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 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 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 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小题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 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小题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B.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C.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 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D.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墨儒的区别在于,墨子之学出于夏礼,孔子之学出于周礼。他们同样都尊尧舜,同样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墨子于《诗》《书》之教,也颇有修养,他反对的只是形式化的礼乐。
《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墨子师徒组成了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社团,集体奔走于齐、鲁、宋、楚、卫、魏诸国之间。孟子也不得不肯定“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有“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
墨子思想十分丰富,主旨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其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而言,乃以兼爱为本。这些治国方略是为救治列国社会病态而准备的,要因时因地制宜。墨子教导弟子,到列国去,若该国昏乱,则提倡尚贤、尚同;该国贫穷,则告诫节用、节葬;该国享乐腐化,则宣传非乐、非命;该国淫僻无礼,则强调尊天、事鬼;该国掠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以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兼爱”思想解释仁德,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
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亏人以自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所谓“兼”,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说文解字》释“兼”为“并”,即隐喻平等之意。“兼爱”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与对兄长的爱不同,对自己父母的爱与对别人父母的爱不同。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强调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最后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境界。墨子的“兼爱”则是“爱无差等”,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这是墨子的治国之道和理想社会。
墨子以兼为善,以兼为仁义,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他实际上主张“己所欲,施于人”,但从互利互惠的角度讲,则融合义利,易被小生产者所接受。他劝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平合理社会。这其中含有对王公大人骄奢淫逸的不满,控诉了争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劳动者要求自食其力、过安定生活的愿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兼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一种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思想,在墨子眼中它是“仁者”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
B.“兼爱”暗含平等之意,要求每个人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对别人与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一视同仁。
C.互利是“兼爱”的方式,从互利互惠的角度来说,墨子的主张融合义利,因此易被人们所接受。
D.“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是墨子的治国之道,他期盼能由此建立一个公平而合理的理想社会。
【小题2】下列对“儒家”“墨家”异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墨之学都出自于“礼”,但是在后来墨子却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转而对礼加以反对。
B.墨家崇尚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但是墨家弟子同儒家弟子一样,都用仁义之术在天下施行教导。
C.儒、墨两家弟子皆遍布天下,墨子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列国不同的社会病态准备相应的治国方略。
D.儒、墨都主张“爱”,墨子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孔子讲“仁爱”,是推己及人、有差等的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孔墨之徒都注重仁义之术,孔墨两个学派也都尊崇尧舜,有很高的道德追求,由此可见儒墨两家是一脉相承的。
B.墨子的思想十分丰富,以兴利除害为主旨,但“尚贤”“尚同”等十大主张则以“兼爱”为本,这是他思想的矛盾之处。
C.墨子劝诫他人,有力气的要赶快帮助别人,有钱财的要努力分给他人,有道的人要勉力教育他人,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
D.墨子认为治国者不能不鼓励人们互爱的原因正是兼爱是一种平等、无差别的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用空气造汽油
用空气造汽油,听起来就像将石头变成黄金一样不靠谱。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事实,位于英国的“空气燃料合成公司”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该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研究人员将两个月前花110万英镑用空气造出的5升汽油在汽车上作了现场演示。演示表明,“空气合成汽油”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和汽油一样,没有任何杂质,能够立即用到汽车上,且汽车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造。而且和从石油中提取出的汽油相比,它具有更加清洁、更加耐用的优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还没有引起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但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空气捕获”技术,能从大气中有效提取出二氧化碳,再将其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接着,“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会对碳酸钠溶液进行电解,生产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机器还会通过电解水蒸气提取出氢气。最后,制造设备会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甲醇。当甲醇再经过一个“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就会变成可以使用的汽油了。
开发“空气合成汽油”的费用有点承受不起,因此公司除了利用空气中提取出来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外,还使用工业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通过“空气捕获”技术提取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然十分昂贵,但公司对研究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并计划未来15年内,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大型精炼厂级别的汽油工厂,生产的“空气合成汽油”能让许多英国家庭的汽车使用。
(相关资料)
①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莱克纳教授对突破这一新技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新技术的高成本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下降。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生产一个电灯泡的成本也下降了7000倍。
②英国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行政总裁斯蒂芬·泰特勒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作了极高评价:为减少碳排放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英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化学安全、燃料与环境小组的研究人员卡彭特认为,碳氢燃料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好办法”,但将新的汽油生产技术和再生能源挂钩是站不住脚的。
(取材于《用空气造汽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气捕获技术”能把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提取出来,之后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B.“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通过分别对碳酸钠溶液、水蒸气进行电解,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氢气。
C.“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的甲醇经过“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可以变成汽油。
D.“空气合成汽油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是通过“空气捕捉”提取二氧化碳成本昂贵且技术不成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英国某公司已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这项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B.实验证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中的汽油具有更加清洁耐用的特点,能立即用到汽车上。
C.“空气合成汽油”技术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引起了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
D.新技术成本会随时间而下降,15年内,由空气合成的汽油能满足英国家庭汽车的需求。
E. 用“空气合成汽油”的技术,能有效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会有深远影响。
【小题3】你认为“用空气制造汽油”的技术未来前景如何,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建筑、雕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多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形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久,文化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代的匠人社会地位非常低,近乎奴隶。明代在方式上有很大的调整,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郝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手工艺文明走向了一个新高峰。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是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考工记》中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与圣人同位。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誉播四海的坊名使用了店主的名字,如张小泉剪刀,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暇疵,即使身怀绝也难以立足。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匠人文化,也绝不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经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父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哀,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流传至今。
B.历史上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凤毛麟角,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
C.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但匠人地位低下,尤其在元代,近乎奴隶,之后越来越低下。
D.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之功评价极高,与圣人等而视之,这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给予匠人最高的定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中国工匠业很发达,即使相关记载零散琐碎,但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这两个角度,条理清晰地阐释了我国拥有繁复的工艺文化的原因。
C.文章在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时,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元代匠人与明代匠人的对比,有匠人与士、农、商的对比,有中国匠人与西方匠人的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誉播四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赢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
B.春秋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了有关匠人的内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有2000多年的历史。
C.我国匠人文化以人格为立身之本,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在本质上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一致的、相通的。
D.匠人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中国历史文化全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攀上了山顶。黄乏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山顶的风很厉,似乎这仍是一座被围困的营盘,风从四面沟崖齐向山顶冲击,一道道土烟合围上来,营盘萧瑟,隐隐有金戈铁马之音。趁着天色尚明,我们立即架起望远镜,观察四周形胜,拍照,sōu集遗物,绘图,记录。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jù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jiāng,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选自马步升《绝地之音》)
【小题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崖   ②打  ③鞭
【小题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sōu集   ②一应jù全 ③绳jiāng
【小题3】文中说“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请简要描述这一场景。(不超过30字)
【小题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