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暑期档电影市场中,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一匹黑马。它不仅获得了市场的回应,也收获了观众的口碑,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级作品。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好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7年的《大护法》、2019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尤其是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截至目前票房超过了4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上第4部达到40亿+的影片,也是其中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这给沉睡已久的中国动画打了一针强心剂。

(摘编自《哪吒"火了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潜力大》)

材料二:

作为国内首部3DIMAX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镜头在水准和量级上都较以往大大提高。在全国60多个制作团队的助阵下,该片的后期制作磨合了3年之久,片中涉.及5000多个初版设计镜头和1400多个特效镜头,最终呈现出特效精美、场面震撼的3D动画效果。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经过两年的打磨,在借鉴《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电影作品的同时,该片在塑造神话人物时摈弃脸谱化的人设,对其身上赋予的传统元素进行继承与重构,作者通过哪吒传递了一一种“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改变自己的遭遇和处境”的观念,从而完成了哪吒“反抗”精神从政治隐喻到现实观照的转变。“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真正自我的信念,能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够收获如此高的票房,也离不开宣传营销节奏。其官方微博发出的三版预告片,将最丑的预告放在开始,最精彩的镜头剪进终极预告,宣发策略与影片节奏一致,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期待值。从7月13日开始,片方就陆续邀请了大量电影方面的关键意见领袖和普通观众提前观看电影点映,等待口碑二次发酵。而后期又通过与《大圣归来》IP联动宣传广告,正式迎来参与式的营销狂欢传播热潮。

(摘编自《试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之道》)

材料三:

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表现火爆,但国内动画电影总体发展并不理想。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动画类型电影“存在感”偏低。2018年,日本TOP20电影中动画片占六席,票房占比33%;美国TOP20电影中动画电影占五席,票房占比24%;而同期中国TOP20电影中无动画类型,且鲜有票房突破5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从目前情况看,国产动画电影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且多在春节档上映;而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

多位知名动画导演、制作人坦承行业困境,“大洗牌”“打苦工”成关键词。有知名动画制片人透露,现在平台对于动画买价最低至20元/分钟。据了解,动画片制作成本普遍为每分钟几万至十几万元,售价与成本间相差巨大,而毕业生们,正在“逃离”低薪动画产业,行内人才流失较快。“今年班上同学大概只有一半在做动画,另一半去了游戏行业。”一位动画专业的毕业生说道,“前几届毕业生还在动画行业里的只占20%左右。”

还有国产动画电影仍停留在靠票房盈利的阶段,缺乏对品牌或IP衍生价值的挖掘。营利模式单一也是此前行业内投资环境较差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哪吒"光环下的国产动画困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上第4部达到40亿+的影片,作为部动画电影,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B.《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塑造哪吒形象时摈弃了脸谱化的人设,对其身上赋予的元素进行了重构,创造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具有突破性的哪吒形象。
C.作为国内首部3DIMAX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镜头在水准和量级上较之过去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与幕后制作团队的辛勤劳动有极大关系。
D.目前国内动画电影行业依然未能摆脱困境,售价与成本的巨大差距和从业人员低薪都是行内人才快速流失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好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说明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B.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制作团队、人物塑造上的创新突破以及积极的宣传营销节奏。
C.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动画类型电影“存在感”偏低的原因是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将观众群定位为低龄儿童。
D.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表现火爆,但国内动画电影总体发展并不理想,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走出困境。
【小题3】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继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4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踢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陚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词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2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也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即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是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才能当明星,也用不着任何资格审查才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
(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
【小题1】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电视和和网络,明星的生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
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
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充当明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
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
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
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
【小题3】(小题3)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渊冲“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宫梓铭
2017年秋,北京大学畅春园,走进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简陋的住处,笔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泥地面,到处堆的是东西,斑驳的墙壁,泛出“历史感”。逼仄的门厅迎来几个外人,顿时无法立足,只能赶紧把自己塞进小床对面的沙发上。
北大30多年,就是在这间陋室,许先生翻译了上百本中英文经典,成为“诗译英法第一人”,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摘取翻译界最高奖项——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化翻译奖。120部中英法文译著,码成我们身后书架上浩浩荡荡的学术疆域。
在学术界,许渊冲被称为“在翻译上打破了很多框框”的人,也因此产生了一些争议。许渊冲的翻译理念,也是逐步形成的。上世纪30年代,翻译作品流行全国,鲁迅的直译很为进步作家所接受,许渊冲也不例外。但当时的他更喜欢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从前人的实践来看,许渊冲认为直译不如意译。
西南联大时期,钱钟书提出翻译的“化境”,对许渊冲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林抒的翻译》一文中说,“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许渊冲认为,这并不是说译者文笔优于作者,而是说“归宿语言”(译语)的历史比“出发语言”(源语)更悠久,内容更丰富,具有一种优势,而译者充分发挥了这种优势,使译文胜过原文。
“贝多芬说得好,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不能打破的”,许渊冲坚持翻译不应持“对等论”,而应取“优势论”,翻译时“要多从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优势上想”。按照这一理念,许渊冲形成了自己中国学派的翻译学说:“音美、行美、意美”三美,“形似、意似、神似”三似,“知之、好之、乐之”三之。
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如果言是一加一,意是二,那英诗就是1+1=2;而中诗是1+1=3。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如果只表示春蚕到死才不吐丝,那就是1+1=2;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休,那就是1+1=3;如还表示写诗要写到死,那就是1+1=4了。更别说“丝”与“思”通这种奇妙,又该如何向西方人传递?
让许渊冲颇为自豪的是,他的译文国外很认可。英译《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英译《西厢记》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他确实做到了“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许渊冲认为,关键是翻译,翻译正确,打破文化隔阂,能让人看到我们真正好的东西。“翻译不是只翻译形式,而是要翻译内容。文学翻译要变成翻译文学,因为翻译本身就是文学。”
身处陋室,家徒四壁,过着简朴的生活,整日伏案劳作,许渊冲却说自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
西南联大时,旁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许渊冲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脱离了不自觉的“自然境界”,但又觉得“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也不能说明自己的思想情况,就自拟了一个“兴趣境界”,那就是自得其乐,兴趣使然。至今,这种“兴趣境界”依然是他的追求。这种兴趣,表现为一种旺盛的激情。许先生眼里,翻译中“求美”的快乐,觅得佳句的快乐,是什么都不能取代的。
“一个人如果有一百句值得后世记住的句子就够了。”96岁的许渊冲,一生理想是“用翻译创造美”,且至今笔耕不辍,翻译莎士比亚,常常到深夜3时。老先生笑曰:“天天和古人打交道,跟莎士比亚打交道,超越时空交流,乐何如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渊冲的翻译最早受到鲁迅的影响,所以他的译作以直译为主;但后来又受到了朱生豪的影响,他认为直译不如意译。
B.许渊冲在翻译时反对“对等论”,采取“优势论”,并且按“优势论”理念形成了自己中国学派的翻译学说:三美、三似和三之。
C.中国诗词不好翻译,原因就是意在言外。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做字面的翻译,是很难把诗词的意蕴表达出来的。
D.通过不懈的努力,许渊冲的译文得到外国人的认可,这让他很自豪,并且他也确实做到了“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写许渊冲住处的简陋,目的在于与后面他的成就形成对比,以此突出政府应该提高真正做学问人的物质条件。
B.许渊冲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文学,所以翻译不是翻译形式,而是翻译内容,翻译好了,能够打破文化隔阂,传播中国文化。
C.全文围绕许渊冲先生一生为了翻译事业不懈努力展开,重点介绍他翻译理念形成过程及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
D.许渊冲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是因为他对物质条件要求的比较低,只要能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知足了。
E. 许渊冲年过九旬,与时间赛跑,做出骄人的成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懈地努力着,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小题3】许渊冲在翻译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了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考据就是一种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向来批评学者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我们把他们区分起来,可以得四大类。

