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它强调了家庭管理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发展。家庭是社会组织机构的细胞,“细胞”出了问题,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社风民风,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②在儒家经典《大学》中,从格物致知到平治天下的“八目”或者说八个阶段,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整体的文化内涵与结构。包括修身在内的前五个阶段是“内修”,从齐家开始则是“外用”的逐步展开,社会和国家治理具有某种同构性。可以说,家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从事“天大”的千秋事业,仍要从个人的修身齐家这个基点做起。根基不牢,小则后院失火,大则地动山摇,除赔上身家性命、家庭家族跟着蒙羞外,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估量。
③家训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广泛适用性。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历经几百年、上千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发挥的规范和制约作用非常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家训不是为“一家一族”所有,而是融入整个中华文化的结晶中。我们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意味着透过家庭之“道”不仅能透视家庭之兴衰,还能体察社会之变迁。
④自汉代以后,家教受到普遍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家训”“家范”“家仪”“家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这类家教书籍原本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教化范本,因其寓“教”于“孝”“亲亲”之中,有效地起到了道徳教化作用,其中所宣扬的“勤俭持家”“六亲和睦”“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等观念,无疑也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因此,在宋明清时期,“家训”等被刻版成书,流传越来越广,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
⑤《论语·学而》中讲的一个道理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引中言之,好的家教能够孕育出好人,好人必然是社会秩序的促进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好的家风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论语·为政》记载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家道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广义的政治活动包含并延伸了家道。
⑥好的家教,胜过好的学校;好的家风,强于万贯家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寥寥数语道岀了家族兴衰的道理。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门风,再多的财富也传不下去。所以,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才能既经得起良知道德拷问,也经得起后人历史评说。
(摘编自2018年10月《光明日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强调了家庭管理直接关涉到国家及社会。 |
B.《大学》中的“内修”与“外用”是“八目”中两个各有侧重而又紧密联系的阶段。 |
C.一些名门望族历久不衰,是因为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的规范制约作用非常突出。 |
D.某些“家训”“家范”道德教化作用明显,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 |
A.第①②段都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了家庭管理及家文化的重要作用。 |
B.第④段列举了一些例子,论证了家训应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的观点。 |
C.第⑤段论证好家风的社会意义以及政治意义,且两个论证层次形成递进。 |
D.本文探讨治家与治国的相通之处,其中蕴含着告诫为政者的现实意义。 |
A.透过家庭之“道”能体察社会变迁,《红楼梦》就是通过家道反映社会变化的例子。 |
B.一个人如果“孝弟”,必不好犯上,进而必不会作乱,一定是社会秩序的促进力量。 |
C.“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属于内修,“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属于外用的延展。 |
D.因为家训往往非“一家一族”所有,所以其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广泛适用性。 |