可相助为理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属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暠慷慨,好立功立事     素:朴素
B.冀由是怒于暠  衔:怀着
C.吏人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 寇:侵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B.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C.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D.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B.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顺帝:是东汉皇帝刘保的谧号。谥号或一字,或两字,是人死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D.薨:一种对死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皇帝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种属“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②暠乃手剑当车③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暑乃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B.①④⑤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属,种暠被免官。
C.种暠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后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百姓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暠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诚心安抚边境各部,最终使各部都愿意归服汉朝,边地于是平安无事。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衍字敬通,京兆社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辟衍为,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日:“仓隙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亦。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日:“衍闻顺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权之所贵也。是故期于有成,不同所由;论于大体,不守小节。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感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进及睢阳,复说丹。丹不听,遂进及无盐,与赤眉战死。行乃亡命河东。

更始二年,遗尚书仆射鲍永行大将军事,安集北方。衍因以计说永。永既素重衍,为且受使得自置偏禅,乃以衍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与上党太守田邑等缮甲养士,捍卫并土。

及世祖即位,遣宗正刘延攻天井关,与田邑连战十余合,延不得进。邑迎母弟妻子,为延所获。后邑闻更始败,乃遗使诣洛阳献壁马,即拜为上党太守。因遣使者招永、衍,永、衍等疑不肯降,而忿邑背前约。

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是为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后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北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行递与之交站,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威宾客,故曾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徒,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两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居贫年老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冯衍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同/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居贫年老/卒于家
B.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同/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居贫年老/卒于家
C.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同/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居贫年老/卒于家
D.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同/两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居贫年老/卒于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诗》是《诗经》在先秦时期的称呼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B.掾是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类似的称呼还有掾曹、掾吏等。
C.建武,文中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外戚,也叫“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及女儿出嫁后的姻亲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衍博览群书,拒绝出任。冯衍小时候就显露了奇特的才能,到了二十岁时已是博览群书了,王莽当政时,冯衍推辞了很多朝廷大臣的举荐。
B.冯衍劝谏无果,只得逃亡。廉丹在接到王莽的命令后,并未听从冯衍的劝阻,反而一意孤行,最终在和赤眉军作战时身亡冯衍就逃亡到河东。
C.冯衍献计鲍水,受到任用。冯衍借鲍水到北方安定吏民之机向鲍永献计,鲍水本来就器重冯衍,于是就任命冯衍担任立汗将军,兼任狼孟县长,
D.冯衍备受排挤,觐见受阻。冯衍受到皇帝的召见,司空长史令孤略担心冯衍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就唆使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阻止了冯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思塞责。
(2)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徒,其余至贬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