第一类批评者自居“导师”地位。他们对于各种艺术抱有一种理想而自己却无能力把它实现于创作,于是拿这个理想来期望旁人。他们欢喜向创作家发号施令,说小说应该怎样做,说诗要用音韵或是不要用音韵,如此等类的教条不一而足。他们以为创作家只要遵守这些教条,就可以做出好作品来。坊间所流行的《小说作法》《作文法》等等书籍的作者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批评者自居“法官”地位。“法官”要有“法”,所谓“法”便是“纪律”。这班人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然后以这些纪律来衡量一切作品。这种“法官”式的批评家和上文所说的“导师”式的批评家常合在一起。处“导师”的地位,这派批评家向创作家发号施令说:“从古人的作品中我们抽绎出这几条纪律,你要谨遵无违,才有成功的希望!”处“法官”的地位,他们向创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莎士比亚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克白?”这种批评的价值是很小的。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范围活作品?谁读《诗歌作法》如法炮制而做成好诗歌?

第三类批评者自居“舌人”的地位。“舌人”的功用在把外乡话翻译为本地话,叫人能够懂得。站在“舌人”的地位的批评家说:“我不敢发号施令,我也不敢判断是非,我只把作者的性格、时代和环境以及作品的意义解剖出来,让欣赏者看到易于明了。”这一类批评家的功用在帮助了解。

第四类是印象主义的批评。属于这类的学者所居的地位可以说是“饕餮者”的地位。“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它的印象描述出来。他们主张各人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我自己觉得一个作品好就说它好,否则它虽然是人人所公认为杰作的荷马史诗,我也只把它和许多我所不喜欢的无名小卒一样看待。他们以为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它不应该像餐馆的使女只捧菜给人吃,应该亲自尝菜的味道。

就我个人说,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在文艺方面,各人的趣味本来有高低。比如看一幅画,“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这两种印象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喜欢读《花月痕》和《吕东莱博议》一类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不禁赧颜,究竟是我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规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之《“灵魂在杰作中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据是文艺批评的一种,立足于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是欣赏的前提条件。
B.四类不同派别的批评学者所认识的批评的意义不尽相同,方法也不相同。
C.以“法官”自居的批评者比以“导师”自居的批评者更严厉,更重规范。
D.印象主义批评者因为注重对文艺作品的主观感受,所以把快感当作美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展开,使论证纲目清晰,逻辑层次井然。
B.文章开篇围绕考证和批评是否即欣赏这一论题,表明观点,并罗列各派做法。
C.文章多处引用名家语录作为论据,充分论证各派观点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D.文章巧妙运用饕餮者和捧菜使女两个比喻,形象地指出印象主义批评的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导师”自居的批评者发号施令,往往能引来一些追随者,因此《作文法》等书籍也还是有市场。
B.“舌人”批评者致力于将翻译、理解或查找出来的东西直接呈现给读者,而不会提供个性化的结论。
C.作者对小时候喜欢读《花月痕》一类作品的反思,表明人的欣赏趣味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D.作为印象主义批评家,作者有自己评价作品的标准,绝不人云亦云,代表了正确的文艺批评的方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他朝姑娘身旁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来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根据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做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小题2】小说中“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分析。
【小题3】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举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